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动脉
  • 5篇动脉支架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3篇动脉狭窄
  • 3篇血栓
  • 2篇心房
  • 2篇心脏
  • 2篇血管
  • 2篇再狭窄
  • 2篇增生
  • 2篇支架术
  • 2篇支架置入
  • 2篇置入
  • 2篇球囊
  • 2篇内膜
  • 2篇内膜增生
  • 2篇颈动脉
  • 2篇颈动脉支架
  • 2篇冠状动脉支架

机构

  • 14篇厦门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厦门医学高等...

作者

  • 14篇江宏飞
  • 12篇陈炳煌
  • 8篇王焱
  • 6篇郑剑涛
  • 5篇黄卫斌
  • 4篇王挹青
  • 3篇陈水龙
  • 3篇刘文辉
  • 3篇何世华
  • 2篇叶涛
  • 2篇陈江华
  • 2篇巩燕
  • 2篇陆程翔
  • 2篇刘莉莉
  • 1篇王淑荣
  • 1篇周新华
  • 1篇温红梅
  • 1篇翁乐斌
  • 1篇肖国胜
  • 1篇肖彩斌

传媒

  • 4篇心血管康复医...
  • 2篇中华医学会心...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远端保护装置下颈动脉支架术预防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在远端保护装置下行颈动脉支架术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中、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002—2005年住院的58例颈动脉狭窄超过70%的患者,在置入远端保护伞装置后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行心脑血管专科及颈动脉超声检查随访。结果 58例患者中57例成功置入远端保护伞装置,远端保护伞装置置人的成功率为98%;59处颈动脉狭窄病变共置入61枚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100%。平均颈动脉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1.3±19.6)%减少到术后的(6.2±1.3)%。颈动脉狭窄处直径由术前(1.3±0.9)mm 增加到(5.2±1.1)mm;平均住院2.5天;1例患者术中发生小卒中。平均随访时间(14±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发生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2例发生心肌梗死;1例发生小卒中;无大卒中及无死亡发生。结论远端保护伞装置置入及在其下进行的经皮颈动脉支架术成功率高、安全性好,能够有效减少近、远期卒中的发生。
王焱巩燕郑剑涛黄卫斌江宏飞王挹青陈炳煌温红梅肖彩斌何世华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脑血管意外
镁剂对实验性兔动脉内膜球囊扩张损伤的保护作用
2009年
目的研究球囊扩张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状况、血管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栓素B2(TXB2)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硫酸镁对它们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兔16只,从右股动脉作为介入手术区,制作腹主动脉内膜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硫酸镁治疗组,每组各8只。分别于术前、术后14 d取动脉血分析ET、AngⅡ、TXB2和hs-CRP水平的变化。术后90 d处死动物,取球囊扩张损伤段血管测定管腔面积,内膜厚度和内膜面积。结果术前ET、AngⅡ、TXB2和hs-CRP水平对照组和硫酸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对照组和硫酸镁组的ET分别为(316.62±20.14)μg/L和(298.89±16.34)μg/L,P<0.05;AngⅡ分别为(330.67±13.25)μg/L和(310.72±19.28)μg/L,P<0.05;TXB2分别为(120.62±7.68)μg/L和(115.67±8.96)μg/L,P<0.05;hs-CRP分别为(3.56±0.28)mg/L和(3.18±0.31)mg/L,P<0.05。术后90 d,取球囊扩张损伤血管段,测定对照组和硫酸镁组的血管管腔面积分别为(2.25±0.25)和(2.48±0.27)mm2,P<0.05;血管内膜厚度分别为(0.28±0.16)mm和(0.21±0.19)mm,P<0.05;内膜面积分别为(1.08±0.31)mm2和(0.86±0.29)mm2,P<0.05。结论硫酸镁可明显减轻球囊扩张损伤血管的ET、AngⅡ、TXB2、hs-CRP的释放和内膜增生程度。
黄黎月王淑荣翁乐斌陈炳煌王焱江宏飞蔡碧华
关键词:血栓素B2高敏C反应蛋白球囊内膜增生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早期炎症及内膜增殖反应的指标变化被引量:5
2008年
背景:支架置入后的损伤修复过程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早期炎症、细胞增殖及凋亡指标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非随机病例对照试验,2005-02/2007-02厦门中山医院心脏中心。对象: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支架组30例及造影组30例。方法:术前,术后30min,1,3d分别采集肘静脉血,CD11b、FasL的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主要观察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CD11b、血管紧张素Ⅱ、FasL水平。结果:支架组中反映炎症状态的指标CD11b、超敏C反应蛋白在支架置入后30min高于置入前(P<0.01),并以置入后1d为高峰期;支架组反映内膜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指标血管紧张素Ⅱ,FasL在支架置入后30min高于置入前(P<0.01)。其中血管紧张素Ⅱ于支架置入后持续增高,而FasL于支架置入后1d达到高峰。支架组置入后30min,1,3d各指标水平高于同期造影组(P<0.01)。结论:支架置入在早期即能够诱发明显的炎症反应,并能通过促使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增高及Fas-FasL系统激活,使得支架置入后的内膜细胞增殖和凋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维持于高水平。
陆程翔陈炳煌江宏飞刘莉莉
关键词:炎症内膜增生
不同兔龄心房纤颤诱发率比较研究
2011年
