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玉成

作品数:63 被引量:952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6篇经济管理
  • 33篇社会学
  • 10篇政治法律
  • 6篇文化科学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4篇社会
  • 8篇社会学
  • 7篇资本
  • 5篇社会网
  • 5篇社会资本
  • 4篇移民
  • 4篇社会网络
  • 4篇内生
  • 4篇主义
  • 4篇劳动力
  • 3篇人口
  • 3篇市场化
  • 3篇内生性
  • 3篇求职
  • 3篇人工智能
  • 3篇文本
  • 3篇教育
  • 3篇阶层
  • 3篇场化
  • 2篇调查法

机构

  • 56篇中山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人口与发...
  • 1篇广州市公安局
  • 1篇约翰霍普金斯...

作者

  • 57篇梁玉成
  • 4篇贾小双
  • 2篇周文
  • 1篇黄匡时
  • 1篇李伟民
  • 1篇孟小峰
  • 1篇顾菁
  • 1篇罗教讲
  • 1篇郝元涛
  • 1篇何深静
  • 1篇柳林
  • 1篇魏勇
  • 1篇陈云松
  • 1篇杨向东
  • 1篇宋广文
  • 1篇汤重熹
  • 1篇冯仕政
  • 1篇涂炯
  • 1篇杨晓东
  • 1篇张洪

