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小刚

作品数:35 被引量:157H指数:6
供职机构:江西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江西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脓毒
  • 6篇脓毒症
  • 5篇细胞
  • 4篇休克
  • 4篇重症
  • 4篇综合征
  • 4篇窘迫综合征
  • 4篇呼吸窘迫
  • 4篇呼吸窘迫综合...
  • 4篇急性肺损伤
  • 4篇急性呼吸
  • 4篇急性呼吸窘迫
  • 4篇肺损伤
  • 3篇蛋白
  • 3篇炎性
  • 3篇炎性因子
  • 3篇氧合
  • 3篇异丙酚
  • 3篇脓毒性
  • 3篇脓毒性休克

机构

  • 34篇江西省人民医...
  • 4篇南昌大学
  • 1篇新余钢铁集团...

作者

  • 35篇杨小刚
  • 23篇杨春丽
  • 15篇郭经华
  • 15篇王曾庚
  • 15篇聂祥碧
  • 8篇贺慧为
  • 6篇王荣胜
  • 6篇何招辉
  • 4篇卢院华
  • 3篇曾卫华
  • 3篇黄翠兰
  • 2篇李新长
  • 2篇黄小梅
  • 2篇陈志
  • 2篇丁利民
  • 2篇徐志丹
  • 2篇袁中平
  • 2篇罗文峰
  • 2篇夏文翰
  • 1篇吴志勇

