朱晓黎
- 作品数:23 被引量:106H指数:6
- 供职机构: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晚期胰腺癌动脉灌注化疗(附21例报告)被引量:1
- 1996年
- 采用动脉内灌注5-氟脲嘧啶、表阿霉素、丝裂霉素治疗21例晚期胰腺癌患者,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16例获随访,其3个月生存率为87.5%,6个月生存率为62.5/,1例生存期超过1年。
- 邵国良丁乙陈学仁侃方方刘一之朱晓黎谢思明陈福弟
- 关键词:胰腺肿瘤药物疗法动脉灌注
- 冠心病的DSA诊断及临床资料对比分析(附53例报告)
- 1998年
- 目的:研究冠心病的DSA诊断价值并与临床资料作对比分析。材料与方法:对53例冠心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DSA及心电图、扇超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53例冠心病中冠脉狭窄共累及血管61支,其中前除支38支、回旋支10支、右冠8支、左冠主干5支。心电图有ST-T段改变或有心肌梗塞者40例,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ST-T段改变且有偶发房早或室早者48例,且狭窄组提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均有改变。扇超示左室顺应性下降者37例,左室平均射血分数51.43±13.74%。结论:对冠心病行冠状动脉DSA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是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程度及心室功能改变情况的重要诊断手段。
- 朱晓黎倪才方丁乙陈学仁
- 关键词:冠心病DSA诊断24小时动态心电图动脉DSA左室顺应性回旋支
-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附150例分析)被引量:1
- 1995年
- 报道150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IADSA)的临床应用。总阳性率72.7%(109/150)。认为IADSA检查阳性率较高、图像清晰、并发症少,且十分利于神经介入治疗。
- 倪才方刘一之邵国良朱晓黎张文孙鸽
- 关键词:造影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 内乳动脉造影在胸部病变中的应用(附24例分析)被引量:3
- 1997年
- 目的:探讨内乳动脉在一些胸部病变中的影像学改变及介入治疗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4例胸部病变患者(肺癌18例,晚期乳腺癌2例,肺结核合并咯血2例,喉癌肺转移1例,胸锁关节处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行内乳动脉造影后,对内乳动脉有改变者行相应的化疗或栓塞治疗。结果:7例肺癌患者发现除支气管动脉供血外,内乳动脉亦参与供血;2例乳腺癌患者中,1例见内乳动脉及肩胛下动脉有供血,另1例见内乳动脉肋间支及穿支有缺损改变;1例肺结核合并咯血患者可见除支气管动脉扩张扭曲外,内乳动脉亦有此改变;1例胸锁关节处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造影可见右内乳动脉近端纵隔支增粗扭曲,并见肿瘤染色。11例内乳动脉有改变患者分别予以化疗或栓塞治疗,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结论:内乳动脉造影在了解一些胸部疾病血供情况及介入治疗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朱晓黎倪才方刘一之邵国良张文
- 关键词:内乳动脉血管造影肺肿瘤乳腺癌
- 胃肠道血管畸形的临床与DSA特征(附11例分析)被引量:3
- 1997年
- 目的:研究胃肠道血管畸形的临床和DSA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胃肠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及DSA表现。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所有患者均作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及腹腔动脉造影。结果:该病具有以下临床和DSA特点:(1)临床特点:①多为中老年患者;②以反复发作的慢性间歇性消化道出血(黑便或便血)为主要症状;③常规检查一般阴性。(2)DSA特点:①出现异常增多的细小血管,或伴扩张的供血动脉,此为主要诊断依据;②肠壁染色增浓,或造影剂外渗入肠管;③静脉早显呈“双轨”征象,或伴扭曲、扩张的小静脉。结论:结合临床特点和DSA表现,胃肠道血管畸形可作出正确诊断。
- 邵国良陈卫昌倪才方刘一之朱晓黎陈学仁丁乙
- 关键词:胃肠道血管畸形血管造影术DSA病例分析
- MRCP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4
- 1999年
- 目的:评价MRCP技术在胆胰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22例胆胰疾病患者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和重T2加权技术进行MRCP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及三维表面重建(3D-SSD)后处理。结果:22例患者MRCP成功率为100%,18例梗阻性黄疸均能显示梗阻部位及扩张胆管,4例非梗阻性黄疸患者可满意显示正常胆总管及左右肝管主干。结论:MRCP能较好显示胆系解剖及病变部位与性质,创伤小,且成像技术简单,检查时间短,目前已成为胆胰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 朱晓黎丁乙付引弟刘一之倪才方胡春洪陈卫昌郑黎
- 关键词:NMR成像胰胆管造影胆胰疾病
