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小正

作品数:145 被引量:989H指数:19
供职机构:甘肃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8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4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0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2篇关节炎
  • 38篇针法
  • 35篇风湿
  • 32篇类风湿
  • 27篇热补针法
  • 23篇类风湿关节炎
  • 23篇风湿关节炎
  • 21篇中风
  • 19篇缺血
  • 18篇针刺
  • 18篇针灸
  • 16篇性关节炎
  • 16篇血性
  • 15篇中医
  • 13篇头穴
  • 13篇缺血性中风
  • 12篇捻转
  • 10篇中风偏瘫
  • 9篇寒证
  • 8篇代谢

机构

  • 138篇甘肃中医药大...
  • 33篇兰州大学第二...
  • 24篇甘肃省中医院
  • 14篇上海中医药大...
  • 4篇兰州大学
  • 3篇上海聚类生物...
  • 2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云南中医学院
  • 1篇绍兴文理学院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杭州市中医院
  • 1篇酒泉市人民医...
  • 1篇甘肃省康复中...
  • 1篇天水市中医医...
  • 1篇甘肃天然源生...

作者

  • 145篇杜小正
  • 45篇秦晓光
  • 40篇王金海
  • 29篇张星华
  • 27篇方晓丽
  • 22篇田亮
  • 19篇袁博
  • 14篇何天有
  • 13篇严兴科
  • 12篇王海东
  • 11篇赵彬元
  • 11篇东贵荣
  • 10篇李兴兰
  • 8篇刘强
  • 7篇刘世琼
  • 5篇任超展
  • 5篇商俊芳
  • 5篇赵敏
  • 5篇姜华
  • 5篇陈平

传媒

  • 16篇中国中医药信...
  • 13篇甘肃中医学院...
  • 12篇中国针灸
  • 11篇中医研究
  • 7篇针刺研究
  • 6篇中华中医药杂...
  • 4篇上海针灸杂志
  • 4篇神经解剖学杂...
  • 4篇亚太传统医药
  • 4篇《针灸甲乙经...
  • 3篇中国中医药科...
  • 3篇河南中医
  • 3篇中医临床研究
  • 3篇西部中医药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中国骨质疏松...
  • 2篇实用中医内科...
  • 2篇中医药学报
  • 2篇云南中医学院...
  • 1篇中国民间疗法