传媒

  • 12篇江西医药
  • 3篇实用临床医学...
  • 3篇中华危重病急...
  • 2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呼吸与危...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感染与化...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器官移植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RRT不同模式治疗对重症脓毒症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重症脓毒症患者CRRT的CVVH与CVVHDF模式对T细胞亚群及m HLA-DR影响。方法将重症脓毒症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到CRRT的CVVH组与CVVHDF组,在基础治疗不变情况下观察两组病人CRRT治疗24h前后的总T淋巴细胞、T辅助细胞、T抑制细胞、CD4/CD8比值、NK细胞、B细胞、静止T细胞、活化T细胞、活化B细胞,m HLADR的变化以及两组7d内病死率。结果 CRRT治疗后总T淋巴细胞CVVHDF组高于CVVH组,统计学上有明显的差异,其它观察指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CRRT治疗24h后CVVHDF模式比CVVH模式对机体的免疫影响大。
聂祥碧卢院华郭经华王曾庚杨小刚杨春丽袁中平
关键词:重症脓毒症T细胞亚群
运用网络药理学探索血府逐瘀汤治疗胶质母细胞瘤分子机制
2024年
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严重危害全球人类健康的最致命疾病之一。血府逐瘀汤(XFZYD)是活血化瘀的方剂。虽然XFZYD已被证明能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但其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和潜在机制仍不清楚。研究目的是通过网络药理学来探索XFZYD治疗GBM的分子机制。方法下载GEO数据库中GBM基因表达矩阵,运用TCMSP数据库筛选XFZYD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进一步通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特性进行活性化合物筛选;对XFZYD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GBM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共同靶点),即得XFZYD治疗GBM的潜在作用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XFZYD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对共同靶点进行蛋白互作(PPI)网络分析、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我们通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筛选确定了117种活性组分,差异表达分析鉴定出2265个差异基因,表达上调的基因1192个,表达下调基因是1073个。由成分-靶标网络和GBM相关基因整合的成分-靶标-致病基因(C-T-P)网络显示XFZYD可通过72个相关差异基因来治疗GBM,进一步通过Cytoscape中CytoNCA插件和MCODE插件分析组分-靶标-致病基因网络(C-T-P网络),结果提示EGFR,BCL2和FOS为核心基因。功能分析提示XFZYD主要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来治疗GBM。结论XFZYD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主要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杨小刚杨春丽黄翠兰方武林志颖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网络药理学胶质母细胞瘤分子机制差异表达基因
纤支镜吸痰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重症吸入性肺炎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床旁纤支镜吸痰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重症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常规吸痰及仰卧位通气为对照组,床旁纤支镜吸痰联合俯卧位通气为治疗组,各30例,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机械通气参数,住院期间总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28d全因死亡率。结果治疗后第1,3,7d,治疗组PO2,PO2/Fi 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1d治疗组PEEP水平及血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d后APACHE I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住院期间总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但28d全因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纤支镜联合俯卧位通气在改善患者肺通气,改善患者合状态,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何招辉陈志贺慧为杨小刚王荣胜杨春丽
关键词:吸入性肺炎纤维支气管镜俯卧位通气
盐酸戊乙奎醚术前用药对窦缓病人心率和血压的影响
2009年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麻醉前用药对窦性心动过缓病人心率和血压的影响。方法3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盐酸戊乙奎醚组(P组)12例,阿托品组(A组)18例。ASAⅠ-Ⅱ级。术前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缓,HR56-58bpm,T波改变有14例。麻醉方法:硬膜外麻醉及颈丛麻醉。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用HP 3046 A多功能监测仪测定HR、SBP、DBP、SpO2作为给药前(T0)的基础值,开放静脉后,P组静注盐酸戊乙奎醚0.01mg/kg,A组静注阿托品0.01mg/kg,不用其它药,也不做任何麻醉操作,观察给药后10min(T1)、20min(T2)、30min(T3)HR和SBP、DBP的改变。结果P组给药10、20、30min后HR有所下降,与给药前比P〈0.05;SBP给药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A组HR给药后10-30min明显增快与给药前比P〈0.05,SBP给药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盐酸戊乙奎醚可作为窦性心动过缓病人的麻醉前给药。
杨小刚王凤芝
关键词:盐酸戊乙奎醚术前用药窦性心动过缓
下腔静脉变异度联合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6
2022年
目的探讨采用下腔静脉变异度(IVCV)联合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_(2))指导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江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均按照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指南给予液体复苏。对照组按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策略进行液体复苏;复苏目标:中心静脉压(CVP)12~15 cmH_(2)O(1 cmH_(2)O≈0.098 kPa),平均动脉压(MAP)>65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尿量(UO)>0.5 mL·kg^(-1)·h^(-1),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0.70。观察组采用床旁B超动态监测IVCV并结合Pcv-aCO_(2)评估患者复苏终点;复苏目标:下腔静脉充盈固定且直径>2 cm,IVCV<18%,Pcv-aCO_(2)<6 mmHg。