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琴

作品数:36 被引量:196H指数: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7篇动脉
  • 16篇冠状
  • 16篇冠状动脉
  • 13篇动脉旁路
  • 13篇动脉旁路移植
  • 13篇术后
  • 13篇旁路移植
  • 13篇冠状动脉旁路
  • 13篇冠状动脉旁路...
  • 11篇动脉旁路移植...
  • 11篇移植术
  • 11篇旁路移植术
  • 11篇冠状动脉旁路...
  • 10篇心脏
  • 8篇手术
  • 8篇体外循环
  • 8篇外循环
  • 7篇非体外
  • 5篇移植术后
  • 5篇神经系

机构

  • 34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市心肺血...
  • 1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河南中医药大...
  • 1篇潍坊医学院
  • 1篇北京市心血管...
  • 1篇北京安贞医院

作者

  • 35篇李琴
  • 16篇顾承雄
  • 15篇于洋
  • 13篇毕齐
  • 10篇李波
  • 10篇韦华
  • 8篇李海涛
  • 8篇刘锐
  • 7篇高铭鑫
  • 7篇张茁
  • 6篇杨俊峰
  • 6篇李京倖
  • 6篇刘长城
  • 5篇黄信生
  • 5篇曹莉
  • 5篇宋伟
  • 5篇李晖
  • 4篇李海洋
  • 3篇汪川
  • 2篇胡晖