年份

  • 6篇2024
  • 4篇2023
  • 13篇2022
  • 2篇2021
  • 6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15篇2017
  • 15篇2016
  • 12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20篇2012
  • 6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3
1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随机对照临床研究Meta分析被引量:31
2015年
目的系统评价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Embase、Pub Med数据库,选择针灸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4篇文献,共计2006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针灸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73,95%CI(2.18,3.41),Z=8.78,P<0.000 01]。亚组分析显示:针灸与药物疗法在降低类风湿因子(RF)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92,95%CI(-5.60,-0.25),P<0.05];针灸与药物疗法在降低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99,95%CI(-4.78,-1.21),P<0.05];针灸与药物疗法在降低C反应蛋白(CRP)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44,95%CI(-2.44,-0.44),P<0.05]。结论针灸治疗RA在总有效率及降低RF、ESR、CRP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常规药物疗法,但仍需通过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张星华朱博雯赵彬元秦晓光杜小正
关键词:针灸疗法类风湿性关节炎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头穴透刺对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1
2013年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取偏瘫侧经穴行传统针刺治疗,试验组取双侧MS6、MS7行透穴治疗,1次/d,共3周。采用Berg量表和Barthel指数(BI)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试验组:16.24±11.52 vs.33.61±14.10(P<0.01);对照组:16.59±11.87 vs.26.32±15.20(P<0.01)],但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33.61±14.10 vs.26.32±15.20(P<0.05)];治疗后2组BI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试验组:32.27±15.37 vs.62.88±22.43(P<0.01);对照组:30.15±13.68 vs.51.62±22.35(P<0.01)],而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2.88±22.43 vs.51.62±22.35(P<0.05)]。结论:中风早期头穴透刺在促进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平衡功能恢复方面优于传统体针。
王金海杜小正赵敏商俊芳秦晓光鲍英存张武德姜华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BERGBI
热补针法干预风湿性关节炎寒证模型家兔尿液代谢组学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通过对风湿性关节炎(RA)寒证模型家兔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分析,探讨热补针法治疗RA的特异性机制。方法采用卵蛋白诱导联合低温冷冻建立RA寒证家兔模型。将40只清洁级青紫蓝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平补平泻组、捻转补法组、热补针法组,每组8只。分别应用平补平泻、捻转补法、热补针法针刺"足三里",1次/d,留针30 min,共7 d。干预结束后收集新鲜尿液,气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采集各组尿液代谢物图谱,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尿液代谢物变化显著,氨基酸代谢相关物质降低,三羧酸循环、糖类代谢、脂肪酸代谢相关物质增高;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组三羧酸循环、脂质代谢相关物质降低(P<0.05);热补针法组三羧酸循环相关物质明显低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补法组(P<0.05)。结论热补针法治疗RA的特异性体现在对三羧酸循环的调控。
袁博王金海张星华田亮任朝展杜小正
关键词:热补针法风湿性关节炎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
头针治疗缺血性卒中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29
2015年
目的系统评价头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CBM、CNKI、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头针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12月30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7个RCT,共2 74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头针结合药物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MD=–5.33,95%CI(–6.71,–3.96),P<0.000 01],头针结合常规治疗明显优于单纯常规治疗[MD=–2.11,95%CI(–3.31,–0.91),P=0.000 6]。2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头针明显优于体针[OR=0.27,95%CI(0.14,0.51),P<0.000 1],头针结合药物明显优于单纯药物[OR=0.20,95%CI(0.14,0.29),P<0.000 01],头针结合常规治疗明显优于单纯常规治疗[OR=0.12,95%CI(0.04,0.32),P<0.000 1],但头针与单纯药物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16,95%CI(0.03,0.97),P=0.05]。结论头针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方法,与其他治疗措施联用,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但由于纳入研究存在较大的偏倚风险,证据强度较低,本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设计严格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王金海张星华杜小正赵敏鲍英存商俊芳姜华袁博田亮朱博雯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
凉泻针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凉泻针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带状疱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两组均选取阿是穴和病变部位相应神经阶段的夹脊穴,对照组给予电针夹脊穴配合病变部位围刺治疗,治疗组给予凉泻针法针刺夹脊穴和阿是穴,两组均每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6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积分及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愈23例,好转12例,未愈5例,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治愈16例,好转15例,未愈9例,有效率为77.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凉泻针法在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方面优于临床常用针刺方法,对带状疱疹患者疗效肯定。
李海林张星华杜小正方晓丽
关键词:带状疱疹VAS
P2X7R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9年
由于老年人口的持续增加,脑血管病已成为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进一步研究缺血性中风发生、发展的机制,积极开展有效的早期预防,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同愿望。该文对P2X嘌呤能受体7(P2X7R)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王一心张枫帆乔翔王金海杜小正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发病机理
何天有教授针灸临证思想探析被引量:5
2012年
何天有教授在近40年的临证实践中注重经典,不断继承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临证思想和学术特点。强调针灸临证应重视和恰当应用中医辩证思维方法,并灵活确立针灸理、法、方、穴、技;在气机气化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形成了"微通、温通、强通"的"中医通法"治疗思想;继承古代灸法思想,强调针灸与中药并重并用,创立何氏药物铺灸疗法和"留灸"理论,丰富了针灸临证思想和治疗原则。
秦晓光杜小正严兴科何天有
关键词:针灸学术经验
热补针法对RA模型家兔关节滑膜LDH、ATPase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从机体能量代谢的角度探讨热补针法"取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青紫蓝家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平补平泻组、捻转补法组和热补针法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采用卵蛋白诱导法和低温冷冻法对其他4组进行RA寒证模型复制。造模成功后,除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分别施以平补平泻、捻转补法、热补针法针刺,留针30 min/次,1 d 1次,共7 d。治疗结束后分离关节滑膜,冰冻切片,借助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膝关节滑膜组织乳酸脱氢酶(LDH)、三磷酸腺苷酶(ATPase)活性。结果:模型对照组LDH和ATPase积分光度、阳性总面积、面积百分比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LDH活性变化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而ATPase活性变化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热补针法组LDH活性变化均低于其他两针刺组(P<0.05),但ATPase活性变化明显高于其他两针刺组(P<0.05)。结论:热补针法能够降低RA家兔关节滑膜LDH活性,增强ATPase活性,从而增强有氧代谢,使机体局部产生更多的能量可能是热补针法"取热"的机制之一。
杜小正王金海秦晓光方晓丽张小江
关键词:热补针法LDHATPASE家兔
头穴透刺结合腹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1例
2020年
头穴透刺结合腹针为临床常用针法,对脑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其可调和气血,鼓舞正气,促进脑损伤恢复。通过运用头穴透刺结合腹针治疗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记述其治疗效果,为今后临床运用针刺治疗颅脑损伤提供依据。
李梦莘杜小正郑欣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头穴透刺腹针
浅谈“求同存异”法在经络腧穴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索"求同存异"法在针灸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特点的内容或知识模块搁置在一起进行比较,总结、归纳出其相同点,找出其不同点。将这种方法分别应用于同一经脉上具有相同治疗作用的腧穴、名称相似腧穴、腧穴主治规律相同的经脉的讲授。结果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教学内容、减轻记忆负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捷径。结论运用"求同存异"法有助于学生掌握输穴的知识。
杜小正秦晓光
关键词:求同存异教学方法针灸学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