观察两组患者复苏前及复苏6 h、24 h复苏指标的变化,并记录6 h复苏达标率、6 h乳酸清除率(LCR)、6 h和24 h液体总入量,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及急性肾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的发生率。结果共80例患者纳入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液体复苏6 h及24 h MAP、CVP、ScvO_(2)均较复苏前明显增加,而Pcv-aCO_(2)和血乳酸(Lac)均较复苏前明显下降,且UO随复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说明两种复苏终点评估方案均能缓解患者的休克状态。与复苏前比较,观察组复苏6 h及24 h IVCV明显下降〔(17.54±4.52)%、(18.32±3.64)%比(27.49±10.56)%,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复苏6 h MAP、ScvO_(2)明显升高〔MAP(mmHg):69.09±4.64比66.37±4.32,ScvO_(2):0.666±0.033比0.645±0.035,均P<0.05〕,24 h MAP明显升高(mmHg:75.16±3.28比70.12±2.18,P<0.05),但CVP偏低(cmH_(2)O:9.25±1.49比10.25±1.05,P<0.05),说明观察组复苏效率更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复苏6 h LCR明显升高〔(55.64±6.23)%比(52.45±4.52)%,P<0.05〕,6 h和24 h液体总入量均明显下降(mL:2860.73±658.32比356
何招辉杨小刚杨春丽王荣胜贺慧为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
无创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价值。方法纳入25例ARDS患者,随机分成无创通气组(13例)及对照组(12例)。对照组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无创通气组早期给予无创通气治疗,如患者不能耐受无创通气则序贯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13例均行气管插管)。结果无创组和对照组平均气管插管天数分别为(6.50±1.00)d、(8.00±0.85)d,P<0.05。重症医学科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天数,对照组(12.4±1.5)d,无创组:(11.6±1.0)d,P<0.01,存在显著差异。ICU病死人数:对照组和无创组分别为2、3例,P=0.541,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RDS早期应用无创通气治疗可能减少气管插管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杨小刚卢院华杨春丽
关键词:无创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吞咽功能不全对气管切开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行气管切开后吞咽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及气管切开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61例无神经功能障碍的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进行纤维鼻咽喉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使用变量分析,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达。结果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9.3%;显著延误气管套管拔除。结论对行PDT的危重患者行FEES评价吞咽功能,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
郭经华王曾庚杨春丽聂祥碧杨小刚王荣胜
关键词:危重患者气管切开预后
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一对照设计,选择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的患者988例,相应的对照1057例,比较肺部感染组与对照组入院15d内AMI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15例1057(1.4%)出现AMI,肺部感染组有83/988例(8.4%)患者出现AMI,二者差异显著(彻,6.37;95%CI,3.65~11.1;P〈0.001)。单因素分析时,与AMI形成有关的其他因子包括肺部感染、年龄、充血性心力衰竭史、慢性肾脏疾病、使用B受体阻滞剂和需要人住ICU、机械通气或收缩血管药物。多因素分析显示肺部感染仍与AMI强关联(OR,8.14;95%CI,3.76~21.64,P〈0.001)。结论肺部感染与短期内AMI风险增加关联,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吴美华肖祖克杨小刚吴志勇尹秋林童波曹乾嫱张维新
关键词:肺部感染急性心肌梗死
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炎性因子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比较丙泊酚和咪达唑仑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96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和咪达唑仑组,基础治疗相同,所有患者维持理想镇静深度(Ramsay镇静评分Ⅲ~Ⅳ级)。治疗后1、3、5 d监测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和IL-8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1天PaO2、PaO2/FiO2及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3、5 d丙泊酚组和咪达唑仑组患者相比,PaO2和PaO2/FiO2显著改善,同时血浆TNF-α、IL-6、IL-8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与咪达唑仑相比,能明显改善ARDS患者症状并显著降低其炎性因子水平。
王曾庚聂祥碧郭经华杨小刚杨春丽
关键词:二异丙酚咪达唑仑
丙泊酚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凋亡及PI3K/Akt通路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丙泊酚的肺保护作用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内毒素建立急性肺损伤模型,丙泊酚和LY294002同样经过尾静脉给药。将Wistar大鼠随机分入实验对照组(C组)、脂多糖组(L组)、脂多糖+丙泊酚组(LP组)和LY294002组(LY组)。每组16只,且每组随机选取8只进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TⅡ)的分离。给药前及开始后第3、6和12h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实验结束后观察肺湿/干重(W/D)比值、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进行肺损伤轻重程度评分,同时观察各组大鼠ATⅡAkt活性、Bax蛋白表达及凋亡率。结果实验前各组PaO2无明显差异,注射LPS后L组PaO2持续下降,和C组相比其PaO2显著降低(P<0.05)。实验结束后L组和C组相比其W/D比值、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评分、ATⅡBax蛋白表达及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而ATⅡAkt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LP组和L组相比W/D比值、肺组织病理学检查评分、ATⅡBax蛋白表达及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而PaO2和ATⅡAkt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LY组加入LY294002后明显抑制丙泊酚以上保护作用。结论丙泊酚具有肺保护作用,且该作用可能与其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而抑制ATⅡ的过度凋亡作用相关。
王曾庚杨春丽聂祥碧郭经华杨小刚
关键词:异丙酚急性肺损伤凋亡磷脂酰肌醇-3激酶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