传媒

  • 8篇社会学研究
  • 6篇青年探索
  • 4篇社会发展研究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学海
  • 2篇上海体育学院...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南方人口
  • 2篇公共行政评论
  • 1篇新视野
  • 1篇中国药物滥用...
  • 1篇社会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江海学刊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学术月刊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10篇2022
  • 6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2
  • 1篇2000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算法社会转型理论探析被引量:19
2021年
算法社会转型是当前和将来社会要面对的一个较为长期的转型过程。算法社会转型不是单一技术领域的转型,它包括了数字化程度的转型、人类与技术关系的转型、人与社会的“二重存在性”特征转型、社会规则运作方式转型和社会博弈方式转型五大方面。数字化程度转型代表了数字化程度从网络社会的单一的信息的数字化向算法社会的人和社会的全面的数字化转变。人类与技术的关系转型代表了由前算法社会的人类控制技术向算法社会的算法技术控制人类的转型。人与社会的“二重存在性”特征转型代表了从传统社会的社会与个体关系,转变为算法社会的真实社会、数字社会、真实个体、数字个体的四重关系,社会的反身性不断增强。社会规则运作方式转型代表了从传统社会的传统规则主导社会运行,转变为算法社会的算法主导社会运行。算法主要从识别、分类、控制与处理三方面控制社会规则运行。社会博弈方式转型代表了从传统社会组织和个体依据传统规则进行博弈,转变为算法社会通过算法对抗攻击防御技术进行算法博弈。
梁玉成政光景
关键词:数字社会
恒职者、换职者及其内生异质性被引量:1
2016年
社会网对求职的影响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议题。但是过往研究将换职者(mover)的最后一份职业与恒职者(stayer)的第一份职业混在一起,忽视了换职者与恒职者之间的内生异质性。我们借助JSNET2014和CLDS2014的调查数据,通过共现分析(coincidence analysis)、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换职者和恒职者的初职求职模式、求职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换职者与恒职者不但确实存在内生异质性,而且长期稳定存在。
梁玉成贾小双
关键词:社会网络求职内生性
追踪调查中的追踪成功率研究--社会转型条件下的追踪损耗规律和建议被引量:12
2011年
本研究将追踪调查的追踪结果成功与否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生态学中的标定再捕获理论,使用贝叶斯统计方法,将追踪成功概率分解为样本存活概率和存活样本的追踪成功概率。本文将该方法应用于1989-2009年8轮的追踪调查数据(CHNS),结果从家庭层面和个体层面,均证实了作者提出的中国追踪调查中追踪损耗的城乡差异假设、生命周期假设和社会转型假设。最后作者提出了减少追踪损耗的有关方法和建议。
梁玉成
社会网研究中的求职群体内生异质性被引量:1
2017年
社会网对求职效果的研究较少关注求职者的异质性。通过使用JSNET 2014和CLDS 2014数据,在区分恒职者与换职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换职者分成低薪换职者和高薪换职者,并使用共现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有限混合模型来详细分析换职者群体的内部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恒职者在寻找初职中,社会网络使用程度高于低薪换职者和高薪换职者,而高薪换职者无论初职还是现职,求职中的社会网络使用程度均高于低薪换职者。然而,在求职效果上,社会网络对低薪换职者收入的影响更为显著。
张洪梁玉成
关键词:社会网络
基于动态网络分析技术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实证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组织性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4特征之一,刑法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组织性的规定比较笼统。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对犯罪组织的研究方法,以广州市3个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例为实证样本,通过犯罪社会学和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对此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对黑社会组织进行科学的分析,对挖掘组织节点、实施全面有效的打击非常重要。
梁玉成魏勇刘河庆
关键词:文本挖掘动态网络黑社会组织实证研究
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类型与劳动力人口流动被引量:1
2015年
研究集中探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在农村衰落的背景下,国家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对于农村发展的效应,以及这种效应在不同类型农村间的变异。其次,分析不同农村类型所代表的农村拉力对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依据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基于农村流出地调查法收集到的农村劳动力人口调查数据,我们发现,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的同时,国家理性导致了不同类型村庄之间的投入存在差异。新农村建设形塑下的农村发展类型,影响农村劳动力人口的流动,市场力量导致的农村劳动力流出和流入的马太效应被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反向修订。
梁玉成刘河庆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劳动力流动
横向因果与纵向因果——计算社会科学的范式探讨被引量:4
2021年
"因果"是各学科共同关心的议题,近年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使得因果研究受到愈加广泛的重视。自休谟以来,哲学家、科学家从"因果关系"和"因果机制"两个层次对因果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因果研究的"横向-纵向"之分野:横向因果关系和因果机制强调结构和事物之间反事实的关联;而纵向因果关系和因果机制强调生成过程。在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因果分析的横向与纵向取向各自存在不可替代的优点和难以避免的缺陷,唯有破除二元对立,将不同视角、不同范式结合起来,发展多元视角下的因果研究才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因果研究走在前沿。
梁玉成贾小双
走出“走出中国社会学本土化讨论的误区”的误区被引量:22
2018年
社会学复办将近40年了,中国社会学借此走进了需要大力开始本土化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到来缘起于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在经验事实上关注中国走向世界"一流"的社会实践,在方法上采取谢宇教授所倡导的科学实证主义,在学理上实践边燕杰教授所倡导的本土知识的理论抽象治学思想,中国社会学才能最终做出"一流"的学术。践行社会学本土关怀和理论实证导向相结合的道路,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大潮必能对国际社会学界有所贡献,弥补现有基于西方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的理论不足。
梁玉成
关键词:社会学本土化本土知识
算法治理、数据鸿沟与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被引量:17
2022年
数字治理走向算法治理,运用算法工具进行自动化决策从而实现更高效的社会治理是大势所趋。算法治理的核心是数据和算法的控制权。算法治理存在算法透明度低、数据所有权不明晰以及算法欠缺公平性的问题。这三个问题使得数据鸿沟越发明显。数据鸿沟在宏观上体现为平台、组织之间对数字资源控制权的差异,在微观上体现为个体之间对数字资源控制权的差异。为了解决算法治理中的数据鸿沟问题,应由政府主导,多方共同参与,将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为一种公共资源。同时,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大数据知识化缓解隐私泄露问题。
梁玉成张咏雪
特大城市中产阶层的国家认同研究——基于旅游行为的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在全球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多重背景之下,旅游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活动之一,对国家认同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作为经济活动的旅游,是否存在着阶层差异?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旅游的发生上,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发生率存在相关关系,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发生概率存在着阶层差异,中产阶层旅游行为的发生概率高于低阶层;在旅游的后果上,旅游行为影响着人们的认同,国内旅游影响国内认同,国际旅游影响人们对亚洲人和世界公民的认同。由此,我们提出旅游对于建构国家认同的影响存在着阶层差异,中产阶层的国家认同比之低阶层更多地受到旅游的影响。
梁玉成杨晓东
关键词:中产阶层阶层差异国家认同旅游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