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丹伟

作品数:11 被引量:61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军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政治法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军事

主题

  • 4篇两岸
  • 4篇两岸关系
  • 3篇战争
  • 3篇政治
  • 3篇抗日
  • 3篇抗日根据地
  • 3篇根据地
  • 2篇主义
  • 2篇外交
  • 2篇抗日战争
  • 2篇华中抗日根据...
  • 1篇帝国
  • 1篇帝国主义
  • 1篇帝国主义国家
  • 1篇调适
  • 1篇调适能力
  • 1篇动员
  • 1篇对台政策
  • 1篇新四军
  • 1篇亚太经济

机构

  • 10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

  • 10篇杨丹伟
  • 1篇马洪武
  • 1篇陈一平

传媒

  • 2篇江苏社会科学
  • 2篇台湾研究集刊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党史研究与教...
  • 1篇青岛大学师范...
  • 1篇欧洲研究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 2篇2000
  • 2篇199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民族战争、政治动员与乡村变迁——以华中抗日根据地为案例
<正>抗日战争不是一场单纯军事意义的反侵略战争,其社会的、历史的意义远远超出战争本身。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从事的各项社会改革,把根据地逐渐型塑成一种完全不同于国统区的社会形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主导
杨丹伟
文献传递
近代中国法权交涉的历史考察被引量:1
1999年
杨丹伟
关键词:裁判权历史考察领事帝国主义国家
从统一走向“台独”
杨丹伟
关键词:台湾政治台独台湾独立运动两岸关系
台湾参与APEC:背景、特点及影响
2002年
台湾参与APEC的目的 ,是通过参与亚太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社会活动 ,加强与亚太其它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 ,塑造台湾的“主权国家”形象 ,增强其国际地位。因而在APEC的经济合作领域中 ,台湾是一个活跃的成员体 ,且有相当的成果。但是 ,台湾当局赋予APEC太多的政治功能 ,屡屡以APEC为平台挑战两岸关系的现状 ,希冀以此拓展台湾的国际空间。因此 ,APEC并没有为两岸之间的合作提供广阔空间 ,反而不时成为两岸交锋的舞台。
杨丹伟
关键词:APEC两岸关系亚太经济合作政治
建国后新四军历史研究的发展被引量:1
2000年
马洪武杨丹伟
关键词:历史研究新四军抗日战争抗日根据地
欧盟:台湾对外关系的新方向被引量:7
2004年
70年代台湾"外交"顿挫,促使台湾检讨长期依赖美国的"外交"方针,加强对欧"外交",改变台湾对外关系"重美轻欧"的格局。8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的新变化为台欧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取得了相当进展。台湾发展与欧盟关系的基本方略,是将在经贸领域的合作绩效转化为"外交"资源,以争取欧洲国家承认台湾的"政治实体"地位,从而与欧盟建立有别于正式外交关系的"功能外交关系"。台欧关系的发展,为两岸关系增添了一个新的变项--欧盟。台欧中三角关系的博弈和欧盟自身发展的态势将决定欧盟在两岸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杨丹伟徐国利
关键词:外交两岸关系基本方略欧盟经贸
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性被引量:14
1999年
国家以自己的行动来获取来自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是为合法性的基础。本文以此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性,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对社会的抽取超过了社会可资抽取资源的限度。无节制的抽取虽然实现了财富从社会到国家集中,但引发了来自社会的对抗。这使得南京政府采用强制力量而非制度化的手段实现政治剥夺。一味的强力控制导致了集权的形成。束缚了社会活力的增长。南京政府在集权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义务.而其供给能力先天不足,无法提供社会发展所需的国家安全、产权保护等基本的公共物品。只享有权力而不尽义务的政府面临着各种利益集团要求参与政治、改组政府的压力。然而在既得利益集团的主导下,南京政府无力通过制度创新,以超越其原有功能.容纳新兴利益集团而完成变革。其低下的调适能力使南京国民政府丧失了政治转型的历史机遇,失去了合法性基础。
杨丹伟
关键词:调适能力
国际化进程中的民国外交被引量:10
2004年
民国外交呈现了一个弱势国家在参与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时所面临的矛盾与特征:国际化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遵循国际规则与维护国家利益、法理上的独立与事实上的自主等。因而,以中华民国融入国际关系体系为主要线索,根据构建现代民族国家和加入国际关系体系的两个基本维度,揭示一个弱势国家在国际化进程中所普遍遭遇的矛盾,这是研判民国外交的分析架构,也是探讨20世纪中国参与国际关系体系的基本考量。
杨丹伟陈一平
关键词:中华民国时期外交政策联合国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思维的理论分析被引量:16
2010年
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现实主义理论与政策设计在反对"台独"活动中有其独特的功效;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则印证了自由主义理论的特征。但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均无法解决两岸矛盾中最为根本的两岸集体认同的差异和对立。以"两岸命运共同体"为主轴的对台新方略,是两岸和平发展时期大陆对台政策的创新,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色彩。对台新方略,从两岸社会的视角对两岸关系发展中的民间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希望通过两岸合作机制的建设,促进两岸民众共同生活圈的形成,渐次消弭两岸之间各族群的矛盾,在共同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形塑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从而奠定两岸之间的集体认同,为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杨丹伟
关键词:对台政策建构主义
抗日战争与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以华中抗日根据地为中心被引量:6
2005年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从事的各项社会改革,促进了乡村社会各种现代性因素的发育,建构了崭新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减租减息运动削弱了长期把持乡村政治的士绅宗族势力的优势,调整了农村社会的阶级关系,为现代政治制度深入乡村铺平了道路;高度的政治动员清除了乡村民众传统的冷漠和保守的政治文化;在以阶级理论为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社会群体的重新组合,有效地建立了新的社会权威,现代性的社会组织取代了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传统社会组织,提高了社会组织化程度;在实行现代意义的整体性变革的基础上,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更是以强有力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空前的政治权威,深入乡村和农户,实现了近代以降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渗透和控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主导的乡村社会整合及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及现代性因素的生长,把根据地型塑成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改变了传统乡村的政治秩序和发展方向,建构了有中国特色的乡村社会演进模式。抗日根据地时期的乡村变革,是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重要阶段,其治理模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乡村社会以后的发展路径。
杨丹伟
关键词:抗日战争华中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