-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脑血清酶及MR T_2 WI动态改变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通过建立兔缺血性脑卒中模型研究早期脑缺血后脑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PK)、乳酸脱氢酶 (LDH)、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与MRT2 WI动态改变及其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5 2只兔分 3组 :缺血组 ( 3 8只 ) ,对照组 ( 6只 ) ,病理观察组 ( 8只 )。通过建立改进的自体血凝块栓塞法兔缺血模型 ,分别测定不同时间点脑血清CPK、LDH、AST的活性改变以及MRT2 WI信号强度改变 ,计算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缺血组脑血清CPK于缺血后 2h即开始升高 ,而LDH、AST则在缺血后 4h开始升高 ,并均于2 4h达到高峰 ,分别为 5 2 98.0± 810 .0IU/L、3 2 8.7± 5 7.4IU/L、5 9.7± 10 .6IU/L ,48、72h后逐渐下降 ,但仍较正常高 (P <0 .0 1)。MRT2 WI则在 4h时可清楚显示缺血区高信号改变 ,其SI增强百分比为 16.8± 2 .72 % ,较栓塞前 ( 10 .2 6± 3 .84% )及对照组 ( 10 .68±2 .5 7% )为高 (P <0 .0 1) ,且在 2 4h时达到高峰。在 48、72hSI信号强度百分比较 2 4h已有下降 ,但仍呈高信号改变。缺血区SI增强百分比与脑血清CPK、LDH、AST动态改变呈明显正相关 (r为 0 .90、0 .93、0 .94)。结论 研究脑血清CPK、LDH、AST酶活性的动态改变及MRT2 WI缺血灶SI信号改变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 。
- 朱晓黎丁乙刘一之倪才方
- 关键词:CPKLDH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尿激酶治疗剂量的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2
- 1998年
- 目的研究兔缺血性脑卒中起病后24小时内经动脉灌注尿激酶治疗时,治疗时间与最小有效溶栓剂量之间的关系。方法24只新西兰兔制成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并分成四组(A~D组),分别于起病后1、6、12、24小时行动脉内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尿激酶注射速率为320U/s,采用分割剂量,分段造影方法。各组随机抽取2只行病理学检查。以自身对照排除血栓自溶。结果(1)各组溶通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起病后24小时内溶栓所需的单位体重最小有效剂量随起病时间延长呈幂函数递增。实验所得的实际分布与理论分布重合很好。(3)病理检查证实:A组未见梗死灶及出血灶;B组未见梗死灶,但1只脑干有小出血灶;C组和D组溶通者见小梗死灶,未见出血灶,未溶通者见大片梗死灶。结论(1)320U/s的尿激酶动脉内灌注速率完全适用于兔缺血性脑卒中模型起病后24小时内的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2)兔缺血性脑卒中模型起病后24小时内溶栓时间(T)与溶栓所需的最小有效剂量(D)之间存在幂函数关系,函数方程为D=KT,其中K为一常数,数值近似等于4139.96。
- 刘一之倪才方朱晓黎丁乙陈学仁王中周岱鲍耀东
- 关键词:中风脑栓塞溶栓疗法尿激酶
-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DSA诊断(附22例报告)
- 1998年
- 采用血管造影技术确定消化道出血由Nussbaum等人于1960年首次报道,目前该方法已成为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检查手段。尤其对于常规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血管造影具有独特价值。本文回顾性分析经DSA检查的22例临床疑难病例,结果报告如下。
- 邵国良倪才方刘一之朱晓黎陈学仁丁乙
- 关键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DSA检查血管造影
- 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动脉内灌注尿激酶速率的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2
- 1997年
- 目的:研究兔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动脉内灌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的最佳速率范围。材料与方法:30只新西兰兔分成5组,均于颈内动脉内注入由全血加凝血酶制成的新鲜血栓混悬液0.2ml。在动物脑血栓模型建立1~2小时内进行颈内动脉尿激酶灌注溶栓,剂量为4万单位/公斤体重,浓度为8000单位/亳升。5个实验组的注射速率为A组:0.01ml/s;B组:0.02ml/s;C组:0.04ml/s;D组:0.10ml/s;E组:0.50ml/s。溶栓前后分别行血管造影,溶栓术后24小时行病理检查。结果:5组溶通率分别为A组:0.0%;B组:83.3%;C组:100.0%;D组:83.3%;E组:0.0%。B、C、D组的溶通率与A、E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25),B、C、D组之间的溶通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兔脑血栓形成超急性期动脉内灌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的有效速率范围为160~800U/s,以320U/s左右的注射速率为最佳。
- 刘一之倪才方朱晓黎丁乙陈学仁王中周岱鲍耀东
- 关键词:脑栓塞血栓形成溶栓术尿激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