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辉

作品数:45 被引量:1,234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6篇环流
  • 13篇热带
  • 13篇季风
  • 10篇气候
  • 10篇夏季
  • 9篇降水
  • 9篇大气环流
  • 6篇西太平洋
  • 6篇海温
  • 6篇副热带
  • 6篇副热带高压
  • 5篇西太平洋副热...
  • 5篇环流异常
  • 5篇季节内振荡
  • 5篇大气季节内振...
  • 4篇冬季风
  • 4篇气候影响
  • 4篇热带大气
  • 4篇热带太平洋
  • 4篇热力

机构

  • 45篇中国科学院大...
  • 12篇解放军理工大...
  • 4篇云南省气象局
  • 4篇云南省气候中...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国防科技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西昌卫星发射...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5篇杨辉
  • 24篇李崇银
  • 6篇晏红明
  • 6篇孙淑清
  • 5篇宋正山
  • 3篇潘静
  • 3篇王灵
  • 3篇田华
  • 3篇梁红丽
  • 2篇朱抱真
  • 2篇陈隽
  • 2篇宋洁
  • 2篇袁媛
  • 2篇顾薇
  • 1篇杨燕
  • 1篇王盘兴
  • 1篇穆穆
  • 1篇周广庆
  • 1篇张庆云
  • 1篇卫捷

