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艳萍

作品数:173 被引量:1,143H指数:18
供职机构:北京世纪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2篇专利

领域

  • 16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3篇疫苗
  • 78篇肝炎
  • 71篇免疫
  • 55篇乙型
  • 54篇乙型肝炎
  • 34篇乳腺
  • 33篇免疫原性
  • 30篇安全性
  • 30篇病毒
  • 29篇乙型肝炎疫苗
  • 27篇乳腺癌
  • 27篇腺癌
  • 24篇接种
  • 21篇乙肝
  • 20篇肝炎病毒
  • 18篇抗体
  • 16篇乙肝疫苗
  • 14篇血清
  • 14篇乙型肝炎病毒
  • 14篇甲型

机构

  • 75篇广西壮族自治...
  • 46篇广西壮族自治...
  • 33篇中国药品生物...
  • 22篇北京世纪坛医...
  • 14篇中国医科大学...
  • 13篇辽宁省肿瘤医...
  • 1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1篇中国食品药品...
  • 11篇隆安县疾病预...
  • 10篇复旦大学
  • 7篇北京大学
  • 7篇柳州市疾病预...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江苏省疾病预...
  • 6篇中国预防医学...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中国疾病预防...
  • 5篇北京生物制品...
  • 4篇中国医科大学
  • 4篇山东省疾病预...

作者

  • 171篇李艳萍
  • 95篇李荣成
  • 49篇杨进业
  • 39篇农艺
  • 37篇龚健
  • 19篇王树声
  • 16篇黄月葵
  • 15篇徐志一
  • 14篇梁争论
  • 13篇冯宇
  • 13篇刘崇柏
  • 12篇李河民
  • 11篇方孔雄
  • 11篇吕淑贞
  • 11篇韦增良
  • 9篇张斌
  • 8篇黄莉荣
  • 8篇莫兆军
  • 8篇黄腾
  • 8篇叶强

