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金森

作品数:15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会议论文
  • 7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7篇地震
  • 4篇地壳
  • 2篇地壳厚度
  • 2篇地震构造
  • 2篇地震勘探
  • 2篇地震仪
  • 2篇地质
  • 2篇地质力学
  • 2篇数字地震
  • 2篇数字地震仪
  • 2篇浅层
  • 2篇青藏
  • 2篇勘探
  • 1篇大震活动
  • 1篇地壳上地幔
  • 1篇地壳速度
  • 1篇地壳速度结构
  • 1篇地热资源
  • 1篇地震成因
  • 1篇地震勘探方法

机构

  • 15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15篇李金森
  • 13篇陈学波
  • 11篇王恩福
  • 6篇张景发
  • 6篇唐荣余
  • 5篇张国宏
  • 2篇吴玉荣
  • 1篇卢广顺
  • 1篇陈旭庚
  • 1篇凌宏
  • 1篇杨仕春
  • 1篇赵国存
  • 1篇许桂林

传媒

  • 4篇地壳构造与地...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防灾减灾学报
  • 1篇大地构造及陆...
  • 1篇中国八级大震...
  • 1篇1990年中...
  • 1篇1991年中...
  • 1篇1995年中...
  • 1篇大地构造及陆...
  • 1篇中国科协20...

年份

  • 1篇2002
  • 2篇2001
  • 3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 2篇1991
  • 1篇199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峡地区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正>1988年我们对长江三峡进行了以奉节-观音档为主剖面的DSS研究,得到该区地壳速度结构主要由三层组成.其中上地壳包括沉积盖层和结晶基底.盖层平均速度为4.6- 5.7km/s,厚度为0-8km;基底界面速度为5.8...
陈学波彭文涛李金森司洪波赵静娴林真明王元原吴玉荣
文献传递
中国及外围地区莫霍面深度分布图(1/1500万)及说明书
中国及外围地区包括了阿曼海至波罗的海东部一线以东,白令海峡至伊里安岛弧一线以西,11°S至75°N之间的亚洲大陆及邻海广大区域。此图相当清楚地反映图幅范围内岩石圈地壳构造形态特征与成生机制。其主要表现为:
陈学波张景发唐荣余王恩福张国宏陈旭庚李金森
文献传递
浅层数字地震仪在沙漠煤田勘探中的应用
1996年
一、引言为提高煤田的勘探精度,降低勘探成本,增进煤田的开发效益,并配合钻井勘探,推进地震勘探方法在沙漠地区的应用,以解决沙漠煤田中的重要地质问题,我们在内蒙古巴图塔井田,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查明了沙漠煤层断层 F1的断距、产状、走向及地表平面位置,并发现了 F2~F4隐伏断层.
李金森凌宏张国宏张正墨卢广顺许桂林陈学波
关键词:煤田勘探数字地震仪地震勘探方法勘探精度断距视速度
长江三峡及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特征及其在区域构造中的意义
<正>通过长江三峡地区5条人工地震测深剖面,结合区域重磁与地质资料,获得了长江三峡及邻区地壳上地幔结构与构造展布特征。全区三层地壳结构与上地幔构造,呈现东西向梯形、南北向分带的箕形构造状态:(1)沿长江和清江的近东西向剖...
陈学波赵静娴李金森王恩福司洪波景鸿利曹珏董保峰
文献传递
汕头-吕宋岛岩石圈速度结构与震源构造──台湾浅滩7.3级地震构造之一被引量:10
1996年
汕头-吕宋岛岩石圈速度结构剖面,划分出华南陆缘古生代陆壳、陆架区晚古生代-中生代陆壳、陆坡带中生代-早第三纪过渡壳、新生代南海海盆洋壳及吕宋岛中生代-新生代岛弧陆壳与东吕宋海槽洋壳等地壳构造组分,并确定了上述地壳构造之间的边界断裂构造及其性质。结合地震震源分布及机制,初步确定了华南陆架盆岭构造带北、南两侧地震构造的控震构造与发震构造性质及其震源力学特征;1)指出1994年9月16日台湾浅滩7.3级地震属于板缘壳幔地震及造成一千公里有感范围的原因;2)马尼拉海沟的海底地堑构造与南海海盆岩石圈地幔上隆是马尼拉海沟俯冲带震源显示正断层性质的原因,且为被动的或转换俯冲带;3)东吕宋海槽仍属于菲律宾海俯冲带性质;吕宋岛东西两侧俯冲带岩石圈板片震源深度的准三层分布,可能表明俯冲带岩石圈板片存在相应的低速滑移层。
陈学波李金森王恩福司洪波
关键词:岩石圈结构地震构造
天水地震区S波偏振异常被引量:2
1991年
本文给出中国大陆西部天水地区地壳测深研究工作中S波激发与接收,S波有效观测窗口,S波分裂和偏振异常特征与介质地震各向异性以及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主方向关系的研究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利用普通钻井爆炸震源,震源位于含水层以下,能够激发出较强的S波。采用三个分量拾震器,不但能够较好地接收到莫霍界面上反射的S波波列,而且在不同的观测距离观测到不同深度界面反射的S波。天水地区试验结果给出M面反射S波最佳观测窗口为170公里左右,并存在着明显的S波分裂与偏振异常。超前S波偏振优势方向为近东西方向,与该区震源机制解研究得到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P轴方向)基本一致。而晚到S波偏振优势方向为近南北向,与该区现今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垂直。
王恩福陈学波祝水平李金森司洪波
关键词:地震S波
三斗坪坝址北缘地区基岩岩体速度结构分区及其在工程地震中的意义
1999年
一、前言“七五”期间,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外围深部构造研究发现三斗坪坝址区基岩的纵波P_g、横波S_g存在异常信息,因此,在“八五”期间通过乐天溪试验炮,在乐天溪—三斗坪—太平溪之间进行了T字型削面检验,获得三斗坪坝址北缘地区P_g、S_g和面波R_g的发育状态。
李金森王恩福张国宏司洪波赵国存陈学波
关键词:面波基岩坝址
元氏-济南剖面的二维速度结构
<正>元氏-济南剖面全长270km,穿过邢台地震极震区。全线共布设了九个大炮点和五个小炮点。使用四台DZ571型低频26道地震仪器车记录。对该剖面的野外观测资料,滕吉文等人已做过解释,所得结果已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近年来地...
赵静娴李金森吴玉荣彭文涛陈学波
文献传递
中国及邻区地壳厚度隆坳构造体系与地质力学
陈学波唐荣余张景发王恩福李金森
关键词:地壳厚度地质力学
青藏—西蒙古高原周缘与华北地区大震构造机制初探及设想建议
2002年
一、网络构造体制及其成生机制和地震活动性中国及外围地区莫霍面深度分布图(1/1500万)呈现出以准经向与准纬向为主、深层隆坳相间与浅层基底盆山构造耦合共轭、构成不同走向与不同形态规模的网络构造体制相互拼接的空间构造态势。图1为青藏高原—西蒙古高原及邻区莫霍面深度和构造体制(系)分布。可见:Ⅰ、东亚滨太平洋经向为主的新华夏网络构造体制;Ⅱ、亚洲大陆中部纵贯南北的青藏高原—西蒙古高原网络构造体制;亚洲大陆南部与印度洋之间。
陈学波唐荣余王恩福张景发张国宏李金森
关键词:青藏高原网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