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曌
- 作品数:46 被引量:151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科研支撑项目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 一种应用于河道治理的组合式生态驳岸及其构建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河道治理的组合式生态驳岸及其构建方法,其中,生态驳岸包括从河道浅水水域沿河道坡面向上依次设置的生态驳岸基础、河道水质净化区和面源污染拦截区,生态驳岸基础包括沿河道走向设置的桩基础和下格梗,桩基础固定...
- 陈程李曌单楠曹秉帅李文静童仪单楠战文会杜薇王文林
- 一种折叠式底栖动物定量采样收集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样收集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式底栖动物定量采样收集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将伸缩杆进行折叠,便于工作人员携带且节省收纳空间的折叠式底栖动物定量采样收集装置。一种折叠式底栖动物定量采样收集装置,包括...
- 孙冰皎田爽丁页李曌
- 青岛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被引量:3
- 2019年
- 基于国外近岸海域生态质量状况综合评价方法,结合国内海洋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由生物、水质、沉积物指标和栖息地变化情况构成青岛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合适的评价模型,同时通过研究海域主要污染物的分布情况对评价结果进行反向验证。结果表明,青岛近岸海域生态质量状况综合评价等级为一般,受人为扰动的影响较大;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主要的人为环境压力和风险因子,同时对潜在的污染因子有一定的预警作用。
- 刘旭东孙立娥张晓红李俊龙李曌崔文连沙婧婧
-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近岸海域
- 浮游生物识别模型构建方法和浮游生物类别识别方法
-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浮游生物识别模型构建方法和浮游生物类别识别方法。浮游生物识别模型构建方法包括:对样本数据对中的浮游生物样本图像进行轮廓提取,得到浮游生物的轮廓特征;对轮廓特征进行聚类处理,得到多个轮廓特征聚类集,并得...
- 李曌 田爽 张玥彤 孙冰皎李文攀丁页 李晓宇 孙诗雨 周子琦 马孟迪
- 日本国家尺度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概况及启示被引量:15
- 2015年
-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日本通过制定并修订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颁布《生物多样性基本法》等政策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2008年,日本成立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委员会,应用DPSIR概念模型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14项原因评价指标和16项状态评价指标构成,共计30项评价指标;使用行政统计、国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及科学研究等104种数据,对1950s以来50 a间日本全境的生物多样性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日本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的管理特征和综合特征十分突出。评价方式是利用已有调查和监测数据(定量数据),分析因果关系,得出趋势结论,提出相应对策,为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趋势分析之综合评价方法。评价区域分为森林、农田、城市、陆地水域、沿岸和海洋、岛屿(离岛)六大生态系统类型区,分析了造成日本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四次大的危机。探讨了其对中国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的借鉴意义。
- 陈平田竹君李曌刘朋
-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综合评价
- 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数据质量的风险管理
- 2025年
- 基于风险管理方法,从质量管理体系和监测过程两个角度,梳理识别影响淡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数据质量的风险事件。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度评级,建立风险矩阵开展风险综合评价,并制定防控对策。结果共识别出24个风险事件,5个高风险事件,主要与专业技能有关;18个中风险事件,主要与标准规范执行力度和工作经验有关;1个低风险事件,与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有关。从风险分布上看,高、中风险事件集中在样品采集过程,其次为样品鉴定过程。对此,提出应重点提升监测人员专业技能,全面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开展样品采集和样品鉴定质控检查,持续改进风险管理方法,形成识别与防控的良性循环。
- 赵越高欣李曌张翔郑彪田爽孙冰皎
- 关键词:风险防控水生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 渤海海域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5
- 2019年
- 根据2017年渤海海域47个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群落特征分析。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07种,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82个/m^2。优势种类分别为彩虹明樱蛤、不倒翁虫、长叶索沙蚕。聚类结果显示,渤海海域大致可按地理位置分为4个群落。与历史数据的对比显示,传统的较大个体的底栖种类,如棘皮动物、双壳类,已经被更小个体的多毛类、软体动物所取代,底栖动物的种类结构表现出了小型化的特征,这与近年来渤海海域底栖动物研究结果一致。研究表明,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渤海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
- 刘旭东孙立娥张晓红李曌崔文连王艳玲汪进生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 海洋环境监测方法、系统、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洋环境监测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为现场采样客户端生成并分配采样任务,以便所述现场采样客户端根据所述采样任务进行海洋环境采样;生成与所述采样任务对应的测量分析任务并分配给分析客户端,以便所述分析客户端根据...
- 李曌丁页杨凯李文攀刘喜惠陈亚男陈鑫刘喆王明翠贾庆蔡小伟胡晓燕余正东唐旭王宏全梁荣帧王梦园刘学文
- 文献传递
- 河流生态缓冲带调查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以天津市蓟运河为例
- 2024年
- 为查找摸清河流生态缓冲带范围内环境现状,结合河流生态系统特点,构建调查指标体系,并以蓟运河为例,基于北京三号卫星遥感数据和现场查勘,对缓冲带范围内的岸带结构和类型、生态系统、景观格局、服务功能等开展调查,结果表明:蓟运河左、右岸岸带类型中生态修复型岸带占比较重,部分河岸生态缓冲带宽度不足,两岸植被覆盖度和覆盖率整体不高,调查区域内平均生境质量仅为0.34,整体生境质量较差,破碎化程度较高。分析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议通过生境改造、沿河生态空间管控、水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等措施,在不影响河道行洪、排沥的条件下,尽可能恢复自然的生态多样性,因地制宜打造景观护岸生态带。
- 李昊李曌郑爽王德震
- 关键词:蓟运河
- 湟水河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为探究高原河流中着生藻类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该文选择黄河流域上游支流湟水河为对象,于2020年9月(秋季)和2021年6月(春季)对湟水河流域23个点位开展着生藻类调查,探究湟水河着生藻类群落结构时空格局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湟水河共检出着生藻类5门172种,以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主。主要优势种时空差异明显,上游段着生藻类群落主要由小席藻、鞘丝藻和披针形曲壳藻等清洁种构成,中下游段优势种则逐渐出现放射舟形藻和谷皮菱形藻等耐污种。春季湟水河着生藻类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低于秋季,分别为41.55×10^(4)cells/cm^(2)和66.45×10^(4)cells/cm^(2)、0.60mg/cm^(2)和12.50mg/cm^(2)。春秋两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值上游段均高于中下游段。MRPP检验分析发现,着生藻类群落存在显著的时间(春季v.s.秋季)和空间(上游段v.s.中下游段)差异。就β多样性而言,上游段Jaccard指数低于中下游段,春季Jaccard指数高于秋季。RDA分析识别出春季影响湟水河着生藻类群落的环境因子是硝酸盐、总氮、总磷和溶解氧,秋季影响着生藻类群落的是浊度和总氮。研究结果表明湟水河着生藻类群落与水环境因子变化密切相关,应重点关注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氮磷营养盐控制减排等管理内容。
- 李晴李曌丁森尚光霞贾晓波陈立斌
- 关键词: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