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辉

作品数:12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艺术
  • 3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学

主题

  • 7篇移风易俗
  • 4篇音乐
  • 3篇审美意识形态
  • 3篇美意
  • 2篇人性论
  • 2篇内在理路
  • 2篇先秦
  • 2篇理路
  • 2篇美学
  • 2篇美学史
  • 2篇命题
  • 2篇风俗
  • 1篇学史
  • 1篇艺术
  • 1篇艺术思想
  • 1篇艺术作品
  • 1篇音乐美学
  • 1篇音乐美学史
  • 1篇影视
  • 1篇影视作品

机构

  • 8篇首都师范大学
  • 3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1篇杨辉
  • 1篇张节末

传媒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电影文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船山学刊
  • 1篇辽宁行政学院...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西安电子科技...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 1篇人民音乐
  • 1篇保定学院学报

年份

  • 4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5
  • 1篇200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庄子的风俗论及其美学影响
2010年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率先从自然主义原则出发,揭示了风俗的群体性特征,同时又充分肯定群体之同中所包容的个体差异,且在自然人性论基础上,反对礼乐教化而提出以"不教"之方式实现"成教易俗"。其基本原则与独特观念为汉魏思想家反思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主张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最终使音乐摆脱政治意识形态附庸地位,对汉魏音乐艺术之"自觉"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杨辉
关键词:庄子风俗音乐
论影视作品的社会教育功能被引量:1
2009年
作为当前拥有最多受众的艺术样式,影视作品以其感人至深的审美情感和广泛而迅速的社会传播优势,具有较之学校教育更为宽广的社会教育功能,能够在寓教于乐中净化观众心灵,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其在我国移风易俗实践中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和发挥影视作品移风易俗的社会教育功能,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杨辉
关键词:影视作品移风易俗社会教育
荀子人性论的内在理路——以诸概念辨析为逻辑视角被引量:1
2010年
荀子人性论涉及性、情、欲、心、伪等概念,他承袭先秦官方对于民性的悲观态度,以对政治秩序的影响作为评判善恶的标准,将性与情混用,使二者共同指向欲,以社会群体为追求欲望而导致政治混乱作为人之"性恶"的实质表现;通过欲与心的区分,指出"心之所可失理"是使人无限追求欲望的原因,同时肯定心知礼义就可以控制欲望,由此,以心沟通性与伪,提出"化性而起伪"的结论,明确了礼乐教化是人性改造的必由之路。
杨辉
关键词:荀子
审美意识形态视野下的汉代“移风易俗”音乐政策被引量:1
2010年
在儒学意识形态地位提高、汉儒与官方思想家倡导并阐发音乐之移风易俗作用、统治者亟需统一经义等因素共同推动下,"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汉章帝时由儒家审美意识形态命题升进为官方文艺政策,但此后东汉官方政教观念与实践皆不重乐教以致该政策最终失效。究其原因,该政策酝酿过程中已隐含儒术被作为"缘饰"工具、雅乐衰落、歌诗兴起等先天不足。其得失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密切关联并有深远影响。
杨辉
关键词:音乐移风易俗审美意识形态文艺政策
春秋时期礼、乐的分流倾向与“移风易俗”
2009年
对春秋"礼崩乐坏"现象,学界多从诸侯对旧有礼乐制度的僭越与破坏之事实层面切入考述。实际上,与西周礼乐一体的政教制度相比,春秋时期,乐仅保有微弱的意识形态地位,礼之意识形态地位衰落而其法治内涵得到强化,礼与乐遂出现分流倾向。这一变化,促使荀子发掘音乐的审美意识形态优势而首倡"移风易俗",重新在理论上实现了乐与礼的并举、相济,巩固了礼乐一体在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杨辉
关键词:移风易俗审美意识形态
先秦礼教与乐教之关系及地位变迁考被引量:3
2009年
礼乐合称并不表示二者在先秦政教中始终一体而并重。礼教与乐教的关系与地位的不断变化,实质反映了先秦意识形态政策的变迁状况,对儒家礼乐文化思想之形成以及汉代意识形态政策之取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杨辉
关键词:政教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音乐美学渊源考被引量:3
2010年
作为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经典命题,“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语出《孝经·广要道章》,体现了儒家对音乐艺术之政教优势的高度概括与充分肯定,并在东汉初期被正式列入统治者钦定的《白虎通义》而成为官方文艺政策,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多年来,学界常引用该命题证明音乐的社会教育作用,但对其思想渊源则一直缺乏探讨。
杨辉
关键词:中国音乐美学史移风易俗美学渊源《白虎通义》社会教育作用命题证明
从“风”到风俗——论“风”的文化化历程与先秦音乐“移风易俗”政策之酝酿被引量:5
2005年
从“风”到风俗的意涵演进体现为如下文化化历程:商周及春秋早期,“风”被神化并呈现出自然律与文化化相结合的特色;春秋早期到中后期,“风”渐次出现牝牡相诱、风气、采集、民间音乐等义项,展现出文化化的群体品格;春秋后期至末期,官方将先王之乐的风教作用与群体文化直接相连,提出“天子省风以作乐”,风俗之义最终脱离民间音乐,具有了意识形态品格。这一历程启发荀子首倡“移风易俗”命题,显示了先秦官方文化政策的形成背景。
杨辉
关键词:风俗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被引量:10
2004年
“移风易俗”是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 ,它在古代美学史上的发展可分为四期 :先秦 ,荀子基于性恶论 ,主张以音乐和谐情感的作用 ,弥补礼义强扭人性的刻意、划一之偏 ,首次提出具有鲜明意识形态性的移风易俗命题 ;秦汉之际 ,《乐记》从理论上进一步突出了命题的意识形态性 ,而《吕氏春秋》、《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修正并重新解释了该命题 ;到汉代 ,由于谶纬迷信的泛滥 ,命题的意识形态性在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被相应地神学化 ,后经《白虎通》的阐释 ,该命题被正式颁布为官方意识形态 ;魏晋时期 ,嵇康从道家自然人性论出发 ,否定了音乐移风易俗的道德性、神学性及政教性 。
张节末杨辉
关键词:美学史审美意识形态官方意识形态自然人性论
应如何探讨“艺术作品的本源”——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的内在理路分析
2005年
在其著名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海德格尔另辟蹊径对艺术问题进行了全新的思考:一、实践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思维态度,运用了现象学还原的方法,改变了追问的路线——从“物到作品”返回到“作品到物”;二、基于对其“存在的真理”之哲学主题的关怀,从“真理的本质”方面思考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在关于“作品与真理”和“真理与艺术”的讨论中,阐明了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对理解“存在的真理”问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指示。
杨辉
关键词:艺术作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