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健忠
- 作品数:24 被引量:117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睡前进食对夜间胃食管反流的影响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胃食管反流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不良饮食习惯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该文试图通过分析夜间食管pH检测的各项参数,探讨睡前进食对夜间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进行24h胃食管反流监测的38例患儿,根据睡前2h内是否进食分为进食组(A组n=16),未进食组(B组,n=22)。比较两组夜间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持续时间〉5min的反流次数和pH〈4的时间百分比。结果A,B两组各项检测参数分别为①夜间总反流次:32(21.5—43.5)和24(15—37.3)次;②最长反流时间:6.6(2.4~29.8)min和4.5(2.5—13.2)min;③持续时间〉5min的反流次数:1.5(0—3)和0(0~3)次;④pH〈4的时间百分比:4.3%(2.1%~15.0%)和4.1%(2.0%~7.2%),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睡前非刺激性饮食对夜间反流无明显作用。
- 李冰冰查健忠
- 关键词:食管PH监测
- 服退热药最少间隔4小时
- 2014年
- 发热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之一,退热药虽然不能针对疾病治疗,但能缓解症状。有些家长心急,给患儿用药后发现体温没有明显降低,就频繁加药,这是不正确的。
- 查健忠
- 关键词:退热药用药后
-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汁反流的关系探讨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讨儿童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胆汁反流(BR)之间的关系。方法将近十年来因反复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的1418例儿童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组(A组)、十二指肠球炎组(B组)、十二指肠球炎合并滤泡样改变组(C组)和十二指肠溃疡组(D组)4组,每组根据是否伴有胆汁反流再分为A1A2、B1B2、C1C2和D1D2组(伴BR者列后)。所有患儿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并在距胃窦部2~3cm的胃大小弯侧取胃粘膜活检组织各1块,分别作细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418例患儿中A组450例,伴BR35例(7.78%);B组282例,伴BR32例(11.35%);C组600例,伴BR44例(7.33%);D组86例,伴BR12例(13.95%),各组BR率差异无显著性。1418例中H.pylori阳性578例(占40.76%);H.pylori阳性率随病情加重而升高;A组中非BR组(A1)H.pylori阳性率为29.64%,而BR组(A2)仅为11.4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其他各组BR与非BR组的H.pylori阳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1418例中共有123例发生BR,其中H.pylori阳性44例,阳性率为35.77%,与总阳性率(40.7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BR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且与H.pylori之间关系复杂。BR早期可能会影响H.pylori的定植,但随着病情的进展,H.pylori可能会对BR逐渐适应。
- 查健忠戴星李冰冰
- 关键词:儿童幽门螺杆菌胆汁反流
-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关系被引量:18
- 2010年
- 目的探讨儿童各年龄阶段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病理变化关系。方法将437例4~16岁具有反复上消化道症状儿童按年龄分成4组,A组50例(<6岁),B组116例(6岁~),C组167例(9岁~),D组104例(12岁~)。所有患儿均行电子胃镜检查,取胃窦黏膜组织2块,行幽门螺杆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切片染色查幽门螺杆菌。结果437例患儿中有246例H.pylori呈阳性,阳性率为56.29%,其中A组H.pylori阳性率为42.00%,B组为51.72%,C组为58.68%,D组为64.42%,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H.pylori阳性组及阴性组炎症活动性病变总发生率为70.73%及14.14%,H.pylori阳性组及阴性组各年龄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H.pylori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比较,总发生率及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H.pylori阳性组174例活动性病变中,轻、中、重发生率分别为52.87%、45.40%、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H.pylori阴性组27例活动性病变中,轻、中、重发生率分别为81.48%、18.5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阳性组与阴性组轻、中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pylori阳性组胃黏膜轻、中、重度慢性炎症发生率分别为12.20%、80.49%、7.32%(P<0.001),H.pylori阴性组则分别为58.12%、41.36%、0.52%(P<0.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H.pylori阳性组胃黏膜滤泡样改变发生率57.32%,而阴性组仅5.67%,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H.pylori感染与胃黏膜慢性炎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与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亦与胃黏膜滤泡样改变密切相关。
- 查健忠戴星李冰冰
- 关键词:儿童幽门螺杆菌胃黏膜病理变化
- 儿童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治疗探讨被引量:8
- 2003年
- 为探讨儿童消化性溃疡(PU)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关系,观察274例(4~14岁)有上消化道症状的儿童,男174例,女100例,电子胃镜证实PU。病理及H.pylori检测后,随机分为7组根除H.pylori。A、B组应用枸橼酸铋钾(CBS)和克拉霉素(CLA),A组加甲硝唑(MET)、B组加呋喃唑酮(FUR),疗程7d。D组标准三联疗程14d。A、D两组再加泰胃美6周。质子泵抑制剂(PPI)组洛赛克和CLA,加另一抗生素AMO(C组)、MET(E组)、FUR(F组)疗程7d。G组Smecta、AMO和MET疗程14d。停药4周以上复查胃镜和/或^(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结果:①274例患儿H.pylori检出率79.93%,胃镜见十二指肠溃疡95.26%,慢性浅表性胃炎(CSG)89.42%,胃粘膜炎症和溃疡活动度与H.pylori感染有显著相关(P<0.01)。②治疗后1周内PPI组和铋剂A、B两组腹痛缓解均≥90%,各组腹痛消退时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停药4周以上复胃镜53例,溃疡愈合和消失88.68%。③随访210例,H.pylori转阴81.43%、耐药14.29%,复燃2.86%,再感染1.43%,各组转归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胃镜复查H.pylori转阴75.76%;用^(13)C-UBT检测H.pylori转阴82.17%;胃镜联合^(13)C-UBT检查20例,H.pylori转阴90%,随访方式与转归之间有显著相关(P<0.01)。表明H.pylori是小儿PU的?
