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小铭

作品数:45 被引量:22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0篇斜视
  • 9篇手术
  • 9篇斜肌
  • 8篇弱视
  • 8篇外科
  • 6篇下斜肌
  • 5篇外科手术
  • 4篇眼球运动
  • 4篇眼外科
  • 4篇眼外科手术
  • 4篇直肌
  • 4篇手术治疗
  • 4篇肌功能
  • 4篇角膜
  • 3篇多巴
  • 3篇诱发电位
  • 3篇弱视患者
  • 3篇色觉
  • 3篇上斜肌
  • 3篇双眼

机构

  • 36篇中山大学
  • 3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大理医学院
  • 1篇广西中医学院...
  • 1篇顺德第一人民...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深圳市眼科医...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海南省眼科医...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39篇林小铭
  • 24篇麦光焕
  • 22篇邓大明
  • 16篇余新平
  • 16篇陈静嫦
  • 13篇余焕云
  • 12篇吴河坪
  • 9篇康瑛
  • 4篇丁坤
  • 4篇刘俐
  • 3篇杨晓
  • 3篇杨斌
  • 3篇吴淑端
  • 3篇李蓓
  • 2篇郭彦
  • 2篇王铮
  • 2篇白宁艳
  • 2篇闻祥根
  • 2篇袁春秀
  • 2篇李艳娜

