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柳喜洋

作品数:14 被引量:91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细胞
  • 7篇淋巴
  • 7篇淋巴瘤
  • 5篇细胞淋巴瘤
  • 4篇化疗
  • 3篇预后
  • 3篇肿瘤
  • 3篇疗效
  • 3篇弥漫
  • 3篇CD5
  • 3篇初治
  • 2篇抑制剂
  • 2篇制剂
  • 2篇套细胞
  • 2篇套细胞淋巴瘤
  • 2篇临床病理
  • 2篇PET-CT
  • 2篇BTK
  • 2篇病理
  • 2篇SUVMAX

机构

  • 13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13篇柳喜洋
  • 13篇张蕾
  • 7篇张明智
  • 6篇常宇
  • 3篇汪变红
  • 2篇付晓瑞
  • 2篇张超
  • 2篇李亚青
  • 2篇张卫平
  • 1篇张辰
  • 1篇宋波
  • 1篇王留兴
  • 1篇周志远
  • 1篇胡腾鹏
  • 1篇陈长英
  • 1篇王宇
  • 1篇马阳阳

传媒

  • 3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医药论坛杂志
  • 2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河南职工医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8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CD5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疗效关系的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检测CD5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表达情况,并探讨CD5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ElivisionTM法)检测232例患者中CD5蛋白的表达,回顾性研究CD5阳性表达DLBCL与CD5阴性表达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效果,运用χ2检验比较两者差异。结果:232例DLBCL患者中,CD5阳性表达率19.8%(46/232)。DLBCL中,CD5表达与年龄(χ2=61.061,P=0.001)、性别(χ2=92.115,P=0.001)、分期(χ2=47.508,P=0.001)、KPS评分(χ2=42.178,P=0.001)、B症状(发热、乏力、盗汗和消瘦,χ2=56.344,P=0.001)、血清LDH水平(χ2=33.341,P=0.001)以及侵犯部位(χ2=78.123,P=0.001)相关;而与血清β2-MG水平无关,χ2=2.495,P=0.138。46例CD5表达阳性的患者中,6例化疗有效,有效率为13.0%(6/46);而186例CD5表达阴性DLBCL患者中,131例患者化疗有效,有效率为70.4%(131/18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27,P<0.05。结论:CD5阳性表达的DLBCL好发于老年女性,侵袭性高;CD5阳性表达DLBCL患者比CD5阴性表达的患者疗效差。
柳喜洋宋波张蕾张明智汪变红马阳阳胡腾鹏
关键词:CD5临床病理特征疗效免疫组织化学
R-BAP联合BTK抑制剂方案对初治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以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阿糖胞苷和泼尼松联合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剂的方案治疗MC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旨在改良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11月收治的26例初治MCL病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阿糖胞苷和泼尼松联合BTK抑制剂治疗方案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26例初治MCL患者中位年龄为59(41~72)岁,其中男性22例、女性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12(3~28)个月。在26例患者中,总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92.3%,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sponse rate,CRR)为88.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均未达到,1年PFS率为81.25%,1年OS率为92.3%。MCL国际预后指数(MIPI)评分0~3分组的PFS优于MIPI评分4~11分组(P=0.020),无B症状组的PFS优于有B症状组(P=0.002),经典型组的PFS优于母细胞样/多形性变异组(P=0.009)。主要不良反应为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症,在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阿糖胞苷和泼尼松联合BTK抑制剂的方案在初治MCL患者中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李文琪陈子琪孙金淼常宇柳喜洋张明智张蕾
关键词:套细胞淋巴瘤
分割RCHOP方案在老年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2024年
目的:探究分割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多柔比星(doxorubicin)+泼尼松(prednisone)的(RCHOP方案)治疗65~80岁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4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137例65~80岁初治DLBCL患者,根据化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分割RCHOP组、足量RCHOP组和减量RCHOP样组3组。所有患者均以21天为1个周期,治疗4~8个周期。比较3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m-free survival,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因素。结果:分割RCHOP组、足量RCHOP组和减量RCHOP样组的客观缓解率(overall respond rate,ORR)分别为89.7%、90.3%、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割RCHOP组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spond rate,CRR)为64.1%高于减量RCHOP样组(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而与足量RCHOP组(66.1%)差别不大。