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志丽

作品数:17 被引量:161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银质针
  • 8篇软组织
  • 6篇骨骼肌
  • 5篇软组织损伤
  • 5篇内热
  • 5篇热针
  • 5篇大鼠骨骼肌
  • 4篇慢性损伤
  • 3篇银质
  • 3篇温度变化
  • 3篇慢性
  • 3篇筋膜
  • 3篇肌筋膜
  • 2篇电热针
  • 2篇血管
  • 2篇营养因子
  • 2篇源性
  • 2篇源性神经营养...
  • 2篇神经营养
  • 2篇神经营养因子

机构

  • 15篇中国人民解放...
  • 5篇空军总医院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作者

  • 16篇杨志丽
  • 13篇高谦
  • 13篇王刚
  • 12篇王飞
  • 6篇张文玉
  • 1篇孙惠
  • 1篇罗弯
  • 1篇方芬
  • 1篇白雪
  • 1篇刘伟红
  • 1篇王蕾
  • 1篇汪东梅
  • 1篇崔春燕
  • 1篇张春
  • 1篇李丹

传媒

  • 5篇中华保健医学...
  • 4篇军医进修学院...
  • 2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全军中医药骨...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妊娠合并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定制心理干预的应用
目的:探讨妊娠患者合并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定制心理干预的应用。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1 月—2013 年12 月期间手术治疗妊娠合并颌面间隙感染患者76 例,其中2012 年1 月-2012 年12 月共治疗的36 例感染...
杨志丽
内热针与银质针对大鼠慢性骨骼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背景和目的:慢性软组织损伤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其中银质针疗法对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迄今已取得满意的效果。目前临床上所用银质针的加热方式为针尾艾灸或加热探头加热,温度不易控制,影响治疗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南京理工大学研制成...
杨志丽
关键词:慢性软组织损伤银质针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文献传递
银质针与软组织内热治疗仪对大鼠骨骼肌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2
2009年
目的研究银质针与软组织内热治疗针在大鼠骨骼肌内的温度及引起的组织学变化,为内热针在治疗时温度设定提供参考。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使用10、12、8cm规格银质针和42、50、60℃内热针针刺小腿三头肌并加热,测量加热前后针尖和进针点温度,用HE染色观察骨骼肌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银质针中只有8cm规格针加热前后针尖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热针在设定42、50、60℃下加热前后针尖温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骨骼肌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和再生。结论软组织内热治疗仪在深部组织加热上优于银质针,银质针与软组织内热治疗针治疗时造成骨骼肌细胞损伤并再生修复。
高谦王飞杨志丽王刚
关键词:银质针电热针肌筋膜痛
4种微创疗法对大鼠腓肠神经损伤后脑源性和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比较内热针、银质针加热、银质针未加热、射频治疗4种微创疗法对大鼠腓肠神经损伤后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63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6组:正常对照组3只,损伤对照组12只,内热针组、银质针加热组、银质针未加热组、射频治疗组,各12只。损伤对照组和各治疗组在治疗3、7、14、28d时,分别处死大鼠3只,取双侧后腿腓肠神经,各时间点6个标本;进行BDNF、GDNF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结果 (1)内热针组和银质针加热组神经形态变化提示组织恢复情况较损伤对照组好;(2)治疗3d,各治疗组间及与损伤对照组比较,BDNF、GDNF表达无差异性(P>0.05);(3)治疗7、14d,内热针组和银质针加热组BDNF、GDNF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且内热针组高于银质针加热组(P<0.05);(4)治疗28d,内热针组和银质针加热组BDNF、GDNF低于损伤对照组(P<0.05),银质针未加热组和射频治疗组高于损伤对照组(P<0.05)。结论内热针组和银质针加热组明显提高大鼠损伤神经中BFGF、GDNF的含量,加快组织修复进程。可能是由于内热针稳定性好、安全性高,内热针疗效优于银质针。
张文玉高谦王刚杨志丽
关键词:银质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内热针对大鼠软组织慢性损伤的影响被引量:28
2012年
目的比较内热针疗法对大鼠腓肠肌肌肉肌腱处慢性损伤后形态学变化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27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12只)、内热针组(12只)、正常对照组(3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损伤对照组和内热针组大鼠造模形成慢性软组织损伤,内热针组在治疗后3、7、14、28d,分别处死实验大鼠3只,损伤对照组不做治疗,自然饲养,按以上时间点分别处死大鼠3只,取双侧损伤组织,对组织进行光镜下形态学观察和BDNF免疫组化测定。结果内热针组形态学变化提示组织恢复情况较损伤对照组好,治疗3d后BDNF在内热针组与损伤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7、14d内热针组明显高于损伤对照组(P<0.05),28d内热针组低于损伤对照组(P<0.05)。结论内热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BFGF含量,对大鼠软组织慢性损伤具有一定疗效。
