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吉华

作品数:21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文学
  • 3篇审美
  • 3篇宋词
  • 3篇文体
  • 2篇道德
  • 2篇言志
  • 2篇意象
  • 2篇语言
  • 2篇诗言志
  • 2篇宋代
  • 2篇宋型文化
  • 2篇文人
  • 2篇纠缠
  • 2篇词体
  • 1篇大学发展
  • 1篇大学之道
  • 1篇道德本位
  • 1篇叙事
  • 1篇叙事方式
  • 1篇学语

机构

  • 2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21篇杨吉华
  • 1篇傅宇斌

传媒

  • 2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文学遗产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小说评论
  • 1篇北方论丛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思想与文化
  • 1篇中国苏轼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苏词破体实践与“要非本色”:词体“文学性”建构的内在转向
2017年
宋代是一个文体兼备的时代,各文体之间相互打通形成的'以诗为词''以文为诗'和'以论为记'等破体尝试,成了宋代文学创作实践和文体理论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正如王水照先生所说:'在宋代,文体问题无论是在创作中或在理论上都被提到了一个显著的突出地位。一方面极力强调‘尊体’,提倡严守各文体的体制、特性来写作;一方面又主张‘破体’,大幅度地进行破体为文的种种尝试,乃至影响了宋代文学的整体面貌。两种倾向,互不相让,而又错综纠葛,显示出既激烈又复杂的势态。”[1]64由此也形成了宋代文学史上几桩著名公案,尤其是苏轼“以诗为词”的破体创作实践对宋词内部的发展影响以及由此而来的“要非本色”等理论诉讼,至今仍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
杨吉华
关键词:破体文体文学尊体词体
词体艺术的两个回归被引量:1
2010年
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学艺术,诞生于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语境中。最早出现并可配乐而歌的诗歌艺术,在中国古代道统文化背景下,逐渐发展成为独立于音乐的语言艺术。在"诗言志"传统下,其伦理教化功能日益突出。而同源于古乐府的词体艺术,从诞生之初起,就始终与音乐相伴相生,并且将诗所不能言的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艺术表现中。它的出现,使语言艺术回归到了音乐性和文学自身审美性的传统中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吉华
关键词:诗言志音乐性
“境界”:词体艺术时空终极状态的审美价值判断——以宋代词体艺术为例
2011年
从字源学上考察,王国维的"境界说"为词体艺术提供了一种时空终极状态的审美价值判断。它把艺术创作者的情感体验提高到了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层面,表达着词体艺术创作者主体心灵所达到的一种终极状态。宋代的词体艺术,以其对词人情性本体意识的高扬而彰显出自身绝对自由的无功利性艺术品质。因此,"境界"说从时空终极状态角度为以宋词为代表的词体艺术之无穷艺术魅力提供了重要注脚。
杨吉华
关键词:境界审美
“词”与“诗”的文体纠缠:“情”与“志”的理论迷局及其反思
"诗言志"与"词缘情"理论对文体学意义上的"诗""词"之争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诗"与"词"的不同步性发展过程中,"诗言志"的强大文化惯性思维使诞生之初以"情"为主的"词"不断向"诗"靠拢,向"言志"靠拢,这一现象在客观上...
杨吉华
文献传递
何处是归程:苏轼诗词中鸿雁意象的诗意阐释被引量:2
2017年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的漂迫经历所形成的"天涯倦客"般的自我认知,使他的诗词世界中频繁地出现了各种存在形态的鸿雁意象。孤鸿意象成了苏轼个体人格的最好比拟;雪泥鸿爪之喻则典型地体现了苏轼强烈的人生如寄思想;对生命存在的悲剧性体验与深层喟叹使他在归鸿意象中体现出较为纯粹的精神式盼归之情;最后,苏轼在将道的超越精神与儒的创造精神和佛的隐忍精神三者合而为一的过程中,在经历了"壮心—忧心—倦心—心安"的内在心路发展演变后,终于在"吾心安处是吾乡"的超越中,为自我生命找到了最后的诗意栖居之所。这也使得苏轼诗词中的鸿雁意象不但继承发展了宋代之前中国古典诗词中鸿雁意象所传递出来的多元文化意蕴,而且也展现了苏轼在不同生命历程阶段对自我及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与体悟。
杨吉华
关键词:鸿雁
职业技术教育存在价值的文化性阐释被引量:4
2011年
