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锁锁

作品数:49 被引量:461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天文地球
  • 4篇动力工程及工...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青藏
  • 12篇青藏高原
  • 12篇值模拟
  • 11篇数值模拟
  • 11篇气候
  • 10篇夏季
  • 9篇地表
  • 8篇金塔绿洲
  • 8篇黄河
  • 8篇黄河上游
  • 7篇土壤
  • 7篇降水
  • 6篇下垫面
  • 6篇绿洲
  • 5篇气候特征
  • 4篇冻土
  • 4篇植被
  • 4篇植被变化
  • 4篇黄河源区
  • 4篇反照率

机构

  • 48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气象局兰...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防化研究院
  • 2篇黄河水利委员...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兰州中心气象...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49篇李锁锁
  • 46篇吕世华
  • 26篇奥银焕
  • 25篇张宇
  • 19篇陈世强
  • 17篇尚伦宇
  • 11篇文莉娟
  • 10篇柳媛普
  • 8篇高艳红
  • 6篇罗斯琼
  • 6篇韦志刚
  • 5篇李振朝
  • 4篇孟宪红
  • 4篇王少影
  • 4篇胡泽勇
  • 3篇陈玉春
  • 3篇马迪
  • 2篇杨胜朋
  • 2篇赵林
  • 2篇高治定