张文玉高谦王刚王飞杨志丽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软组织
颈腰痛非手术治疗新理论 分层评价 靶向治疗被引量:6
2013年
颈腰痛是一种常见病症,多数是因为慢性肌肉损伤、小关节紊乱和椎间盘突出症等,诊疗首先是进行鉴别诊断,排除肿瘤、血管畸形、脊髓病变以及其他内脏疾病,再明确有无手术指征。目前,颈腰痛多数先采用非手术治疗,经过3~6个月后效果不佳或有急性压迫症状,需行手术治疗。
高谦王飞王刚杨志丽张文玉
关键词:下腰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扳机点
软组织内热针对大鼠慢性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8
2012年
目的比较软组织内热针与其他微创疗法对大鼠骨骼肌、腓肠神经慢性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活性的影响。方法将7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内热针组、银质针加热组、银质针未加热组、小针刀组、射频组各12只及正常对照组3只。各治疗组在治疗3、7、14、28 d时分别处死实验大鼠3只,对损伤部位的组织进行VEGF、BFGF测定。结果 (1)治疗3 d后腓肠肌肌肉肌腱接头处组织和腓肠神经中VEGF和BFGF活性升高,且各治疗组高于损伤对照组(P<0.01),内热针组、银质针加热组高于其他组(P<0.05);(2)7 d和l4 d,内热针组、银质针加热组VEGF、BFGF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P<0.01),且内热针组高于银质针加热组(P<0.05);(3)28 d,各治疗组VEGF、BFGF低于损伤对照组(P<0.01),内热针组、银质针加热组低于银质针未加热组、小针刀组、射频组(P<0.01),且内热针组低于银质针加热组(P<0.05)。结论软组织内热针和银质针加热疗法可以明显提高大鼠骨骼肌和神经慢性损伤组织中VEGF、BFGF活性,促进组织修复,增强机体恢复能力。软组织内热针治疗效果优于银质针可能与其针刺内热稳定性高有关。
张文玉高谦王刚王飞杨志丽
关键词:银质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不同规格温热银质针在离体猪骨骼肌中温度变化的特点分析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研究不同规格温热银质针在离体猪骨骼肌中的温度分布特点,为研制软组织内热治疗仪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8cm、10cm、12cm、15cm银质针分别刺入骨骼肌1.5cm、1.5cm、3cm、5cm,将测温针垂直于银质针刺入骨骼肌,针尖分别与银质针针尖到进针点之间每隔1cm处接触,将艾条套入针尾,测量艾条点燃前和点燃后5min、10min、15min、20min各点的温度。结果银质针在骨骼肌内加热时温度先上升,后下降,4个观察时间中,10min时温度最高;8cm、10cm银质针加热后针尖温度(24.2±0.38、23.3±0.43℃)较加热前(22.7±0.58、22.7±0.58℃)升高(P<0.05);8cm、10cm、12cm、15cm银质针加热后进针点温度(28.6±1.18、24.9±1.13、24.1±0.95、24.0±0.25℃)较加热前(22.7±0.58、23.0±1.00、23.0±1.00、22.7±0.58℃)均升高(P<0.05),8cm银质针升高程度最大。结论银质针在离体猪骨骼肌中使用艾条加热时,温度先上升后下降,波动明显。组织内针体温度受全针长度、体外留针长度影响较大。
王飞高谦王刚杨志丽
关键词:银质针温度分布
一次性使用气管插管吸氧湿化管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一次性使用气管插管吸氧湿化管包括吸氧湿化管、吸氧管、湿化管和盖帽;吸氧湿化管包括吸氧管连接管、湿化管连接管、第一气管插管连接管和第二气管插管连接管,吸氧管连接管的下端和湿化管连接管的下端分别与第一气管...
白雪方芬孙惠刘伟红张春王娅迪罗弯杨志丽王蕾汪东梅崔春燕李丹
文献传递
软组织内热针与银质针对大鼠骨骼肌慢性损伤后SOD、MDA水平的影响被引量:65
2011年
目的比较软组织内热针和银质针对大鼠骨骼肌慢性损伤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银质针组、内热针组,每组18只及正常对照组6只。损伤对照组、银质针组、内热针组在治疗1d、7d和14d,分别处死实验大鼠6只,对修复部位的组织进行SOD活性和MDA含量的测定。结果 (1)治疗1d修复组织中SOD活性[U/(mg·prot)],内热针组(35.31±2.68)和银质针组(36.26±3.12)较损伤对照组(41.35±5.51)下降(P<0.05);7d和14d,内热针组(64.87±2.69、56.77±3.02)和银质针组(59.09±3.16、51.69±2.91)较同期的损伤对照组(48.15±6.44、38.70±5.03)显著升高(P<0.01),且内热针组均高于银质针组(P<0.05)。(2)治疗1d骨骼肌中MDA含量[nmol/(mg·prot)],内热针组(6.39±0.34)和银质针组(6.28±0.24)较损伤对照组(5.91±0.28)升高(P<0.05);7d和14d时,内热针组(3.96±0.16、3.11±0.19)和银质针组(4.23±0.24、3.54±0.21)较同期损伤对照组(4.83±0.27、4.10±0.43)显著降低(P<0.01),同时内热针组均低于银质针组(P<0.05)。结论软组织内热针和银质针可以显著降低大鼠骨骼肌慢性损伤组织中MDA含量,提高SOD的活性,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可能是针刺内热的治疗机制之一。软组织内热针治疗效果优于银质针。
杨志丽高谦王刚王飞张文玉
关键词:银质针软组织损伤丙二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