传媒

  • 9篇大气科学
  • 7篇气候与环境研...
  • 4篇高原气象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3篇气象学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 1篇计算物理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第26届中国...
  • 1篇第六届海峡论...
  • 1篇第七次全国动...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9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2篇1999
  • 1篇1998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北地区水资源多时间尺度分析被引量:101
1999年
利用华北地区26 个站的1951 ~1997 年月降水量( P) 和月平均气温( T) 资料,用高桥浩一郎的蒸发计算公式计算了地面蒸发量( E) ,并通过Morlet 小波变换法分析了华北地区的水资源各分量( P,E 及可利用降水P- E) 的时间频率的多层次结构和突变特征。
杨辉宋正山
关键词:水资源多时间尺度小波变换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数值模拟试验被引量:1
2003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谱模式(T42L9)对南海夏季风建立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东南亚地区强大的潜热加热产生印度洋上跨赤道的偏南辐散风、高原南侧的偏西辐散风、高原东侧的偏北辐散风和西太平洋上的偏东辐散风,这4支散度流加强南海海域大尺度低空辐合,南海的雨季和西南季风爆发.
杨辉
关键词:夏季风数值模拟试验青藏高原动力作用地形作用
2007年8月中旬季风槽异常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2007年8月10日第7号台风"帕布"在广东沿海消失后,尾随而上的南海季风槽给华南沿海和台湾岛带来持续多日的暴雨和大暴雨。由于南海季风槽是华南最主要的降水系统,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季风槽的异常特征及其可能的原因。首先分析...
杨辉
文献传递
印度半岛热力变化对亚洲季风环流异常的影响
海陆分布不均匀热力差异的季节性变化是季风产生的原始驱动力,对季风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作用,因此,大陆与海洋任何一方热状况的变化都有可能改变海陆热力差异,导致亚洲季风变异。以前的很多工作重点关注南亚区域对流层上层的季节性增暖...
晏红明杨辉王灵梁红丽
关键词:春末夏初季风环流
文献传递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与大气季节内振荡被引量:28
2012年
本文综合介绍了大气季节内振荡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关系的最新研究结果。主要内容是:大气MJO的活动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生成有比较明显的调制作用,在MJO的活跃期与非活跃期西北太平洋生成台风数的比例为2:1;而在MJO活跃期,对流中心位于赤道东印度洋(即MJO第2~3位相)与对流中心在西太平洋地区(即MJO第5~6位相)时的比例也为2:1。在MJO的不同位相,西太平洋地区的动力因子和热源分布形势有很明显不同。在第2~3位相,各种因子均呈现出抑制西太平洋地区对流及台风发展的态势;而在第5~6位相则明显促进对流的发生发展。这说明MJO在不断东移的过程中,将影响和改变大气环流形势,最终影响台风的生成。对多台风年与少台风年850 hPa的30~60 d低频动能距平合成分析表明,在多台风年有两个低频动能的大值区,其中最显著的是低频动能正异常位于菲律宾以东15°N以南的西北太平洋地区,此区域正好为季风槽所在的位置。而少台风年的情况与多台风年相反,从阿拉伯海东部经印度半岛、孟加拉湾一直到我国南海地区,都是低频动能的大值区,最大的低频动能中心位于印度半岛和我国南海南部;而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是低频动能的负距平区,季风槽偏弱,对台风生成发展不利。200 hPa速度势场清楚表明,多台风年(少台风年)在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上表现为高层辐散(辐合),增强(减弱)该地区的上升气流,有利于(不利于)台风的生成。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影响的研究表明,大气ISO)流场对台风路径预报有重要参考意义。其结果表明,台风生成时850 hPa低频气旋(LFC)的正涡度带(特别是最大正涡度线)走向往往预示着台风的未来走向;200 hPa的低频环流形势对台风的路径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与200 hPa低频反气旋(LFAC)相联系的200 hPa强低频气流对台风�
李崇银潘静田华杨辉
关键词:MJO台风路径
印度半岛热力变化对亚洲季风环流异常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性变化是季风产生的原始驱动力,因此海洋和大陆任何一方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季风环流出现异常。本文探讨了欧亚大陆高、低层气温、南亚大陆和印度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的变化特征,发现南亚大陆的印度半岛区域下垫面的季节性增暖出现最早,其增暖从春季就开始出现,比对流层上层增暖偏早约两个月,相应的低层经向海陆温度梯度由冬季型转为夏季型最早的区域出现在80°E附近。进一步分析了印度半岛下垫面热力异常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季风环流异常的关系,初步揭示了南亚区域高、低层气温变化的相互联系,发现印度半岛下垫面的迅速增温引起了大气的强感热加热,进而影响高、低层季风环流的异常变化。结果表明,春末夏初印度半岛暖下垫面的加热作用有利于亚洲夏季型季风环流建立偏早,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夏季季风环流的加强,而冷下垫面的作用则相反。
晏红明杨辉王灵梁红丽
关键词:春末夏初季风环流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传播及影响因子研究被引量:33
2005年
通过观测资料的分析,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传播(移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了热带大气ISO的纬向和经向移动的特征,以及热带大气低频动能的跨赤道传播特征。同时,通过对比分析还揭示了ENSO和热带对流加热场异常对热带大气ISO移动的影响。
杨辉李崇银
关键词:ENSO
1979年5月东南亚夏季风的建立和青藏高原的作用被引量:15
1998年
东南亚夏季风开始于5月,它是大气环流向夏季环流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用FGGE-IIb全球网格点资料,分析1979年4月26日到5月25日,大范围(40°S~50°N,30~160°E)温度、湿度和风场变化特征,计算了垂直速度、辐散风场、热源和水汽汇收支,研究了东南亚夏季风的性质和来源,其中着重分析了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与东南亚夏季风建立的关系。东南亚夏季风建立的主要因素是中纬度的环流形势,来自热带海洋的西南气流和青藏高原的作用。东南亚夏季风开始时,高空大气环流发生调整,青藏高原上空为波脊,两侧为波槽。低空东南亚夏季风区的辐合气流有四个来源:1)同经度范围的偏南辐散风,2)高原南侧的偏西辐散风,3)高原东侧的偏北辐散风,4)西太平洋上的偏东辐散风。分析表明,东南亚夏季风降水受高原西南侧的中纬度西风带波动影响。低空西南气流来源于80~120°E的南半球热带地区,西南气流输送水汽并且加强低空辐合。主要的热源位于东南亚,主要是潜热释放形成的,它是驱动东南亚夏季风环流的主要机制。整个分析期,青藏高原是一热源,抬升的感热加热和动力作用形成和维持了高原上空的高压脊和两侧的波槽,从而有助于东南亚夏季风的建立。
杨辉宋正山朱抱真
关键词:青藏高原热源水汽汇水汽辐合季风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西向活动特征
用高度场所确立的副高东西位置指标在近50年中逐年升高,等高线有逐渐西进的趋势。为克服此弊病,根据副高西端曲率涡度大的特点,用特定区域涡度值,来描述副高的东西位置。由于该指标用的是相对值,因此不仅克服了上述的弊病,能很好的...
杨辉孙淑清
关键词:大尺度环流降水气温
文献传递
一次引发华南大暴雨的南海季风槽异常特征及其原因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2007年8月10日第7号台风"帕布"在广东沿海消失后,尾随而上的南海季风槽给华南沿海和台湾岛带来持续多日的暴雨和大暴雨。由于南海季风槽是华南最主要的降水系统,因此研究了8月第3候引发华南大暴雨的南海季风槽的异常特征及其可能的原因。首先分析了季风槽的气候平均时空特征。研究表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位于季风槽的南侧,表现了季风槽独立的空间结构特征。南海季风槽强度8月中旬最强。对2007年季风槽的分析表明,该年8月第3候的南海季风槽强度偏强,低层正涡度、辐合以及高层辐散偏强。同时印度季风槽也偏强。南亚高压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空并加强是整个亚洲季风槽增强的主要原因。青藏高原上空增温引起高空东风急流和低空西南季风的加强,增加了华南沿海高空辐散和低空辐合,对于南海季风槽的加强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日本上空并且强度偏强,西风带长波槽偏强并向我国西南深入也有利于南海季风槽加强。南海季风槽具有30~60天季节内振荡特征,30~60天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南海季风槽向北迁移及加强有重要影响。
杨辉李崇银潘静
关键词:华南降水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