传媒

  • 26篇广西预防医学
  • 12篇中华流行病学...
  • 11篇应用预防医学
  • 10篇中国计划免疫
  • 9篇中国生物制品...
  • 8篇中国疫苗和免...
  • 5篇中国公共卫生...
  • 4篇山东医药
  • 4篇微生物学免疫...
  • 3篇中华实验和临...
  • 3篇中华微生物学...
  • 3篇中国公共卫生
  • 3篇中国局解手术...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疾病监测
  • 2篇实用肿瘤学杂...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国外医学(肿...
  • 2篇中华肿瘤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9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12篇2009
  • 9篇2008
  • 14篇2007
  • 3篇2006
  • 6篇2005
  • 6篇2004
  • 12篇2003
1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肝灭活疫苗(Vero细胞)在2岁以上中国健康人群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比较甲型肝炎(甲肝)灭活疫苗(Vero细胞)与甲肝灭活疫苗(二倍体细胞)在2岁以上健康人群中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盲法、对照的设计,选择2 100名2岁以上甲肝易感者,分为A、B两组,按照0、6月免疫程序,接种甲肝灭活疫苗(Vero细胞)或甲肝灭活疫苗(二倍体细胞)并观察安全性;所有受试者于免前、全程免后1个月采血(前600名还需采集首剂免疫后1个月血样),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检测抗甲肝病毒抗体(抗-HAV),评价免疫效果。结果 1剂后A组抗-HAV阳转率为96.05%(成人)和92.78%(儿童),B组为94.92%(成人)和96.61%(儿童);2剂后A组为99.61%(成人)和99.53%(儿童),B组为99.41%(成人)和100.00%(儿童)。两组间抗-HAV阳转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安全性方面,A组不良反应率为32.41%(成人)和53.61%(儿童),B组为35.56%(成人)和53.33%(儿童),1级反应为主,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甲肝灭活疫苗(Vero细胞)对2岁以上的人群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良好。
黄腾李艳萍万宗举毛群颖高佳梅蔡祥勇董延秀朱昌林姜春来魏巍万铁军郭丽姝孙会来曾志王忠诚
关键词:甲肝灭活疫苗免疫原性安全性
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评价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TaP)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在广西苍梧县选择600名3~5月龄,未接种过DTaP、无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病史的健康儿童进行临床研究,采用随机、盲法以及同类疫苗平行对照方法,将观察对象按2:1比例随机分别接种试验疫苗和对照疫苗(武汉所产DTaP),在观察期内对接种对象进行安全性观察,采集接种前后血清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白喉和破伤风的抗体水平和免疫前后血清中抗Pr和FHA抗体效价。结果两疫苗组均未见严重局部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率(1.02%)及全身反应率(21.38%)与对照组(分别为0.84%,18.1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免疫后抗白喉抗体(D)、抗破伤风抗体(T)、抗百日咳毒素抗体(PT)、抗丝状血凝素抗体(FHA)阳转率分别为100%、100%、97.32%和93.45%,与对照组(分别为95.78%、100.0%、88.55%和86.67%)比较D、PT、FHA抗体阳转率有统计学差异。免疫后D、T、PT、FHA抗体GMT水平分别为0.498、3.610、46.780和38.320,与对照组(0.381、2.160、33.380、32.840)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国产新的DTaP反应轻微,安全性好,抗体应答与同类上市疫苗相似,可以推广使用。
黄莉荣李艳萍张庶民蔡祥勇候启明李峤黄镇
关键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安全性免疫原性
改良式Pitanguy法治疗先天性乳头内陷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采用改良式Pitanguy法治疗女性重度先天性乳头内陷。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32例59侧重度乳头内陷患者,年龄18-42岁。采用改良式Pitanguy法进行矫正手术。结果 32例59侧乳头,术后乳头挺拔外突,有2例3侧乳头术后切口皮下有轻度血肿而延期愈合,其余病例均一期愈合。乳头外形正常,两侧对称,切口瘢痕不明显,感觉敏感,效果满意。术后随访6-72个月,没有复发病例,术前25例未育者中有6例生育并能够正常哺乳。结论改良式Pitanguy法治疗重度先天性乳头内陷方法可靠,技术成熟,与其他手术相比,并不增加新的创伤,是矫正乳头内陷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吕大鹏段志军李艳萍阿不力孜冯宇热扎克
关键词:乳头内陷手术
MF59-佐剂流感亚单位疫苗在中国老年人中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研究
2008年
目的 比较MF59-佐剂流感亚单位疫苗与传统的非佐剂流感亚单位疫苗在老年人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 采用随机、研究者设盲的对照研究,按照2:1的比例分别给予6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MF-59佐剂流感亚单位疫苗(复立达^TM,简称佐剂流感疫苗)和传统的非佐剂流感亚单位疫苗(爱阁力保,简称传统亚单位疫苗),观察接种日和接种后7天内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使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接种老年人免疫前后的血凝抑制抗体(HI)滴度,计算基线无免疫保护状态受试者的抗体4倍增长阳转率、免疫后HI抗体达到保护水平(≥1:40)的保护率以及抗体GMT值和增长倍数。比较两者在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差异。结果 两组疫苗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相似,但传统亚单位疫苗组(n=200)中注射部位的硬结相对常见(P〈0.05),而佐剂流感疫苗组(n=400)中注射部位轻度疼痛和发热则相对较常见。对于基线无免疫保护状态的受试者,免疫后针对A/H3N2病毒株的抗体阳转率,佐剂流感疫苗组显著高于传统亚单位疫苗组(P〈0.001);除A/H1N1病毒株外,与基线相比,两组疫苗的保护率均有显著提高,但针对A/H3N2病毒株的保护率方面,佐剂流感疫苗显著高于传统亚单位疫苗(P〈0.001);两组疫苗接种后的GMT均比基线明显增加(P〈0.001),但佐剂流感疫苗组明显高于传统亚单位疫苗组。结论 中国老年人对佐剂流感疫苗耐受性良好,佐剂流感疫苗诱导的免疫原性水平比传统亚单位疫苗高,可使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获益更大。
李荣成方捍华李艳萍刘幼平农艺黄贵彪
关键词:流感疫苗免疫原性安全性老年人
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被引量:11
1995年
用转基因细胞(CHO-C28)分泌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工程疫苗免疫母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50例,观察其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随访12个月,在36例母亲为HBsAg和HBeAg均阳性的婴儿中仅1例为HBsAg阳性,其余婴儿均有保护性抗体,预防保护率为96.2%。14例母亲单独HBsAg阳性的所有婴儿抗HBs均阳转,保护率达100%。抗HBs阳性的婴儿均具有较高抗体水平,抗HBsGMT为11.156×105~13.134×105mIU/L。说明CHO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近期保护效果。
