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椿

作品数:7 被引量:28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北石油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4篇油气
  • 2篇油气藏
  • 2篇气藏
  • 2篇成藏
  • 1篇单砂体
  • 1篇地质
  • 1篇油层
  • 1篇油气聚集
  • 1篇油气系统
  • 1篇油田
  • 1篇源区
  • 1篇早白垩世
  • 1篇砂体
  • 1篇生排烃
  • 1篇剩余油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松辽盆地
  • 1篇排烃
  • 1篇盆地
  • 1篇气系统

机构

  • 7篇东北石油大学

作者

  • 7篇李椿
  • 1篇姜振学
  • 1篇肖丽华
  • 1篇丛琳
  • 1篇张丽萍
  • 1篇李婷婷
  • 1篇杜鸿烈
  • 1篇侯创业
  • 1篇刘吉余
  • 1篇张兴金
  • 1篇朱焱
  • 1篇文慧俭
  • 1篇吕延防
  • 1篇孟元林
  • 1篇申家年
  • 1篇范广娟
  • 1篇贺如
  • 1篇孙雨
  • 1篇柳成志
  • 1篇张明学

传媒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第五届全国油...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8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余油层储层特征研究被引量:6
1994年
本区砂岩储集层具有中孔低渗特点。受沉积作用影响,砂岩成分成熟度低,砂体原始物性差。砂岩已进入晚成岩A亚期阶段。砂岩原始沉积特征和成岩作用改造后细孔喉分布优势是导致低渗透的原因。
张兴金范旭李椿
关键词:油气藏油层储层扶余油层储量
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及其对高含水期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马世忠朱焱闫百泉文慧俭范广娟李景言李椿李婷婷孙雨于利民丛琳
《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及其对高含水期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影响》来源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风险创新研究项目,属高含水期及三次采油阶段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开发地质领域的基础性、高难度、前景广阔、意义重大项目。  我国主要大...
关键词:
贝尔凹陷含油气系统研究
本文利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等理论,结合区域地质概况及构造演化过程,对贝尔凹陷地层层序、沉积特征、生储盖等条件进行分析,认为南屯组为主要生油层段,其次为布达特群,主要生油区为贝西洼槽。南屯组和大磨拐河...
李椿
关键词:贝尔凹陷含油气系统成藏主控因素
文献传递
压力封闭在盖层封油气中的应用被引量:22
1995年
压力封闭是与毛细管封闭明显不同的盖层封油气机理,主要是靠盖层与储集层之间孔隙流体压力差来封闭油气的,它既可封闭游离相的油气,又可封闭水溶相的油气。压力封闭的形成仅存在于具有欠压实的泥岩盖层中,其封闭能力的大小可根据等效深度法和利用声波时差值计算得到。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下白垩统青山口组和嫩江组一、二段泥岩盖层普遍欠压实,孔隙流体具异常高压,最大可分别达到15MPa和10MPa,具有与毛细管封闭能力基本相当的压力封闭能力,对该区油气的聚集与保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
付广姜振学李椿
关键词:毛细管压力油气聚集早白垩世
地质沉积历史的数值模拟--利用地震速度谱资料恢复地层古厚度
李椿
成岩场分析与高孔带预测方法研究
孟元林肖丽华吕延防贺如施尚明侯创业李椿张丽萍王粤川高建军黄文彪杜鸿烈张明学柳成志刘吉余
该项目揭示了扇三角洲不同沉积微相对成岩作用的影响与控制作用;实现了成岩相的横向预测;提出了储层高孔带预测模型,可用于储层孔隙度和有效油、气储层分布范围预测。该项目提出的储层高孔带和孔隙度预测技术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主要...
关键词:
关键词:油气藏
富台油田成藏期与油源区生排烃期的匹配关系研究
利用模拟实验数据,建立并标定了研究区沙三段泥岩有机质成油、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由此出发,评价了源区车西洼陷的生排烃剖面,并对生油门限、生油高峰、排油门限的概念进行了深入讨论.在此基础上,对车西洼陷三套可能源岩的生排烃史...
卢双舫李吉军申家年李椿张斌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