传媒

  • 7篇心肺血管病杂...
  • 4篇中华胸心血管...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国胸心血管...
  • 2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中国医药
  • 1篇2006北京...
  • 1篇第四届五洲国...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6篇2006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功能磁共振成像三例被引量:1
2006年
毕齐张茁李琴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功能磁共振成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左侧肢体无力肢体肌力症状加重
术前脑梗死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恢复的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术前脑梗死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病人恢复的影响。方法112例术前有脑梗死的择期非体外循环CABG(OPCABG)病人为研究组。随机择期OPCABG病人按研究组1:1配对做为对照组,对照组术前无脑梗死病史。手术时间与相配对的研究组相近,同一组医师手术。结果研究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ICU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分别为(6.4±4.0)h与(4.6±2.7)h、(19.6±9.7)h与(16.8±5.5)h、(27.3±16.8)h与(22.1±10.6)h及(23.4±10.0)天与(19.5±5.6)天。两组麻醉时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谵妄、脑卒中及二次插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15.2%与6.3%、7.1%与0.9%及7.1%与0.9%,RR值及95%可信区问分别为4.83和1.57~14.86、8.54和1.05—69.45、8.54和1.05~69.4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病人中,术前合并脑梗死者术后苏醒时间、ICU及住院时间均延长;术后谵妄、脑卒中及二次插管的发生率较术前无脑梗死者高。
曹莉李琴王文化毕齐
关键词:脑梗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血管腔内平整化治疗对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平整化治疗(IPT)对内膜剥脱术后内膜增生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为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金钢砂磨针磨除内膜的方法建立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用随机数表法将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Ⅰ组比Ⅱ组),每组8只。Ⅰ组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模型对照组;Ⅱ组为采用金刚砂磨针磨除内膜后,行IPT;取对侧颈动脉作为自身对照。术后即刻及2周应用超声诊断仪评价血管狭窄程度。2周后,取两侧颈动脉标本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评价内膜增生情况。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2周后,Ⅱ组腔管比(内腔面积/总面积)低于Ⅰ组[(40.57±2.40)%比(52.79±2.01)%,t=8.387,P<0.01],新生内膜区Ⅰ型胶原蛋白表达低于Ⅰ组(0.134±0.020比0.110±0.011,t=2.621,P<0.05),血管平均血流速度低于Ⅰ组[(111.300±21.380)cm/s比(168.700±13.640)cm/s,t=4.222,P<0.01],管腔直径高于Ⅰ组(0.852±0.152)mm比(1.167±0.213)mm,t=2.52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PT能够抑制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内膜增生,可能与血小板黏附减少有关。
李波王粮山顾承雄刘长城李海涛戴龙圣李琴李海明
关键词:血小板黏附内膜增生
370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被引量:18
2010年
目的 总结13年来开展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8年12月接受OPCAB手术病人3703例,对病人例数变化、年龄及比例、旁路血管移植支数、同期采用术式、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OPCAB移植血管应用情况等指标进行总结.另外,将病人按年龄分成〈45岁、45~60岁、60~75岁及〉75岁4组,记录并分析各组乳内动脉应用情况、旁路血管的支数及构成.结果 病人平均每例移植旁路血管(3.3±0.8)支.OPCAB手术的病人数量与比例逐年上升,而左乳内动脉的使用和动静脉混合方式旁路移植占据绝对优势(P〈0.05).术后死亡26例(0.7%),病死率逐渐下降.结论 采用切实、可行的外科处理策略、完善的围术期管理结合多项适应病情变化改进与创新的OPCAB术式,使得OPCAB的适应证不断扩大、治愈率逐年提高.
于洋顾承雄闫晓蕾李琴韦华刘晓
关键词:心脏室壁瘤
CARTO标测下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左室室壁瘤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随机对照试验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评价CARTO标测下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左室室壁瘤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5年12月56例心肌梗死后并发室壁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心绞痛症状,术前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室性期前收缩大于3 000次/24 h。根据随机抽签以及术前谈话后家属是否同意行双极射频消融手术,将56例患者分为两组,射频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61.21±1.28)岁,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室壁瘤成形术联合双极射频消融]和非射频组[28例,男22例、女6例,平均年龄(57.46±1.30)岁,行OPCABG+单纯室壁瘤成形术]。出院前复查超声心动图及Holter并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出院,两组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非射频组术后脑梗死1例。术后射频组和非射频组Holter结果提示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1 197.00±248.20)次/24 h和(1 961.00±232.90)次/24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且射频组较术前减少更为明显。射频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ICU时间与非射频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术前和术后数据对比发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以及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CARTO标测下使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室壁瘤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该方法安全有效和具有发展前景,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戴龙圣刘长城高铭鑫李琴于洋顾承雄
关键词:室壁瘤室性心律失常双极射频消融
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侧侧和端侧吻合的疗效对比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评估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分别采用侧侧吻合与端侧吻合方式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且终末靶冠状动脉细小的患者共89例。其中37例患者使用侧侧吻合术,即采用侧侧吻合方法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靶冠状动脉;52例患者使用端侧吻合术,即将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靶冠状动脉进行端侧吻合。术中监测桥血管流量及搏动指数,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指标,以评估手术疗效。术后1年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终末桥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两组术中终末桥血管流量分别为[(17.32±6.18)vs.(14.15±5.09)mL/min,P<0.05],搏动指数分别为[(2.50±1.08)vs.(3.47±0.74),P<0.05]。两组患者在围术期内均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两组患者心功能均较术前改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时侧侧吻合组患者均无心绞痛发作,端侧吻合组有9例患者再发心绞痛。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侧侧吻合组中终末桥血管均保持通畅,而端侧吻合组中8例患者的终末桥血管再狭窄(P<0.05)。随访截至2014年1月底,平均随访时间为(10.7±2.5)个月,患者随访率为100%,存活率为100%。结论:采用侧侧吻合术缝合大隐静脉序贯桥终末端与细小靶冠状动脉,可改善终末桥血管的通畅性。
李波顾承雄李海涛杨俊峰韦华李京倖刘锐黄信生李晖李琴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侧侧吻合
45岁以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71例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已成为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青年冠心病患者逐年增多,分析我科10余年来45岁以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连续71例4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对于术前确诊无左心室附壁血栓的室壁瘤患者,在OPCAB同时行左心室室壁瘤缝缩术。对于冠状动脉存在弥散性病变的患者,采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式。而对右冠状动脉存在弥散性病变且管径细小的患者,施行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并对患者例数变化、旁路血管移植支数、同期采用术式、愈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OPCAB移植血管应用情况等指标进行总结。结果:患者平均移植旁路血管(3.0±0.7)支。术后死亡2例(2.8%)。29例施行全动脉化搭桥。同期行左心室室壁瘤折叠缝缩术7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1例。1996年10月至2008年12月接受OPCAB手术的患者数量与比例逐年上升,但从2006年开始,45岁以下冠心病患者接受OPCAB手术呈逐年减少趋势,与其他年龄组患者相比,双乳内动脉搭桥比例高(P<0.05)。而搭桥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冠状动脉搭桥患者男性比例高,冠状动脉病变弥散,双乳内动脉搭桥比例高。对于远端血管纤细的患者,可以采用选择性冠状静脉动脉化手术,近期效果满意。
李琴顾承雄于洋李京倖韦华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青年心脏外科手术冠状动脉疾病
心外膜射频消融对左心室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早期疗效观察
2011年
左心室室壁瘤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室壁瘤术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问题也逐渐引起关注。
于洋顾承雄李琴李海涛汪川
关键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左心室室壁瘤疗效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后严重并发症
正向调控Klotho-P13K-AKT和KLF2的双通路表达的纳米载药内涂层材料
本公开揭示了一种正向调控Klotho‑P13K‑AKT和KLF2的双通路表达的纳米载药内涂层材料,所述纳米载药内涂层材料的组分包括雷帕霉素以及负载雷帕霉素的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乙二醇共聚物;所述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乙二醇共聚...
高铭鑫李海洋郝创王亚培于洋刘锐李琴宋伟翟柏康丁晓航
北京等15个城市脑卒中患者院前时间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66
2006年
目的研究北京等15个城市35家医院脑卒中患者到达医院前时间(院前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统一的问卷,对2002年6月30日至2003年4月30日发病一周内的227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除一般资料外,按是否在脑卒中症状发生后6 h内到达医院将患者分为两组,对影响脑卒中院前时间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8岁,男性占60.2%。缺血性脑卒中为78.8%,出血性脑卒中为21.2%。(2)发病后决定马上去医院的占27.8%。使用急救电话和急救车的比例为27.2%;约1/4患者知道脑卒中后需要马上去医院诊治和溶栓治疗;1/4的患者对脑卒中基本无认识,发病后不知道求救而盲目等待。(3)发病后≤6 h到达医院的患者占57.5%;首次就诊地点是急诊室的为58.6%;发病后≤6 h到达医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溶栓率为6.7%。(4)影响脑卒中患者院前时间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到达医院的方式、首次就诊的地点、发病地点到医院的距离、是否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是影响患者≤6 h到达医院的独立因素。结论42.5%脑卒中患者不能在发病后6 h内到达医院,其院前时间延误的主要原因是对脑卒中知识了解不够、使用急救电话/急救车少、患者转运距离超过20 km等。加强公众对脑卒中知识的了解是提高患者6 h内到达医院的重要因素。
毕齐张茁张微微李琴
关键词:脑卒中影响因素溶栓治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