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燕

作品数:16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语言文字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学

主题

  • 3篇动词
  • 3篇语言
  • 3篇汉语
  • 2篇英语
  • 2篇批判性
  • 2篇批判性阅读
  • 2篇柳如是
  • 2篇话语
  • 2篇话语分析
  • 2篇《柳如是别传...
  • 2篇别传
  • 2篇陈寅恪
  • 2篇W
  • 2篇H-
  • 1篇的字
  • 1篇的字结构
  • 1篇典故
  • 1篇意象
  • 1篇译文
  • 1篇英汉

机构

  • 14篇吉首大学
  • 4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5篇林燕
  • 3篇徐兴胜

传媒

  • 3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嘉兴学院学报
  • 1篇阿坝师范高等...
  • 1篇海南广播电视...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重庆工商大学...
  • 1篇河北经贸大学...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小企业管理...
  • 1篇重庆工学院学...
  • 1篇重庆理工大学...
  • 1篇天津外国语大...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柳如是别传》的历史话语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从话语分析的视角解读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探讨其中的语义态度、道德观及其当下历史价值,以反思当下为目标,使其成为促进当今社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资源。中国的批评话语分析不应等同于"自由""平等""和谐"等西方价值观,而应该使其本土化,让历史文本在当今社会的话语研究中复活,使其凸显民族和时代之大意。
林燕
关键词:社会语境
英汉语特指问句的寄生语缺研究
2012年
生成语法学家认为,寄生语缺是WH-移位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WH-原位语,如汉语和日语等,则不允准寄生语缺。汉语的某些主语嵌入较深的WH-问句是允准寄生语缺的,尤其是汉语的WH-词移位至句首主题化时,由于WH-岛效应,从而出现WH-移位现象,此时则允准寄生语缺。
林燕
关键词:允准
批评语篇分析下的专业英语阅读教学
2014年
本文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英语文本,培养学生从阅读中批判性汲取知识的能力进而达到不仅能理解语篇中心意义也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中心思想的写作练习或者是对文本某些具体内容的讨论并加以监督,这些措施在目前的外语教学实践中有着积极意义。本文认为阅读建构意义的本质决定了外语阅读教学要以意义为中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
林燕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批判性思考
历史话语的互文性研究——以《柳如是别传》中的引用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近年来话语分析的互文性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柳如是别传》中的重复、诗句和典故引用等方面进行历史话语的互文性研究,解读作者将其嵌入《柳如是别传》新语境之中的用意,侧重考察话语与历史以及话语与引用之间的互文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柳如是别传》所蕴含的言外之意,了解作者写作这一历史巨著的真实旨意,同时也能从互文性的视域给历史话语分析带来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林燕
关键词:历史话语互文性典故
动结式复合词的核心问题被引量:1
2009年
动结式复合词的核心主要有三种看法:左核心或右核心或者多核心。在MP框架下探讨其核心问题,试图说明确定其核心,应该根据特征辨别该动结式复合词是同指型还是异指型,不同类别有不同的特征,也应该有不同的解释。通过把RVC分为同指和异指两类,按RVC的特征确定其核心位置,从而解释了所谓的"左核心/右核心"只不过是功能范畴核心的位置不同而已。同时,该假设进一步证明了轻动词v这一功能范畴有跨语言的普遍性。
林燕
关键词:动词补足语
非作格动词带宾语现象
2011年
从英语非作格动词的生成出发,探讨汉语的非作格动词可以带宾语现象的表现特征,认为当单个非作格动词与结果补语构成动结式复合词后,结果补语这一句法手段使得非作格动词后面可以带名词词组,然而其论元结构并未发生变化。该假设不仅能区别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而且能更好地解释儿童在极短的时间内习得母语的问题。
林燕
关键词:非作格动词论元结构宾语名词词组
陈寅恪的语言观
林燕
“被”字句的派生问题研究
2008年
回顾以往对汉语的"被"字句派生问题的研究,发现相关文献中对"被"字句的假设存在不少问题,文章提出将"被"分析为《最简方案》框架下的次动词的假设,"被"字句通过"被"字的移位而生成,长短被字句以同一模式生成,两者具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其派生可通过次动词的基本特征来解释。
林燕徐兴胜
陈寅恪的语言思想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和语言学家,他对汉语言的理解与Humboldt的语言哲学思想有相同之处,既关注语言的共性,也强调语言的特性。在汉语音韵上,陈寅恪通过语言比较法,触类旁通,以史家论语言学,分析了汉语语音语调的发展史,认为民族精神对民族语言有影响;在汉语的文法上,他认为应该把语法、修辞和逻辑等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通过属对练习提高学生对母语的语感,进而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在语言哲学观上,他认为语言研究应该采取先提出假设,然后比较分析语言之间的差异,最后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以此发掘汉语的语言特性。了解陈寅恪的语言观,就能更好地了解陈寅恪及其精神风范。
林燕
关键词:语言思想陈寅恪语言哲学思想语言特性文学研究家语言哲学观
转换生成语法框架下的汉语歧义句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生成语法认为,语言研究应该将人类语言的共性以形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然而自然语言的语义在许多情况下都是模糊的,具有歧义性,难以做到准确的说明。已有的文献中真正涉及消除歧义的研究并不多。根据歧义的来源将歧义句分为"的"字结构歧义、移位造成的歧义和逻辑歧义三类,并提出采取不同的手段消除歧义。它们不仅有助于消除书面语的歧义,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的研究和开发,而且能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提高人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林燕徐兴胜
关键词:转换生成语法歧义逻辑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