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不稳定性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应用锁定加压钢板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8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40例;年龄58~77岁(平均63.7岁)。术前经双能 X 线均诊断为骨质疏松。根据 AO 分型标准,B2型12例,B3型10例,C1型8例,C2型13例,C3型5例。该组48例均采用掌侧入路 LCP 固定,均未植骨。从骨折愈合时间、掌倾角、尺偏角及挠骨茎突高度,以及术后18个月腕关节活动度来了解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8个月。所有病例术后随访均未出现感染,均在术后6个月内获得愈合(3~7个月),骨折复位丢失2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根据Cooney 腕关节评分标准:优35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2%。结论不稳定性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应用掌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安全有效,术后较少出现并发症,更能早期功能锻炼,对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动力髋螺钉( DHS)、Gamma钉、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22例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三组:DHS组40例,Gamma钉组47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组35例。观察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8个月。所有病例术后随访均未出现感染、内固定失效。人工关节置换组均未出现关节脱位、人工假体松动、下沉或断裂。三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上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人工关节组术中出血量最高,明显高于DHS组和Gamma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DHS组术中出血量高于Gamma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双极人工股骨头组术后负重时间明显短于DHS组和Gamma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DHS组与Gamma钉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DHS、Gamma钉、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均具有髋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而人工关节置换更早进行负重功能锻炼,在高龄、长期卧床患者可考虑选择人工关节置换。但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出血量大,术前需关注血红蛋白含量,必要时术前予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