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分割RCHOP组与足量RCHOP组的PFS和OS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割RCHOP组相比减量RCHOP样组改善了PFS(P=0.036),而两组的OS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国际预后指数(IPI)和分割RCHOP方案对DLBCL患者PFS均有显著性影响(均P<0.05),IPI评分对DLBCL患者OS具有显著性影响(P<0.001)。分割RCHOP组白细胞减少及3~4级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低于足量RCHO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12),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在65~80岁的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分割RCHOP方案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耐受性均良好。
陈子琪李文琪孙金淼常宇柳喜洋张明智张蕾
关键词:细胞淋巴瘤老年疗效安全性
肿瘤学临床带教方法的探索及体会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肿瘤学临床带教的方法及措施,以提高肿瘤学临床教学的质量。方法从树立良好医德、选择典型病例、理论联系实际、传授新知识和新技术、加强基本功训练六个方面对肿瘤学临床带教的方法进行探讨。结果及结论通过上述六个方面在肿瘤学临床带教中的实施,显著地提高了肿瘤学临床教学的质量。
张蕾柳喜洋张卫平宋波
关键词:肿瘤学医学教育
放化疗与单纯化疗对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的影响比较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利妥昔单抗时代前后接受放化疗与单纯化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从SEER数据库中提取2001—2015年间确诊的PMBCL患者,SEER Stat软件计算PMBCL的发病率,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各临床变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排除信息不完整的患者外,共纳入635例PMBCL患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分期、化疗是OS和DSS的独立预后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2006—2015年接受单纯化疗患者的OS明显优于2001—2005年的患者(χ^(2)=10.002,P=0.002)。2001—2005年接受化疗联合放疗患者的OS优于接受单纯化疗的患者,两组患者的DSS未见明显差异。2006—2015年接受放化疗联合治疗患者的OS和DSS与接受单纯化疗患者无明显差异。结论利妥昔单抗的应用改善了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长期生存,2006—2015年中接受放化疗的患者与接受单纯化疗的患者预后相当。
范冰杰常宇柳喜洋张明智张蕾
关键词:放化疗化疗
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和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分析。方法分析7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结果化疗后随访,无瘤生存48例(66.7%),复发24例(33.3%);无中性粒细胞缺乏17例(23.6%),有中性粒细胞缺乏55例(76.3%),其中I度12例(16.7%),Ⅱ度25例(34.7%),Ⅲ度11例(15.3%),IV度7例(9.7%)。与无中性粒细胞组比较,Ⅰ度、Ⅱ度、Ⅲ度、IV度组,感染发生率均显著增高,P<0.05,P<0.01,P<0.001。结论化疗治疗对肿瘤的复发起一定控制作用,化疗过程中易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导致患者院内感染发生增加,临床上要加强对中性粒细胞的监控。
张卫平张蕾柳喜洋
关键词:肿瘤疗效中性粒细胞减少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在非黑色素性皮肤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和TIMP-2在非黑色素性皮肤癌(NMS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病理证实的NMSC患者组织标本68例,其中鳞状细胞癌(SCC)36例,基底细胞癌(BCC)32例,取肿瘤中心组织和边缘癌组织;同时,以30例正常皮肤组织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中MMP-2、MMP-9、TIMP-1和TIMP-2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中MMP-2和MMP-9的阳性率分别为30.0%和36.7%,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分别为57.216±12.785和59.318±13.262,均显著低于SCC组和BCC组的中心及边缘癌组织(P〈0.01);对照组中TIMP-1和TIMP-2的阳性率分别为96.7%和100%,TIMP-1和TIMP-2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21.738±25.516和122.612±25.964,均显著高于SCC组和BCC组的中心及边缘癌组织(P〈0.01)。SCC组中心及边缘癌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CC组中心及边缘癌组织,而TIMP.1和TIMP-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BCC组中心及边缘癌组织(P〈0.01)。SCC组和BCC组边缘癌组织中,MMP-2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18.438±28.517和101.6724-19.137,MMP-9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15.816±26.416和99.731±19.058;SCC组和BCC组中心癌组织中,MMP-2的表达水平分别为97.197±18.359和87.825±17.351,MMP-9的表达水平分别为95.732±18.157和85.182±16.973,SCC组和BCC组边缘癌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中心癌组织(P〈0.01)。SCC组和BCC组边缘癌组织中,TIMP-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82.872±16.285和91.653-I-17.197,TIMP-2的表达水平分别为83.157±16.174和91.926±17.283;SCC组和BCC组中心癌组织中,TIMP.1的表达水平分别为93.561±17.037和103.356±19.738,TIMP-2的表达水平分别为94.019±17.046和104.191±19.887,SCC组和BCC组边缘�
付晓瑞张辰陈长英张蕾王留兴汪变红柳喜洋张明智
关键词:皮肤肿瘤基质金属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
Bcl-6表达对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初治双表达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1年
目的:比较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初治myc+/bcl-2+/bcl-6;淋巴瘤(bcl-6;双表达组)和myc+/bcl-2+/bcl-6;共表达淋巴瘤患者(bcl-6;双表达组)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病理确诊为双表达淋巴瘤(myc+/bcl-2+)的患者152例,对比分析bcl-6;双表达组和bcl-6;双表达组患者的短期疗效和长期生存差异。结果:152例双表达淋巴瘤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0.5(15-87)岁,Ann Arbor分期Ⅲ/Ⅳ期85例(55.9%),两组间一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cl-6表达、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分期是影响双表达淋巴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两组双表达淋巴瘤的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9,P=0.387)。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bcl-6;双表达组的PFS和OS均明显优于bcl-6;双表达组(PFS:χ^(2)=6.095,P=0.014;OS:χ^(2)=5.133,P=0.023)。结论:bcl-6;是双表达淋巴瘤的预后良好因素,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初治bcl-6;双表达淋巴瘤患者的远期疗效优于bcl-6;双表达淋巴瘤患者。
范冰杰陈欢上官辰星柳喜洋常宇张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ET-CT的SUVmax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ET-CT)的最大标化摄取值(SUVmax)水平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指标的关系。方法根据治疗前患者PET-CT的SUVmax水平高低,将57例初治的DLBCL患者分为SUVmax<10组和SUVmax≥10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PET-CT的SUVmax与分期、乳酸脱氢酶(LDH)、Ki-67、CD5、双(三)表达或打击、治疗4或6周期的有效率及2 a疾病无进展生存率等多个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治疗前PET-CT的SUVmax与分期、LDH、CD5有关(P均<0.05)。经过4或6周期治疗,SUVmax<10组和SUVmax≥10组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UVmax<10组和SUVmax≥10组的2 a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7%和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PET-CT的SUVmax与分期、LDH、CD5有关,且治疗前SUVmax与DLBCL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有关,治疗前PET-CT的SUVmax可以作为DLBCL的预后分析的指标之一。
杨刚李亚青柳喜洋张超张蕾
关键词:CD5预后
PET-CT的SUVmax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治疗前及治疗4周期后的PET-CT的SUVmax的水平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价值及预后相关性。方法 53例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以治疗前SUVmax0=10为阈值分为SUVmax0 <10和SUVmax0≥10两组,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PET-CT的SUVmax0与治疗前LDH、IPI评分、Anarbor分期、Ki-67、CD5等多个因素的相关性、统计治疗4个周期后的缓解率,2年的PFS及OS等预后指标。53例患者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运用ROC曲线分析△SUVmax(治疗前SUVmax0与治疗4周期后SUVmax1之差)在PET-CT中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4个周期后疗效的诊断效能。结果治疗前PET-CT的SUVmax0与Ann-Arbor分期、治疗前LDH水平、CD5阳性与否、IPI评分高低有统计学差异(P <0. 05),而与年龄、性别、有无B症状、有无骨髓浸润、生发或非生发中心、Ki-67水平、双(三)表达或打击无统计学差异(P> 0. 05)。SUVmax0 <10组和SUVmax0≥10组治疗4周期后的ORR和DCR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 0. 05)。SUVmax0 <10组和SUVmax0≥10组的2年PFS有统计学差异(P=0. 046),而两组的2年OS无统计学差异性(P=0. 131)。△SUV maxROC曲线下面积为0. 731,P=0. 039,有统计学差异,△SUVmax的最佳临界值为8. 4,PETCT的敏感度及特异性分别为57. 8%和87. 5%。结论治疗前PET-CT的SUVmax0与分期、治疗前LDH、CD5、IPI评分具有相关性,治疗前及治疗4个周期PET-CT的SUVmax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及临床疗效评价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杨刚李亚青周志远柳喜洋张超张蕾
关键词:非霍奇金淋巴瘤SUVMAXCD5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