- 康宏庄李冰冰查健忠
- 关键词:儿童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电子胃镜三联疗法
- 澳特斯小儿止咳露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评估澳特斯小儿止咳露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开放的方法,将4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伴有中度咳嗽、咯痰症状的患儿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应用澳特斯小儿止咳露;对照组20例,使用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其他对症治疗用药相似。在治疗前、治疗后3天和5天分别对呼吸道单个症状评分以及记录不良反应,比较两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疗效显著,但试验组比对照组更有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P<0.05)。两组对药物接受程度较好,不良反应较少(P﹥0.05)。结论澳特斯小儿止咳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化痰止咳药,且依从性较好。
- 王平顾洪亮钱耀琴查健忠戴星
- 关键词:澳特斯小儿止咳露急性呼吸道感染
- 上海地区儿童血清胃泌素水平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2
- 2003年
- 为了解儿童血清胃泌素 (GS)水平及有关影响因素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96名6~12岁学生血清GS ,按血清GS测定值分为A、B、C3组 ,A组GS>90pg/ml,B组60~90pg/ml,C组<60pg/ml,同时由学生家长填写问卷调查表。结果 :296名学生空腹血清GS均值为 (70.95±18.62)pg/ml,男 (68.12±20.81)pg/ml,女(72.35±19.24)pg/ml,男女间差异无显著性。三组儿童的个人饮食习惯、家庭进食方法、胃病家庭史和家庭规模等差异均无显著性。血清GS水平与儿童是否服用过抗生素、父(或母 )文化程度以及儿童是否存在消化道症状等也无显著相关性。
- 查健忠戴星李冰冰康宏庄
- 关键词:儿童血清胃泌素流行病学
- 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厌食患儿的胃电节律变化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厌食是儿科门诊特别是消化专科门诊中常见的主诉,小儿厌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该文通过对部分诊断为功能消化不良,伴有或不伴有厌食的病人进行体表胃电图监测,探讨胃电活动改变是否与厌食存在一定关系。方法32例病人均有消化道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呃逆、早饱等,根据有无厌食被分为厌食组(n=18)和非厌食组(n=14),所有病人进行餐前30min,餐后120min的体表胃电图检查,记录两组餐前餐后正常胃电主频,胃电节律过缓,胃电节律过快的百分比,主频不稳定系数,餐前/餐后主功率比。比较两组胃电图结果的各项参数。结果①厌食组和非厌食组病人的胃电节律异常检出率分别为餐前77.8%(14/18)和78.6%(11/14),P〉0.05,餐后77.8%(14/18)和57.1%(8/14)P〉0.05;②两组胃电过缓百分比分别为餐前31.6%(10.18—45.33),48.9%(31.7—62.93),P〉0.05,餐后33.4%(12.95—62.17),27.8%(7.4—48.1),P〉0.05;③厌食组餐前餐后胃电节律过速的百分比高于非厌食组,6.2%(2.78—19.43),0%(0—4.63),P〈0.01,和14.8%(4.73—28.85),1.9%(0—18.5),P〈0.05;④两组餐前餐后主频不稳定系数差异均无显著性;⑤两组餐后/餐前主功率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发生胃电节律紊乱的比例较高,功能性消化不良伴厌食的患儿餐前餐后胃电节律过速的百分比高于不伴厌食患儿,而以餐前更明显。
- 李冰冰查健忠
- 关键词:体表胃电图功能性消化不良厌食
- 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查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了解门诊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方法对1997年7月至2009年9月,2 161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门诊患儿行空腹13C-尿素呼气试验(UBT)。结果 2 161例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中男1 138例,女1 023例,年龄4~16岁,平均(9.2±5.1)岁。H.pylori阳性608例,占28.14%,其中男361例(31.72%),女247例(2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99,P<0.001)。1997年7月—2000年共检测821例,H.pylori阳性256例(31.18%),2001年—2004年检测713例,H.pylori阳性202例(28.33%),2005年—2009年9月检测627例,H.pylori阳性154例,(24.56%),感染率有逐年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5,P=0.022)。结论门诊中有上消化道症状儿童H.pylori感染率有逐年下降趋势。
- 查健忠戴星李冰冰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儿童
- ^(13)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探讨被引量:6
- 1999年
- 为探讨^(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检测的可靠性,对52例4~13岁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作^(13)C-UBT检测,并与HP的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和病理学检查比较。结果:^(13)C-UBT检测HP阳性39例,阴性10例,敏感性100%,特异性76.92%。其中^(13)C-UBT诊断HP感染与胃粘膜3种检测HP方法完全符合33例(63.46%),与胃粘膜两种方法完全符合44例(84.61%),胃粘膜一种方法完全符合49例(94.23%)。结论提示:^(13)C-UBT有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对确诊儿童胃内HP感染状态是一种可靠、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康宏庄马菊珍束木娟查健忠李冰冰武耀龙向祖琼
- 关键词: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呼气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