传媒

  • 16篇高原气象
  • 8篇冰川冻土
  • 5篇太阳能学报
  • 5篇中国沙漠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Meteor...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8篇2009
  • 9篇2008
  • 8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东部冬季小气候特征及地表辐射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07年
利用玛曲地气相互作用试验2005年11月25日至2006年1月15日梯度站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玛曲地区冬季小气候特征和地表辐射特征。结果表明,冬季玛曲地区存在较明显的局地环流,夜间有辐射逆温和逆湿现象存在。辐射各分量均小于青藏高原北部的观测值,晴天条件下太阳短波向下辐射和地面短波向上辐射均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
尚伦宇吕世华张宇奥银焕李锁锁杨胜朋陈世强
关键词:青藏高原小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中部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的确立及在数值模式中的应用被引量:35
2009年
本文针对模式发展的需要,在Farouki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的基础上,综合Johansen和C(?)té的参数化方案,发展了一个用于青藏高原中部的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用"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计划(CAMP/Tibet)"中那曲布交(BJ)站实际资料对该方案进行了检验,并将它用于公共陆面模式(CoLM)中,对青藏高原那曲地区进行了单点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未冻结及冻结土壤中,新方案比Farouki方案计算的土壤热传导率小,更接近实测值.加入新方案的CoLM模式对土壤温度模拟的准确性比原模式有一定的提高.
罗斯琼吕世华张宇胡泽勇马耀明李锁锁尚伦宇
关键词:青藏高原中部参数化方案土壤质地冻土
干旱区绿洲风环流观测被引量:4
2007年
利用2003年在甘肃省酒泉地区金塔绿洲开展的"绿洲系统能量和水分循环试验"获得的自动站点和系留探空资料,证实了绿洲风环流的存在。观测结果显示:夏季白天在一定高度内绿洲相对于荒漠温度较低,气压较高;随荒漠绿洲热力差异增大,低层将产生由绿洲向四周荒漠辐散的风场,绿洲上的垂直运动以下沉气流为主,探测高度内的荒漠风向也相应地转变为来自绿洲,而同期绿洲探测高度内的风向较为凌乱。尽管观测表明绿洲风确实存在,但在有些时段背景风速较大,由地表热力非均匀激发的局地绿洲风将被大尺度环流掩盖。
文莉娟吕世华陈世强奥银焕李锁锁鲍艳
关键词:局地环流荒漠金塔绿洲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引水区和黄河上游区域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利用引水区和黄河上游地区25个站1951-2000年50a的气温和降水逐日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把引水区和黄河上游地区分成7个小区,利用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各小区气温和降水的多时间尺度特征.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和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区夏、秋、冬三季降水以同步的变化为主,其次为黄河上游与引水区之间存在反位相的变化.春季降水主要表现为黄河上游与引水区之间存在反位相的变化,其次才表现为一致的变化.各区的气温均以同步升温为主.降水具准3a和准22a周期,气温的振荡周期主要是2~5a的小周期和准11a的周期.引水区和黄河上游地区近50a来夏季的降水在一致变化的基础上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李振朝韦志刚吕世华文莉娟李锁锁
关键词:黄河上游气候特征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区与黄河上游降水过程的水汽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地区和黄河上游的可降水量、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和该区域的流场.结果表明:在5~9月间,该地区可降水量7月最大,其次为8月、6月、9月,最小为5月;水汽通量主要从南边界获得,北边界存在较稳定的强度不大的净收入,西边界不太稳定,会出现负收入.研究区域上空600hPa水汽通量主要为辐合,风场散度对水汽通量散度的贡献最大;向研究区域输送的水汽在低层既有直接从孟加拉湾输入,又有从盂加拉湾经中南半岛北部绕过来的,而高层则基本从孟加拉湾直接输入.
文莉娟吕世华韦志刚李锁锁李振朝高治定慕平雷鸣宋伟华
关键词:水汽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降水过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黄河上游玛曲地区空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及其在陆面过程模式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0年
为了定量描述黄河上游玛曲地区草地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特征,为模式提供准确的下垫面参数,利用"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9月的湍流观测资料,结合Martano由单层超声观测资料确定下垫面空气动力学参数的方法,计算了黄河上游玛曲地区草原下垫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0和零平面位移d,即z0为0.035 m,d为0.143 m。同时,将z0和d应用于陆面过程模式CoLM中,检验其对模式模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陆面参数后的模式对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模拟均有明显改善。
李锁锁吕世华柳媛普张宇奥银焕高艳红陈世强尚伦宇
关键词:黄河上游空气动力学粗糙度
青藏高原中部冻土环境下土壤水分监测被引量:5
2009年
利用2006-2007年冬季青藏高原中部那曲布交(BJ)站测量的土壤水势、未冻水含量以及土壤温度资料,分析了冻土环境下土壤水势、未冻水含量和土壤温度三者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中部冻土环境下,土壤水势随着土壤温度及未冻水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土壤质地是决定土壤水势的一个重要因素;未冻水含量与土壤温度保持着动态平衡,随着土壤温度的降低,未冻水含量减小,土壤水势也随之减小;20cm处砂质壤土的未冻水含量与土壤温度呈指数函数关系,土壤水势与未冻水含量可用二次曲线拟合,土壤水势与土壤温度呈指数函数关系;Clausius-Clapeyron方程对于计算青藏高原中部非饱和冻土水势存在局限性.
罗斯琼吕世华张宇胡泽勇尚伦宇李锁锁
关键词:青藏高原中部土壤水势土壤温度土壤质地
干旱区绿洲地表反照率不对称观测研究被引量:17
2009年
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观测试验"2005年第一阶段资料分析发现,绿洲的地表反照率并不是呈现关于太阳高度角的典型对称分布,早上的地表反照率略大于相同太阳高度角的下午,在太阳高度角30°附近早上比下午平均大0.031,约为平均反照率的13.3%。白天风速较小、风向变化不定的风场和当日的土壤湿度差异对地表反照率不对称的影响较小。早晚地表反照率差异主要是由于绿洲内空气较为湿润、夜晚风速较小、气温下降形成的露水在早上增大对太阳辐射的散射造成的。而在日出后露水迅速蒸发,在太阳高度角为40°~50°,上午和下午的地表反照率基本重合。
文莉娟吕世华陈世强孟宪红李锁锁奥银焕
关键词:地表反照率太阳高度角露水
夏季不同天气背景和灌溉条件下绿洲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2005年"绿洲系统能量和水分循环过程"野外观测实验(JTEX)资料,分析了夏季不同天气背景下的金塔绿洲小气候特征、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天气和土壤湿度背景下的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有较大差异.观测中发现有较大的能量不平衡差额,晴天时的能量亏损大于阴天的.
陈世强吕世华奥银焕张宇李锁锁尚伦宇马迪
关键词:能量平衡绿洲
CMIP5部分模式气温和降水模拟结果在北半球及青藏高原的检验被引量:32
2013年
利用北半球和青藏高原的观测资料,通过趋势分析、量值比较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已提交历史模拟结果的8个模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模式对北半球气温年变化模拟的较好,一般7、8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不存在相位差问题。各模式模拟的历史气温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趋势比较一致,气温最大相差2.8℃以上;模拟的1850-2005年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值相差可达1.8℃左右;除1个模式外,其余模式都能较准确地模拟出至少有一次气温突变。对北半球降水的模拟,各模式都模拟出了降水的季节变化,但从年际变化趋势来看,4个模式模拟的降水为增大趋势,4个为减小趋势。对青藏高原的模拟,从变化趋势与观测气温的对比来看,8个模式中,除2个模式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外,其余均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各模式都模拟出了青藏高原的降水中心,但对降水量值的模拟相差较大。
李振朝韦志刚吕世华高艳红韩博李锁锁奥银焕陈昊
关键词:青藏高原北半球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