传媒

  • 6篇中华眼科杂志
  • 6篇眼科研究
  • 5篇中国实用眼科...
  • 4篇中华眼视光学...
  • 3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眼科
  • 2篇眼外伤职业眼...
  • 2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黑龙江医药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2014年斜...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需肌电仪引导的肉毒素联合或不联合透明质酸钠内直肌注射治疗外伤性外展神经麻痹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无需肌电仪引导的A型肉毒素(BTA)联合或不联合透明质酸钠注射治疗外伤性外展神经麻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采用抽签法将入选的27例年龄≥16岁病程〈6个月的外伤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无需肌电仪引导直视下行患眼内直肌注射0.05mlBTA2.5~7.5U联合透明质酸钠;B组无需肌电仪引导直视下行患眼内直肌注射0.03mlBTA溶液2.5~7.5U。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2周、6个月测定患者斜视度、眼球运动功能及睑裂大小。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2组患者在注射后2周均出现斜视度明显下降(t=8.75、8.79,P均〈0.01):A、B组的治愈率分别为62%及71%.2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O.297,P〉O.05);A、B组均未出现并发性上睑下垂及垂直斜视。结论无需肌电仪引导的肉毒素联合或不联合透明质酸钠注射均能有效治疗外伤性外展神经麻痹.而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陈静嫦邓大明康瑛林小铭吴河坪颜建华麦光焕
关键词:肉毒毒素类外展神经麻痹
下斜肌减弱术后主观旋转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下斜肌减弱手术后主观旋转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8例连续性入院行下斜肌减弱手术的V型斜视患者。方法对18例原发性或发病早期的继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2~+3的V征斜视患者,行双眼下斜肌减弱手术,观察术前,术后1天、2天、3天和1周的主观旋转症状;同时行双马氏杆(DMRT)检查第一眼位,上、下注视眼位的旋转度和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水平。主要指标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主观旋转度,主观旋转症状,双眼视功能状态。结果18例患者术前无主观旋转;术后打开敷料后1小时内均感双眼视物时内旋转,2小时后4例双眼视物旋转,6例单眼视物时旋转;术后2天、3天和1周时视物旋转者减少;术后1周时1例双眼视物时旋转,4例单眼视物时旋转;均为原主斜眼视物旋转;术后8例获得一定双眼视功能者无旋转症状。术后1天DMRT检查,14例内旋,术后2天、3天及1周时DMRT结果渐减小,术后1周时9例内旋;各注视眼位旋转度无明显差别。结论下斜肌减弱术后主观旋转是动态变化过程,术后有旋转症状者均为原主斜眼视物旋转,术后获得一定双眼视功能者能更早代偿旋转改变。(眼科,2008,17:123-126)
余新平麦光焕余焕云陈静嫦邓大明林小铭吴和坪
关键词:斜视外科学手术后并发症
实验性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电镜研究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探讨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和超微病理变化及分离和保留睫状血管对其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将32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第1组双眼分别切断内外2条水平直肌。第2组双眼分别切断上下2条垂直肌。第3组双眼分别切断上下及内或外直肌共3条直肌。第4组双眼分别切断内外、上下4条直肌。每组动物均在右眼分离保留睫状血管,左眼切断直肌和睫状血管。术后4周取虹膜和睫状体组织电镜检查。结果第1组动物双眼无明显缺血改变,第2、3、4组不保留血管眼有明显甚至严重缺血改变,保留血管眼无缺血改变。结论论证了切断不同的直肌引起的眼前段不同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及其与眼前段缺血发生的关系,分离和保留睫状前血管可以有效预防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的发生。
麦光焕李艳娜余新平余焕云邓大明林小铭康瑛
关键词:电镜斜视超微结构
直肌肌束部分转位移植矫正麻痹性斜视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 探讨直肌肌束部分转位移植矫正麻痹性斜视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7例麻痹性斜视行直肌肌束部分转位移植,并观察在术前、术后麻痹肌的运动情况、双眼视功能、眼球运动情况、眼位及复视消失情况等结果。结果27例患者术后眼球运动功能有不同程度好转,除2例外全部过中线,转动1~2mm者12例、3mm者10例、4~5mm者2例、7mm者1例。术后被转位的肌肉运动正常。术后21例患者不同程度恢复了双眼视功能,其中具备Ⅰ度双眼单视功能13例,具备Ⅱ度双眼单视功能6例,2例有Ⅲ度双眼单视功能。6例同视机检测仍是单眼抑制。术后眼位正位22例,欠矫5~10度5例,23例复视消除,3例轻度改变注视方向也可消除复视。1例仍有复视不能耐受行二次手术。结论直肌肌束部分转位移植可矫正麻痹性斜视眼位,消除复视,改善眼球运动,恢复部分双眼视功能,而且睫状肌血管分离保留可减少眼前段供血不足的危险,是目前安全、可行、有效地手术方法。
陈建华邓大明麦光焕林小铭
关键词:麻痹性斜视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创面愈合机制的免疫组化实验被引量:10
2001年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创面的愈合机制。【方法】对10只兔右眼施行LASIK手术 ,分别于术后 1d、1周、1个月、3个月和 6个月取标本 ,应用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及观察角膜基质成分的变化。【结果】LASIK后 1周中央区角膜有少量的角膜细胞出现及产生少许Ⅲ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 ,术后 1~ 3个月时达高峰 ,6个月时明显减少。【结论】LASIK后 ,角膜愈合反应极轻 。
杨斌林小铭王铮陈家祺郑湖玲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免疫组织化学创面愈合