王树声李艳萍李荣成杨进业陈琨琳任贵方黎国形陈红王文叶世德张兴义张权一
关键词:基因工程疫苗母婴传播病毒传播乙型肝炎
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疫苗的长期免疫效果观察被引量:2
1995年
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疫苗的长期免疫效果观察李荣成,杨进业,王树声,龚健,李艳萍农远志,徐志一,刘崇柏,曹惠霖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和肝癌的关键是防止婴幼儿时期的乙肝病毒(HBV)感染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慢性携带(1),用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简称乙...
李荣成杨进业王树声龚健李艳萍农远志徐志一刘崇柏曹惠霖
关键词:肝癌高发区免疫效果观察保护率携带率乙型肝炎现患率
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人体免疫效果观察被引量:83
1999年
目的我国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于1995年开始生产,目前对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和抗体应答水平尚不完全清楚。本次研究目的为评价国产重组酵母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方法应用3批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1批Mer-ck和1批Amgen进口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189名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进行了1年母婴传播阻断研究;同时对363名小学生进行了1年的免疫效果观察。免疫程序均为0,1,6月3针免疫。结果所有接种的新生儿和小学生中未发现严重副反应者。国产重组酵母疫苗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为85.97%,达到进口Merck(90.33%)和Amgen(86.59%)重组酵母疫苗的保护率水平。小学生完成3针免疫后1月(T7)时,接种各疫苗组的抗体阳转率均达90%以上。
梁争论李艳萍赵桂珍荆庆赵桂珍荆庆尹爱红时景璞李成明杨超美李河民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重组疫苗保护率抗体特异性
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后的免疫记忆研究被引量:18
2007年
目的了解接种全程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免疫记忆情况。方法1987-1989年出生时接种乙肝血源疫苗的1201名新生儿,以及1996-1999年出生时接种乙肝酵母重组疫苗的2484名新生儿,于2005年随访时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和核心抗体(抗- HBc),结果959名3项乙肝病毒(HBV)标志物均阴性,其中228名接种乙肝血源疫苗,731名接种乙肝酵母重组疫苗,于加强免疫1针乙肝酵母重组疫苗后15 d时检测其抗-HBs。此外,随机选择11名加强免疫后无应答和22名有应答者,应用酶免疫斑点法(ELISPOT)测定白细胞介素-2(IL-2)。有初次免疫后抗-HBs定量检测资料者190名,比较其初次免疫和加强免疫后抗-HBs水平。结果加强免疫后,79.82%接种乙肝血源疫苗者抗-HBs阳转,几何平均滴度(GMT)为325.69 mIU/ml;95.62%接种乙肝酵母重组疫苗者抗-HBs阳转,GMT为745.18 mIU/ml。加强免疫后所产生的抗-HBs水平与初次免疫后抗体滴度有关。加强免疫后抗-HBs阳转者的IL-2阳性率(40.91%)也高于无应答者(P<0.01)。结论在乙肝疫苗初次免疫后,抗-HBs转阴者中,大部分仍具有免疫记忆,仅少部分在长期随访中丧失免疫记忆。因此,在高流行地区,对丧失免疫记忆者应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
李艳萍李荣成方孔雄李河民胡忠玉何鹏吴小音张瑞梁争论庄辉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免疫记忆加强免疫
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地区1992~1993年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和血清学效果调查被引量:4
1999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在普遍推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为了解城市和农村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和血清学效果,于1994~1995年在南宁等5个城市和农村三类地区,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抽取1991年1月1日~1993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842人,调查乙肝疫苗接种率.结果5个城市均为100%,农村富裕地区为47.4o%,一般地区为39.3%,而贫困地区仅为18.1%.又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柳州等3个城市和5个地区,抽取1992年1月1日~1993年12月31日出生并全部接种了乙肝疫苗的儿童1459人,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执-HBs,用酶免疫法检测HBsAg和抗-HBc.结果1994年1~2岁儿童的HBsAg阳性率为1.7%,1986年的9.7%下降了82.5%。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乙肝疫苗的接种率,是降低乙肝病毒携带和传播的关键。
韦增良杨进业李荣成李艳萍农艺龚健陈琨琳黄月葵陆冠臣王树声
关键词:接种率HBSAG乙型肝炎乙肝疫苗
乳腺癌组织PD1、PDL1表达变化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乳腺癌患者93例,取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D1、PDL1表达。分析PD1、PDL1阳性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P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57%(74/93)、48.39%(45/93),PDL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57%(74/93)、22.58%(21/93),二者比较P均<0.01。乳腺癌组织PD1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和肿瘤部位无关(P均>0.05),与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PDL1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绝经状态、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肿瘤部位无关(P均>0.05),与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乳腺癌组织PD1、PDL1阳性表达者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29.81±1.08)、(30.49±1.04)个月,PD1、PDL1阴性表达者分别为(34.74±1.23)、(34.05±1.37)个月;乳腺癌组织PD1、PDL1阳性表达者术后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46%(44/74)、60.81%(45/74),PD1、PDL1阴性表达者分别为94.74%(18/19)、84.21%(17/19)。乳腺癌组织PD1、PDL1阳性表达者术后生存时间和术后3年生存率均低于PD1、PDL1阴性表达者(P均<0.05)。结论乳腺癌组织PD1、PDL1高表达,其表达变化与肿瘤进展和不良预后有关。
吕淑贞李艳萍赵霞冯宇王丹丹
关键词: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