职业技术教育在不断探索发展中前进,然而,传统文化中对"职业"本身的定位以及"重道轻器"的思想观念,致使职业技术教育在整个文化格局中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地位。同时,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对象的工作流向又使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实践中面临尴尬的处境。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呼唤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发展之间形成一种悖论。事实上,无论是从文化身份层面,还是从职业技术教育所强调的"技术"核心层面,或是从"文化资本"占有层面,职业技术教育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存在价值和意义,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获得自己应有的文化地位和文化身份认同。
杨吉华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文化身份文化资本
“宋型文化”:宋词研究的大历史观被引量:1
2018年
"宋型文化"概念隐含着唐宋转型发展的宏大历史视域,将宋词置于"宋型文化"所展现的完整大宋史观中进行总体性审视,能够较为立体地勾勒出词在两宋时代新的历史文化作用下,从萌芽到发展成熟及其影响的历史性演变过程,以及在这种演变过程中文学与思想等在文化诸层面的独特表现与复杂关系。以"宋型文化"为切入口,通过历史考察与诗性阐释的基本方法,聚焦"宋型文化"与宋词的共生关系研究,对具有开放性的"宋型文化"概念进行再审视,一方面可以为中国古代史学和唐宋文学研究中将其视为一个学术话语的使用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持,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文化整合的基础上,转向对宋词文本深层意蕴的把握,从而在史学与文学融贯汇通的整体性研究中,坚守古典文学研究的"中国"态度与价值立场,有效激活整合传统文论资源。
杨吉华
关键词:宋型文化宋词
“乡愁”的审美表达与“中国”历史流变的文学书写被引量:6
2018年
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中的"乡愁"主题,随着时代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内在审美意蕴,是中华民族生活与民族情感的重要美学书写方式,也是理解"中国"历史流变的有效美学视角之一。鸦片战争前的古代中国,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和"安土重迁"的传统生活模式,使古代中国的"乡愁"表现为一种回望性淑世情怀的坚守。在"中国意识的危机"背景下,近代中国的"乡愁"则伴随着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抗争努力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批判性自我启蒙探索精神。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改革开放后的国家新变,现代中国的"乡愁"成为了中国域内"城市异乡人"与中国域外移民群体"文化异乡人"精神漂泊困境的情感表达方式。而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渗透,当代中国的"乡愁"则在中西文化的再融合中具有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建构性生产和"中国"世界形象再塑造的功能,从而成为新时代演绎中国故事、讲述中国生活的重要情感纽带之一。
杨吉华
关键词:乡愁审美表达历史流变文学书写
西南联大对道德本位的“大学之道”抉择——基于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视角
2013年
"大学"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大学"具有不同的内涵特征。适应于中国古代礼乐社会文化背景的中国古代大学,从教育对象、教育目的和教育层次上区别于"小学"而存在,具有明显人伦色彩。与西方大学突出"求真"与"自由"的文化理念不同,中国大学突出的道德本位色彩强调通过教育达到"修齐治平"的最高境界,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大学的文化理念和终极追求。在中西合璧的现代大学文化理念探索过程中,西南联大在吸取西方大学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始终坚守对中国传统道德本位"大学之道"的自觉文化抉择,是它在中国教育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杨吉华
关键词:大学之道道德本位西南联大
“2020年青年学者词学研讨会”召开
2021年
2020年12月4—7日,由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2020年青年学者词学研讨会"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十六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学者与会。会议围绕以下两个议题展开:一是"经典重读:《乐章集》"。赵惠俊(复旦大学)分析了柳永羁旅慢词章法结构的三种程式化角度。汪超(武汉大学)就柳词自我重复仍成经典的原因进行了阐释说明。符继成(湘潭大学)探究了唐宋文化转型与柳词新变的生成,及其对词体"宋调"形成的影响。
杨吉华傅宇斌
关键词:《乐章集》章法结构经典重读柳词青年学者宋调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