左旋多巴对弱视患者色觉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 初步探讨左旋多巴对弱视患者色觉的影响,揭示其可能存在的色觉恢复机制。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门诊常规配镜后符合单眼弱视的初诊患者55例(110眼),年龄5-12周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7例(54眼)和左旋多巴组28例(56眼),对照组予配镜+遮盖健眼治疗,左旋多巴组予配镜+遮盖健眼+口服左旋多巴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查2组患者的双眼视力、屈光状态、颜色图形视觉诱发电位(CP-VEP)。视力与FM-100 Hue色觉测试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治疗前后CP-VEP的波幅及潜伏期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完成研究46例,其中对照组21例,治疗组25例:①优势眼视力与总错误分值平方根不相关(r=-0.015,P>0.05),弱视眼视力与总错误分值平方根呈负相关(r=-0.298,P<0.05)。②左旋多巴组和对照组在红/灰棋盘格的刺激下,治疗前后P100潜伏期缩短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8,P<0.05);在黑/白(t=2.642,P<0.05)、红/灰(t=2.861,P<0.01)、绿/灰(t=2.526,P<0.05)、红/绿(t=2.281,P<0.05)4种颜色棋盘格刺激下,治疗前后N75-P100波幅增加幅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2组视力评价为治疗无效的弱视眼,在红/灰(t=2.113,P<0.05)、绿/灰(t=2.085,P<0.05)颜色棋盘格刺激下,治疗前后P100潜伏期缩短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黑/白(t=2.531,P<0.05)、绿/灰(t=2.229,P<0.05)、红/绿(t=2.374,P<0.05)3种颜色棋盘格的刺激下,2组治疗无效的弱视眼N75-P100波幅增加幅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服用左旋多巴后,CP-VEP出现潜伏期和波幅的改变与治疗效果之间有密切关系。左旋多巴能改善部分色觉功能,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
李蓓刘俐吴淑端丁坤林小铭
关键词:左旋多巴弱视色觉
知觉学习改善屈光参差性弱视视功能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 探讨知觉学习训练在改善青少年及成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功能方面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共纳入18例青少年和成年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在截止空间频率下进行对比度检测任务的训练,对侧相对健眼作为对照.患者随访3~6个月.分别观察患者训练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和对比度阈值改变,立体视改变以及试验组训练前后视觉诱发电位改变.数据进行t检验、相关性分析.结果 弱视眼与相对健眼相比,其在训练前后的视力改变,截止空间频率下的对比度阈值改变,以及所有空间频率下的对比度阈值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1,P<0.05;t=5.108,P<0.01;t=3.700,P<0.01),弱视眼及对侧眼在训练前后潜伏期变化,振幅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并且18例中有8例立体视得到改善.12例患者随访3个月,弱视眼视力平均保持了99.3%,对侧眼视力改善平均保持了50%.结论 知觉学习能改善青少年及成年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功能,可用于治疗大龄弱视.
丁坤王优丁玉珑刘俐黄(王乐)闫晓河林小铭
关键词:屈光参差性弱视知觉学习
下斜肌减弱术在内斜视V征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下斜肌减弱术对内斜视 V征治疗效果。方法 观察 2 9例内斜视 V征患者术前与术后的眼位、下斜肌功能、临床特征和双眼视功能等。结果  2 9例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斜肌功能亢进。 2 8例 (双眼 17例 ,单眼11例 )患者行功能亢进的下斜肌减弱术矫正 V征 ,同时行水平直肌手术矫正内斜视 ;1例患者行外直肌倾斜后退术。术后 2 9例 (10 0 % )患者 V征消失 ,2 2例 (75 .8% )患者第一眼位正位 (0± 9△ ) ,手术后近期双眼视功能有改善。结论 下斜肌功能亢进是内斜 V征的最主要临床特征和主要发病原因 ,减弱功能亢进的下斜肌是矫正 V征斜视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术式。
余新平麦光焕余焕云邓大明林小铭康瑛
关键词:内斜视外科学氯胺酮全身麻醉
正常人眼外肌组织学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正常人眼外肌组织细胞学结构并通过组织化学染色法对眼外肌纤维分类。方法10条正常人眼外肌分为肌腹部、赤道部和近肌腱部,行肌球蛋白三磷酸腺苷酶(mATPase)和还原型辅酶Ⅰ四唑氮还原酶(NADH-TR)染色,测量肌纤维及构成比。另15条正常人眼外肌,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正常人眼外肌在肌腹部可分为眶层和球层;赤道部无明显分层,肌肉周边部有斜行或横行肌纤维伴较多结缔组织穿插,肌肉外周包绕增厚胶原结缔组织环。近肌腱部为球层肌纤维。组织化学染色可将眼外肌纤维分为5类,肌腹部、赤道部和近肌腱部各类肌纤维比例不同。结论人眼外肌结构独特,分为不同肌纤维特点的眶层和球层,球层通过肌腱附着于巩膜,眶层终止于眼球赤道部的Pulley结构。组织化学染色法可将眼外肌纤维分类,不同位置的肌纤维构成不同。
余新平麦光焕余焕云陈静嫦邓大明林小铭
关键词: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
斜视患者脑功能与结构异常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球运动障碍,表现为眼位偏斜,常伴双眼视觉功能受损。正常眼位有赖于参与视觉系统和眼球运动系统的各脑区的正常功能和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其中任一层次的受损都可能引起斜视。早期神经电生理和免疫自显影技术应用于动物实验,发现初级视觉皮层功能损伤,包括双眼视神经元减少、眼优势柱代谢改变。近年来,功能磁共振的发展促进了对人脑皮层功能变化的认识。研究发现斜视患者不仅存在与眼球运动及双眼视觉功能障碍相关的脑皮层及皮层间联系的损伤,还存在与代偿相关的可塑性改变。而基于体素的形态计量学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应用为斜视患者大脑异常提供了解剖学依据。本文从脑功能与结构异常角度对近几年有关斜视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毛柯力刘俐陈力菲林小铭
关键词:斜视视皮质眼球运动双眼视觉神经网络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