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志高

作品数:32 被引量:136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6篇地震
  • 15篇震源
  • 10篇震源机制
  • 7篇地震速报
  • 7篇速报
  • 6篇地震烈度
  • 6篇烈度
  • 5篇震源破裂
  • 5篇M
  • 4篇地震带
  • 4篇地震矩
  • 4篇震源破裂过程
  • 3篇地壳
  • 3篇地震震源
  • 3篇余震
  • 3篇震源参数
  • 3篇视应力
  • 3篇数据产品
  • 3篇水库
  • 3篇青藏高原

机构

  • 31篇中国地震台网...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电子科技...
  • 1篇江苏省地震局
  • 1篇海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2篇杨志高
  • 11篇孙丽
  • 9篇张雪梅
  • 7篇席楠
  • 7篇黄志斌
  • 6篇刘杰
  • 5篇史海霞
  • 5篇周龙泉
  • 4篇杨文
  • 4篇杜广宝
  • 4篇张晓东
  • 3篇魏星
  • 2篇卢显
  • 1篇徐晓枫
  • 1篇薛艳
  • 1篇何少林
  • 1篇刘敬光
  • 1篇苏金蓉
  • 1篇余怀忠
  • 1篇吴微微

传媒

  • 12篇中国地震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地震学报
  • 2篇地震研究
  • 1篇地震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2016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7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6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_(W)6.6地震破裂过程研究被引量:8
2022年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M_(W)6.6地震,利用国家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成的基本站强震动数据,使用迭代反褶积和叠加法(IDS)进行破裂过程反演。反演所得破裂模型显示,破裂面呈NNW—SSE走向,破裂持续时间为15 s,分为4个阶段:首个阶段发生在震后3 s,破裂朝着断层面上倾方向以及SE侧传播;第二阶段为震后6—9 s,破裂继续向SE侧传播并在震中SE侧10 km处迅速加剧,此时破裂滑动速率达到峰值;第三阶段在震后9—12 s,破裂能量继续在SE侧释放,破裂滑动速率逐渐减小,破裂静态滑动累积量达到峰值并趋于稳定;第四阶段在震后12—15 s,破裂能量基本释放完毕,破裂结束。整个破裂由震中向SE方向延伸,由深部向浅部扩展。最大破裂点位于震中SE向10 km附近地下5 km处,最大滑动量为0.8 m,破裂可能出露地表。
戴丹青孙丽杨志高
关键词:IDS震源破裂过程
利用反投影技术快速测定中强震矩震级及破裂过程——以2023年9月9日摩洛哥M_(W)6.9地震为例
2023年
利用远场台阵反投影技术可以较少地依赖先验经验,于震后快速获得震源破裂过程时空分布特征,并据此估算矩震级。本文使用美国阿拉斯加宽频带台阵记录到的远场直达P波数据,基于反投影方法,对2023年9月9日摩洛哥M_(W)6.9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及震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震破裂走向以NE-SW向为主,地震能量在10~20s集中在震中距10km范围内释放,与震源机制解和震中区亚特拉斯山脉走向基本一致。震源破裂持续时间结合在全球分布均匀的GSN台网记录到的P波最大位移数据,在震后约15min即可快速估算出本次地震矩震级为M_(W)7.0,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发布震级基本一致。
韩光洁孙丽杨志高
关键词:震源破裂过程
走滑破裂型大地震中前震的发生
2016年
因为前震被看作是后续地震最可靠的前兆事件之一,它们在准确测定即将到来地震的时间和地点方面都很有用。但最具挑战性的问题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这些问题包括:为什么有些地震可以作为其他地震的前震,而有些则不行?哪些关键性因素控制着它们?在本项研究中,根据地震破裂形态,一组发生在中国和美国西部的走滑破裂型地震(MS≥6.0)被分成三种类型:1类,2类和3类。它们分别指的是包含张性岩桥、压性岩桥,以及张性与压性混合型岩桥的破裂的地震。前震更可能在1类和3类地震之前出现,而不大可能出现在2类地震之前。这些现象可能表明,对走滑型地震来说,张性连接的结构使得前震易于发生。与先前发表的一些成果不一致的是,前震的发生与本研究所涉及的主震震源深度(小于30km)似乎并不相关;这意味着,对于不同震源机制和位置的地震,正应力增加可能对前震发生有不同的影响。在本研究的数据集中,未发现前震与主震震级之间的确定性联系。
yi chenglouis ngaiyuen wong杨志高邹立晔朱玉萍
关键词:大地震前震
青藏高原东北缘噪声层析成像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利用青海、甘肃和宁夏3个区域地震台网两年的波形数据,通过地动噪声层析成像方法给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8—40 s的瑞雷面波二维群速度结构和三维地壳上地幔顶部的剪切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传统的面波层析成像方法,噪声层析成像给出的短周期面波信息能够较好地约束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结构。8 s和10 s周期的群速度图像与沉积层和基底结晶深度有关,具体而言:祁连山和西秦岭造山带表现为高速体特征,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和鄂尔多斯西缘表现为低速特征;周期为15 s和20 s的瑞雷面波群速度图像反映的是中地壳结构,15 s周期群速度图像上造山带下方高速体向北和向东方向扩展,20 s周期群速度图像呈现大范围低速体,推测为中下地壳低速层影响所致;30 s和40 s周期的群速度图像反映的是莫霍面深度附近的速度结构,具体表现为青藏高原大范围的低速体,向北和向东逐渐表现为高速体,说明青藏高原的莫霍面深度较深,且向北和向东逐渐减薄。另外,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显示祁连地块和甘孜地块中地壳存在大范围低速层,且由柴达木盆地东侧深部的低速层连接,该低速层可能是青藏高原物质北移的一个通道。
