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BsAg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抗HepG2.2.15特异性细胞毒作用被引量:5
- 2004年
- 背景与目的目前缺少一种针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癌的有效免疫治疗手段。以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为基础的肿瘤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为免疫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肝癌提供了新方法。本实验通过体外负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基因(HBsAg)的重组质粒转染DC,制备HBsAg-DC瘤苗,评价HBsAg-DC瘤苗体外诱导抗HepG2.2.15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方法将已构建含HBsAg基因的重组质粒pCR3.1-S转染培养第5天的DC;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法鉴定转染基因表达;以MTT法测定DC诱导的抗HepG2.2.15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结果细胞表型鉴定结果显示诱导5天的DCCD1a、CD11c、CD86、CD80和HLA-DR表达量分别为55.0%、98.6%、86.1%、66.1%和88.9%;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法研究表明HBsAg基因能在转染的DC中表达;MTT法检测特异性细胞毒作用结果显示不同效靶比,pCR3.1-S转染DC组均显示对HepG2.2.15肝癌细胞高效特异的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52.3±2.8)%(E∶T为5∶1)、(64.6±2.4)%(10∶1)、(78.8±2.6)%(20∶1)、(82.1±2.4)%(40∶1),显著高于pCR3.1-DC组和DC组(P<0.05,n=4)。结论重组质粒转染的DC能够有效表达HBsAg;并在体外诱导出特异性CTL反应。
- 杨静悦任军白俊刘都户范黎斯小明腾增辉杨文涛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
- 腺病毒介导的HBsAg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的体外生物学特性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AdVHBsAg)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瘤苗体外生物学活性。方法:将腺病毒表达载体AdVHBsAg转染人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构建AdVHBsAg-DC肝癌瘤苗,采用Westernblotting法鉴定转染基因表达,FACS检测表面分子和内吞功能,3H-TdR法检测T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MTT法检测CTL活性。结果:HBsAg基因转染后,Westernblotting法检测结果示HBsAg基因表达于转染的DC,表明腺病毒介导的HBsAg基因转染的有效性。AdVHBsAg-DC可高表达CD1a、CD11c、CD83、CD86和HLA-DR,但内吞功能较DC组降低(P<0.05)。AdVHBsAg-DC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功能均明显高于DC对照组和AdVLacZ-DC组(P<0.05)。AdVHBsAg-DC体外诱导CTL对HepG2·2·15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具有特异性。结论:肝癌相关基因HBsAg可作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的切入点,该研究为HBV相关肝癌DC体内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 杨静悦曹大勇刘文超范黎斯小明腾增辉杨文涛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细胞毒T淋巴细胞免疫治疗HBSAG
- 腺病毒介导的HBsAg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瘤苗的制备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构建含人HBsAg基因的腺病毒载体,体外转染树突状细胞,制备树突状细胞肝癌瘤苗。方法:将HBsAg基因亚克隆到pIND载体和Shuttle2载体中,构建穿梭载体Shuttle2-S。用PI-SceⅠ和I-CeuⅠ双酶切后将所获HBsAg基因片段再与线性化的腺病毒载体pAdeno-X连接,构成pAdeno-S重组腺病毒载体。其后,用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HEK293细胞,包装腺病毒表达载体。通过酶切、PCR对腺病毒载体进行鉴定。包装好的重组病毒载体pAdeno-S体外感染树突状细胞制备树突状细胞肝癌瘤苗后Westernblot法检测其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能否诱导树突状细胞凋亡。结果:酶切、PCR鉴定证实,穿梭质粒插入片段为HBsAg基因。包装的腺病毒载体具有良好的感染性,可以在293细胞中形成病毒颗粒,腺病毒载体内携带HBsAg基因感染树突状细胞,经Westernblot法鉴定证实能够表达转染基因,并且不会诱导树突状细胞凋亡。结论:构建成功的含HBsAg腺病毒载体可以在树突状细胞中表达HBsAg,为DC瘤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 杨静悦曹大勇刘文超贾军斯小明腾增辉杨文涛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腺病毒载体HBSAG转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