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舟
- 作品数:20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云南警官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一般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大理国时期乌蛮聚落的城镇化被引量:3
- 2022年
- 城镇建置作为大理国“郡县制”文化的实践单元,政治军事的职能属性始终伴随着其自身的建设发展。由于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白蛮贵族们的割据自固,客观上造成了大理国各个军政区划的治所城镇数量增加。同时,大理国各个民族之间的社会发展依然极不平衡,白蛮与乌蛮的社会发展程度差距依然较大。通过“以县为部”“谓笼为城”,大理国把更加广泛的乌蛮系统民族纳入王国的区划统治体系当中,造成了众多乌蛮部落向基层行政单元的转化,出现乌蛮聚落城镇化的倾向,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宋代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初级统一体”的形成,加速了西南边疆乌蛮系统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
- 李宇舟
- 历史的遗产:南诏国寻传蛮分布区城镇建设与治理考述被引量:2
- 2020年
- 南诏国治下的寻传蛮,与今天中国、缅甸、印度交接地区的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民族有族体上的历史源流关系。历史上,南诏在寻传蛮分布地设置政区、建立城镇,加强了对寻传蛮的治理,极大提升了寻传蛮群体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从而加大了社会财富的生产规模,促进了该地区的文明跃升和社会进步。
- 李艳峰李宇舟
- 关键词:南诏
- 蜀汉对南中的治理研究——以郡县城镇为中心
- 2024年
- 在民族文化融合不断加深的历史背景下,梳理蜀汉在南中的军政区划设置及治所城镇,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自蜀汉“西和诸戎”的政策引导开始,南中地区郡县制文化的推动力量、治所城镇建设的主体开始由中原王朝逐渐向南中大姓与“夷帅”过渡,使得南中的城镇建设进一步向当地民族区域深入发展。同时,蜀汉以后南中大姓不断崛起,造成了南中地区的中原郡县制文化发展以大姓的社会治理为依托,以治所城镇建置为载体,中原郡县制文化在南中民族区域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这也为下一个局部统一的历史时期(南诏国、大理国)准备了较为充分的实践条件。
- 李宇舟
- 关键词:蜀汉郡县制
- 两汉时期文化圈层视角下的云南城镇发展
- 2022年
- 两汉时期云南的治所城镇建置是中原王朝治理云南、设置区划的核心内涵。对汉代云南的政区治所进行梳理,进一步考释出两汉云南的主要城镇,可以洞见两汉王朝对云南地区的经营方略和治策。同时,亦可反映出中原文化与西南民族文化的互动规律,可以凸显出两个异质民族文化圈的互动与涵化在云南城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两种异质民族文化圈在云南地区的博弈,奠定和影响了汉代及后世的云南城镇发展格局。
- 李宇舟
- 关键词:两汉时期
- 南诏国中后期的城镇发展格局研究
- 2021年
- 南诏中后期的城镇发展由于前期洱海“九重城”军事城镇群的成形,加之滇池拓东城“二诏”地位的确立,呈现出两个城镇中心及两个城镇群的格局。伴随着中原王朝的强盛,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跃迁和文明整合将不再局限于某些民族群体或某些区域,而是在以地方民族政权为主体的文化扩张推动下,把当时的较有优势的中原文化制度推进、深入到更广泛的民族区域中去。从而,奠定了大理国及后世云南多层级、多城镇集群的城镇发展格局。这种城镇格局的发展和延续构成了西南边疆形成发展的主要内容。于是,自元代以后云南作为中国多民族、多社会形态体系中的一个单元,以一个西南边疆“行省”的身份加入到了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进程当中。
- 李宇舟
- 关键词:南诏国两都
- 大理国的中心城镇发展格局研究
- 2023年
- 随着中原“郡县制”文化的持续输入,由于大理国后期一、二级军政区划单元的增加,在以东、西两个王都为中心形成的两个城镇群大格局内,区划的进一步细致、深入,底层“部”“赕”军政区划单元得以推广,其境内的城镇发展凸显出以府、郡驻治城镇为次级中心的城镇群发展及分布特点。从而其境内整体上形成了多中心、多层级、多城镇群的整体城镇格局,奠定了后世西南边疆城镇发展的基础。通过城镇的军政据点和文化源点职能对各民族群体施加影响,西南边疆的民族社会得到进一步整合,宋代中国西南边疆的“初级统一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边疆形成和发展做出贡献,为在西南边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准备了客观条件。
- 李宇舟
- 关键词:大理国卫星城镇
- 初唐时期中国西南边疆的城镇发展与“郡县制”文化的影响被引量:3
- 2021年
- 中国西南边疆城镇发展史一直是西南边疆开拓治理史的重要内容。初唐(618—712)是西南边疆城镇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其上承汉晋以来西南边疆零星军政据点的格局,下启南诏、大理国时期西南城镇群体系的发轫。初唐西南边疆的羁縻州县治所为西南民族聚落的城镇化发展开启了效仿中原的模式,中原“郡县制”文化呈现出向民族区域深入的态势,最终使得版图扩张以后的南诏国以洱海和滇池为中心建立了多个层级分明的政区单元和以双王都为中心的城镇群体系,从而造就了西南边疆政区内地化、城镇建置与中原地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促使西南边疆民族聚落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更加突显,推动了西南各民族群体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为后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
- 李宇舟
- 关键词:初唐时期西南边疆城镇发展
- 西南夷民族文化圈的历史起源和文化互动
- 2024年
- 相对于中原文化,历史上的西南夷民族文化圈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西南夷民族文化圈与中原文化圈的互动是一个起源悠久、历时漫长的过程,互动的方向始终是民族文化融合,即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共同体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文化的融合为后世王朝国家的西南政治边疆塑造发展准备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对之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为其他区域边疆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互动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为西南边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文化支撑。
- 李宇舟
- 关键词:文化互动
- 东汉永昌置郡的人文地理辨释被引量:1
- 2019年
- 东汉永平十二年,今云南保山地区及缅甸部分区域得以设置永昌郡,成为东汉王朝的户口第二大郡,这个看似单一的历史事件背后其实蕴含着漫长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融合与积淀。永昌置郡体现了中原文化与西南夷(哀牢)文化的融合,其中西汉武帝置不韦、嶲唐二县和东汉永平十年置益州西部都尉是永昌置郡过程的两个关键节点,通过对嶲唐、不韦、哀牢、博南四县地望的人文地理考释,其实质反映了两汉中原文化对蜀身毒道区域的纵深辐射和影响。
- 李宇舟郝雪
- 关键词:两汉民族文化
- 把“四个共同”融入边疆高校“大思政新文科”的育人模式建构与实践探索被引量:1
- 2024年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四个共同”理论奠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大思政”视域下新文科育人模式建构与实践探索必须融入“四个共同”历史文化教育。从高校传统文史哲的学科内涵、思想起源入手,对“四个共同”与新文科的思想源流和教育理念进行剖析与建构,是“大思政新文科”育人模式建构与实践探索的前提和基础。打破传统文史哲之间的学科壁垒,把“四个共同”融入“大思政新文科”教改研究当中,为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出新的路径。
- 李宇舟
- 关键词: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