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凡

作品数:25 被引量:344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天文地球
  • 3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0篇南黄海
  • 7篇黄河
  • 4篇悬浮体
  • 4篇邻近海域
  • 4篇近海
  • 4篇近海域
  • 4篇海域
  • 4篇浮体
  • 3篇晚更新世
  • 3篇陆海相互作用
  • 3篇可持续利用
  • 3篇环境资源
  • 3篇更新世
  • 3篇古三角洲
  • 2篇地质
  • 2篇地质因素
  • 2篇跃层
  • 2篇灾害地质
  • 2篇灾害地质因素
  • 2篇输沙

机构

  • 25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山东省水利科...
  • 1篇水利部黄河水...

作者

  • 25篇李凡
  • 7篇张秀荣
  • 4篇宋怀龙
  • 3篇秦蕴珊
  • 3篇于建军
  • 2篇李永植
  • 2篇黄海军
  • 2篇徐善民
  • 2篇金保生
  • 1篇丁宗信
  • 1篇孟广兰
  • 1篇王从敏
  • 1篇胡敦欣
  • 1篇贺明霞
  • 1篇李本兆
  • 1篇李福林
  • 1篇白虹
  • 1篇林宝荣
  • 1篇赵一阳
  • 1篇郑铁民

传媒

  • 6篇海洋科学
  • 6篇海洋科学集刊
  • 5篇海洋与湖沼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海洋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年份

  • 2篇2004
  • 5篇2001
  • 1篇2000
  • 4篇1998
  • 2篇1996
  • 2篇1994
  • 1篇1993
  • 4篇1991
  • 2篇1990
  • 1篇1989
  • 1篇1986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黄海夏季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被引量:29
1990年
南黄海夏季表层海水中悬浮体的高值区出现在苏北近岸一带,测得的最高值为7.57mg/L,其次是长江口和调查区的北部.低值区大面积分布在调查区的中部和山东半岛以南,悬浮体含量小于0.5mg/L.远岸的悬浮体垂向分布中有一个极为明显的分层性.在长江口外的悬浮体分布中可看到台湾暖流的影响,它的存在限制了长江入海物质的向东扩散.尽管7月是黄河和长江的丰水期,大量物质被携带入海,但还未能构成悬浮体的主要来源.其主要来源是沉积物的再悬浮,其次才是河流携入的物质,海水中的生物组分居三.现代河流入海物质的影响范围主要是调查区南北两端.在深水区,温度、盐度跃层的形成限制了底层悬浮体向上扩散.海水中物质的运移主要在海水底层进行,以悬浮—沉积—再悬浮—再沉积的方式进行着物质的运移和交换.
郑铁民赵一阳李凡秦蕴珊J.D.米里曼
关键词:悬浮体南黄海
晚更新世以来黄河、长江入海泥沙对南黄海沉积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4
1993年
黄河以其巨大的沙量闻名于世,其多年(1951—1980年)平均输沙量为1.069×10~9t。近十余年来,由于加强了水土保持和各种引黄工程的兴建等原因,向海输沙量减少,但含沙量仍居世界之冠。长江年平均输沙量也达4.75×10~8t,居世界大河之第四位。这两条大河目前虽不直接注入南黄海,但是大量资料表明,更新世以来,它们都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注入南黄海,在低海面时期甚至奔流于南黄海陆架区。
李凡姜秀珩宋怀龙
关键词:南黄海中部晚更新世以来黄河入海泥沙输沙量晚更新世末期
南黄海灾害性地质研究被引量:13
1991年
本文研完了南黄海10种灾害地质因素的性质、危害性及分布,对其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对本区之灾害地质进行了区划和评价。
李凡于建军姜秀珩余家栋
关键词:灾害地质因素南黄海
南黄海海水中悬浮体垂向分布类型及跃层被引量:8
1996年
海水中悬浮体的垂向分布并非上下均匀,而是具有明显的层化现象,这种情况与海水中的温度、盐度、密度等物理性质的层化现象一样,不是偶然的,而是常年存在的,同时,悬浮体含量的层化分布对于海水的某些物理性质有较大影响。
李凡丁宗信
关键词:悬浮体跃层垂向分布再悬浮海水密度
琼州海峡发现海底火山锥被引量:1
1991年
琼州海峡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其规模仅次于渤海海峡和台湾海峡,为我国第三大海峡。平均宽度约30km,最窄处仅19.5km,东西长约80km。海底普遍发育陡坎、深穴,地形非常复杂。特别是在海底地形图上,常见有一些略呈卵形的孤丘,引人注目。这种孤丘地貌,有的学者曾经怀疑是海底火山锥。
李凡宋怀龙亣正宇
关键词:火山锥海底琼州海峡
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Ⅰ.黄河入海流量锐减和断流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势被引量:8
2001年
黄河干流长5464 km,流域面积752443 km^2,流经我国西北、华北地区,降水量较少,水资源贫乏。20世纪50,60年代以前,由于人口较少,经济处于低水平运转的时代,水资源尚能满足沿黄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活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水的供需矛盾充分暴露出来,下游断流日趋严重,成为制约沿黄流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黄河水资源问题不但给中。
李凡张秀荣
关键词:可持续利用年径流量环境资源黄河口黄河水资源邻近海域
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Ⅱ.黄河断流和入海流量锐减所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被引量:8
2001年
传统的观点认为,河水流入大海是一种浪费。为了充分利用河水资源,在大河干流筑坝引水、发电,据美国学者Milliman(1997)统计,1950年世界上大坝的数量约为5000座,20世纪80年代疾增到40000多座。大量淡水被贮存或用在陆地,入海径流便大幅度减少,导致大河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海洋生物资源遭受到重大损失。
李凡张秀荣
关键词:可持续利用黄河断流邻近海域环境资源现代黄河三角洲海洋生态环境
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Ⅲ.黄河入海口的长期稳定对港口建设的影响被引量:2
2001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三角洲已经成为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和重要的农业开发区,兴建了许多港口和养殖基地。历史证明,由人工控制的黄河尾闾段河道已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三角洲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976年黄河改道由清水沟流路入海以来,该流路已行水20多年,为了保障该区的发展,有关部门提出了稳定流路多年不变的方针,并经专家论证,可以继续使用50—70年。
李凡李永植张秀荣
关键词:可持续利用黄河口港口建设环境资源邻近海域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概念模式被引量:12
2004年
根据陆海相互作用的观点,黄河流域、黄河干流、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区的生态环境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链,可称为黄河—渤海生态系统。黄河流域的降水量、土壤植被条件使黄河干流具有水少沙多、水沙异源和水资源缺乏的特征。干流入海水、沙通量变化影响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侵蚀、堆积和发育过程。黄河物质入海后在河口及邻近海域形成了具有高生产力的生态环境和著名的渔场。据此绘出了黄河—渤海生态环境内各环节相互联系的概念模式图,并提出了黄河流域大面积水土保持和南水北调工程逐步展开等新环境下,本区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方向。
黄海军李凡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陆海相互作用
陆架海灾害地质因素分类被引量:14
1994年
对灾害地质因素给出了定义,并提出了一个成因分类法。其原则是根据灾害 地质因素的成因分成6个类型,再据其对海洋工程的危害程度、直接或诱发性的特 征划分两类。表中所列内容主要为目前在中国陆架海区已经发现的,但其分类原则 也适合其他海区。
李凡于建军
关键词:灾害地质因素陆架海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