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
- 作品数:18 被引量:25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哲学宗教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 李安
- 关键词:产业结构
- 老板们在做什么?——资本主义生产中等级制度的起源和功能被引量:4
- 2009年
- 马格林教授的《老板们在做什么?》以详实的经济史材料,证明了资本主义等级制企业并非源于分工或机器所引致的技术优越性,而是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等级制企业的社会功能是为资本积累服务的。文章一经发表,引起很多著名学者参与讨论,该文也成为企业理论研究中的经典文献。为了促进国内学术研究,我们翻译了这篇文献。全文分两个部分,将分两期刊出。
- S.马格林柯唱李安
- 关键词:资本主义生产资本家劳动分工资本积累
- 香港公共人事管理--政策和实践
- 李安
- 人力资本理论与劳动力价值被引量:22
- 2008年
- 人力资本理论抽象掉了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只是一个片面的生产要素理论。将人力资本理论引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将使得科学的资本和劳动力价值理论庸俗化。人力资本理论认识到了劳动力的质对资本积累的重要意义,但只有从劳动过程出发,在资本主义权力关系下才能理解劳动力价值、劳动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人力资本理论认识到了教育对于个人、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教育的现实功能在于再生产劳动力和社会生产关系。在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关系下,教育实际上保证了不平等的合法化。
- 谢富胜李安
- 关键词:人力资本劳动力价值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 国外学者对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新探讨被引量:11
- 2010年
- 国外学者在马克思文本基础上对国际价值理论进行了多样化的研究。不平等交换理论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国际上不等量劳动相交换的思想,但是在论证上并不完善。谢克从批评货币数量论的角度揭示出比较成本理论在现实中并不成立,并认为价值转移并非一定不利于不发达地区。谢克的观点在黄金非货币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具有现实性。日本和韩国学者立足于文本研究,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变化的思想。
- 谢富胜李安
- 关键词:国际价值理论国际价值规律不平等交换
- 全球气候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被引量:40
- 2014年
- 西方经济学界对气候变化的原因、进程和影响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理论,并给出了各自的应对方案。其主流经济理论认为,气候变化是温室气体排放外部性的结果,并提出以市场化和地球工程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方案。其非正统经济学者则认为,气候变化是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式的系统性结果,主流方案无法根本解决气候问题。西方非正统经济学者中的马克思主义者,将气候变化归因于资本积累的扩大,认为新自由主义下市场化的气候治理,将增加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矛盾。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重建气候变化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决定了其治理需要全球范围的行动,生成于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马克思式"大众运动,通过联合主张可持续发展的资本集团参与现有的全球气候治理运动,是实现大众气候治理的可能途径。
- 谢富胜程瀚李安
-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治理政治经济学
- 金融化了的资本主义:危机和金融掠夺被引量:42
- 2009年
- 当前危机是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化的产物。这场危机发端于美国是由于抵押贷款的极度扩张,其中包括对工人阶级中最贫困阶层提供的贷款。它通过金融机构之间的债务交易而展开。这些现象是金融化的组成部分。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大企业转向公开市场进行融资,从而推动银行去寻找其他的利润来源。一种途径就是对单个工人提供金融服务。这一趋势由于住房、养老金、教育等公共服务的收缩而得到了促进。另一个途径就是在公开金融市场中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直接从个人收入中榨取的金融利润构成了金融掠夺。它与投资银行业务一道,促成了当前这场巨大的危机。更一般地说,金融化支撑了新的食利者阶层的产生,这个阶层主要是根据他们与金融体系的关系,而不是对可贷资本的所有权来定义的。最后,金融化给金融资本和帝国主义提出了重要的问题。
- 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李安
- 关键词:金融化抵押贷款投资银行业务资本主义经济金融体系偿付能力
- 技术创新背后的技术被引量:5
- 2009年
- 技术创新经济学提供的技术创新模型为分析技术变迁的表面现象提供了合理的分析思路。但是,技术创新背后的技术没有给与充分的关注。对于技术,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即技术的工具理论和实体理论。实体理论显然比工具理论更能有效地揭示现实。由于技术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所以技术变迁必然反映它所在的社会的特点。因此,要想更深刻地解释技术创新过程,就必须考虑技术的本质,从社会属性(生产组织、社会组织等等)和物质属性(工序、产品等物质特征)两方面把握技术。
- 谢富胜李安
- 回归马克思主义--欧美学术界劳动过程理论争论的新动向被引量:12
- 2009年
- 布雷弗曼和布若威之后,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趋向于多元化,对主体性的建构和解构逐渐成为了劳动过程理论的主流研究动向。这使得劳动过程理论日渐偏离了马克思的分析思路和原初的发展方向。阿德勒呼吁劳动过程理论应该回到马克思主义,并从生产力的社会化和增殖对社会化的阻碍两个方面分析了劳动过程的动态变迁。然而,阿德勒的理论需要进一步考虑到社会再生产的背景、工人技能对资本积累要求的适应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扬弃的现实性。
- 谢富胜李安
- 关键词:生产力社会化增殖
- 分工动态与市场规模扩展——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被引量:6
- 2009年
- 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在资本主义下,企业内部分工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及其相互差异。两类分工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在技术进步基础上共同发展的。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市场规模也逐渐扩展。这种扩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很大的不确定性。根据技术创新的系统性和创新速度,这种不确定性可以划分为参数不确定性、战略不确定性和结构不确定性,从而形成相应的静态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和动态不完全竞争三种市场结构。
- 谢富胜李安
- 关键词:社会分工企业内部分工技术进步市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