杨志高杨志高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剪切波速度
青藏高原东南缘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
在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陆陆碰撞和挤压作用下形成了当今世界上最高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东南缘位于印度次大陆东北部和青藏高原及扬子地块的交汇地带,在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地质构造错综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发生了多次强大地震,是结合...
张雪梅杨志高杜广宝史海霞杨文黄志斌刘杰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缘
文献传递
利用噪声成像方法研究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地下速度变化
<正>南北地震带处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带东侧,包括西藏、青海及川、滇、甘等广大地域。包括全球瞩目的'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部和部分地质构造较为稳定的扬子地块。总体地势呈西高东低,并缓缓向东南倾斜,存在一系列规模巨...
张雪梅杨志高史海霞杨文魏星周龙泉黄志斌刘杰
关键词:地震观测噪声控制
文献传递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初步研究结果被引量:16
2022年
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29.59°N,102.08°E)发生6.8级地震,中国地震预警网于震后6.1s产出首报预警结果;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于震后3min发布自动速报结果,震后11min发布正式速报结果,同时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地震预测研究所和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启动地震应急产品产出工作,共产出震源基本参数、历史地震、地震构造、地震矩张量、余震精定位、地震烈度和震源破裂过程等9类应急产品。结合上述应急产品,对本次地震进行了研究,初步刻画了地震的构造环境、震源特征、断层形态和受灾区域,并分析了地震成因。结果表明,本次地震是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雪门坎—磨西断裂上的一次倾角近直立的走滑型事件,自起始破裂点向南东破裂,破裂长度约20km,最大滑移点深度约6km。余震精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呈NW—SE向展布,长度约50km,深度主要集中在3~14km,展布方向与震中区域断裂走向基本一致,主震震中处断层倾角近乎垂直,与震源机制揭示的特征一致。烈度速报推测与地震烈度图显示极震区烈度达Ⅸ度,区域面积约280km^(2),Ⅷ度及以上区域总面积约505km^(2),涉及17个乡镇。认为本次地震是青藏高原隆升和高原上地壳物质向南东挤出,导致鲜水河断裂南东段雪门坎—磨西断裂上积累的应力的一次快速释放过程。
徐泰然戴丹青杨志高席楠邓文泽张建勇房立华孙丽
关键词:预警地震速报震源机制地震烈度
紫坪铺水库区域地震波速比计算及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利用多台和达法计算紫坪铺水库区域地震波速比,结果显示,紫坪铺水库西南区绝大多数的波速比值为1.6~1.8,平均值为1.74,波速比随时间的变化与地震的发生表现为正常-降低-发震的关系。水库西南区发震概率与水库蓄水相关性最为明显,该区域在蓄水高峰期都有地震增多的现象,且较大地震几乎均发生在水库卸载阶段,在此时段内的波速比值下降。水库西南区的平均波速比高于水库东北区的平均波速比,初步判断这与水库西南区的断裂构造分布及地下介质性质有关。
卢显张晓东周龙泉杨志高
关键词:紫坪铺水库波速比地下介质
2016年门源M_S 6.4地震震区地壳厚度及波速比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收集2015年宁夏、甘肃和青海地震台网63个三分量地震台站观测到的远震波形数据,使用H-k扫描法研究了区域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地壳厚度分布清晰地展示出自东向西地壳厚度不断增加的趋势,并伴随着2个地壳深度梯度带。研究区域平均地壳厚度为50.8 km,显著高于大陆地壳平均厚度;平均波速比为1.73,对应泊松比为0.25,略低于大陆平均泊松比(0.265)。分析认为研究区域中东部地壳增厚主要发生在上地壳,长英质岩石含量增加使整体泊松比下降。某些区域表现出超高的泊松比,推测这些区域可能存在岩石部分熔融现象。古浪大地震、海原大地震和这次门源地震都发生在泊松比梯度带和地壳厚度梯度带泊松比较低的一侧。
杨志高张雪梅
关键词:接收函数泊松比地壳厚度
利用地震台阵识别中深源远震sP和pP震相确定震源深度
2023年
震源深度是目前最难确定的震源参数之一,基于密集的近台观测数据可以准确确定近震震源深度,但对远震的震源深度无法较好地约束。远震反射波震相sP和pP包含用于确定震源深度的有效信息,理论上可以对远震的震源深度进行有效约束。将国内测震台站中台间距远小于震中距的区域台站作为台阵,通过互相关、震相对齐、波形叠加聚束等处理,可以提升sP和pP深度震相的信噪比。利用IASP91全球模型,根据震相走时差得到较为准确的震源深度。本文计算了2017—2020年M≥6.0的64个国外远震的震源深度。通过与GCMT、GFZ、USGS等机构给出的结果相比,验证了此方法得到的震源深度的可靠性。通过讨论破裂持续时间对pP震相识别的影响,得到此方法在矩震级6.0~8.5时,在不同深度上有较好的适用性。
徐泰然杨志高陈经纶
关键词:震源深度台阵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