目的对比研究幼龄与老龄兔心房纤颤(简称房颤)诱发率差别,探究房颤与老龄的关系。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幼龄组(兔龄3个月,15只)、老龄组(兔龄>20个月,15只)。两组均经耳缘静脉持续泵入混合药物(2g/L氯化乙酰胆碱56ml、去乙酰毛花苷2ml、异丙肾上腺素2ml),根据心室率变化调整药物剂量,当心室率控制为基础心室率1/3时,经食管电极(冠状窦10极电极)行S1S1=1000次/min的左心房Burst刺激,观察房颤诱发情况,将>30min的房颤视为诱发成功。比较两组左心房不应期、房颤诱发率、持续时间。结果幼龄组15只兔中10只诱发成功,诱发率66%,房颤持续时间(40±8)min;老龄组15只兔中14只诱发成功,诱发率93%,房颤持续时间(58±1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龄组房颤诱发前AERP(未应用药物时测定)(90±8)ms明显短于幼龄组(120±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龄组房颤诱发率高于幼龄组,老龄兔左心房有易于房颤发生与维持的电生理基础,提示老龄可能是房颤的易患因素。
郑剑涛江宏飞王斌张荣君
关键词:左心房老龄心房纤颤
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通过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中的应用,以评价其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3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行急诊PCI术的病人,分为两组,各15例,抽吸导管组:予抽吸导管抽吸后,根据血栓负荷情况,决定是即时支架植入,还是择期支架植入术;直接PCI组,予单纯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比较两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的分级,并比较两组术前、术后2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定量、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脑利钠肽(BNP)、D-二聚体(D-dimer)定量的峰值。结果:抽吸导管组有13例行导管抽吸后行支架植入术,TIMI血流达到TIMI2~3级水平,只有2例出现无复流现象;直接PCI组中有8例病人支架植入后出现无复流现象(P<0.05);两组病人术前CK、CK-MB、cTnT、hs-CRP、D-dimer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抽吸导管组的下述参数较直接PCI组显著减少,术后2h的峰值比:CK(2152.71±297.84):(3550.93±566.54)IU/I,P<0.05;CK-MB(203.85±23.06):(322.85±46.01)IU/L,P<0.05;cTnT(4.46±0.93):(7.71±1.19)ng/ml,P<0.05;hs-CRP(7.25±1.06):(15.27±3.22)mg/L,P<0.05;BNP(1441.75±321.83):(4589.75±1388.7)pg/ml,P<0.05;D-dimer(134.53±40.15):(245.43±50.15)ng/ml,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塞急诊PCI术中应用DiverCE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术,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无复流的发生率,提高支架植入术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是有效、安全的。
江宏飞王焱黄卫斌陈炳煌陈水龙郑剑涛叶涛肖国胜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脏导管插入术血栓栓塞
经导管介入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
刘文辉陈炳煌江宏飞陈江华苏茂龙等
该项技术作为科研项目在临床上进行使用,总结出许多好的经验,对于厦门使用该项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研究对82例先心病患者分别用这3种缺损类型的封堵器治疗,以评价手术效果和安全性。对所有患者均随访超过6个月,...
关键词: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早期血管损伤的变化
2010年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早期血管损伤的变化情况,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机制。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支架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2组患者均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或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后采集肘静脉血,检测内皮素-1(ET-1)、P-选择素(PS)、纤维蛋白原(Fbg)、CD11b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支架组中ET-1、PS在术后0.5h上升至高峰,Fbg、CD11b在术后1d达到高峰;与术前当天及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术前水平与术后高峰的差值在ET-1、Fbg、CD11b两两之间呈正相关,年龄及支架长度与ET、Fbg、CD11b术后高峰水平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支架置入术后早期出现了明显的血管损伤反应,伴随着显著的血小板活化及一过性的凝血功能亢进,并诱发了明显的局部炎症反应。
陆程翔陈炳煌江宏飞刘莉莉
关键词:血管损伤再狭窄
64排螺旋CT在诊断房颤患者左房血栓中的作用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行左房及肺静脉计算机断层血管摄影术(CTA)诊断左房血栓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51例需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或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拟行球囊扩张术前常规行左房及肺静脉CTA检查,有左房血栓的病例作为实验组,未提示左房血栓的病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行经食道超声检查(TEE),且在行左房及肺静脉CTA检查时测量左房容积(LAV)。检查前均抽取静脉血检查脑钠肽(BNP)水平。结果:51例房颤患者CTA检测出左房血栓11例,无左房血栓40例,均经TEE检测证实;与房颤无血栓组比较,房颤伴左房血栓组BNP水平明显升高[(168.10±50.68)pg/ml比(253.03±150.88)pg/ml],LAV明显增大[(150.55±47.44)cm2比(229.10±104.96)cm2],P均<0.05。结论:房颤患者行左房及肺静脉CTA检查可以发现是否存在左房血栓,是检测房颤患者是否存在左房血栓的一种无创性方法。
江宏飞叶锋周新华陈炳煌王焱黄卫斌
关键词:心房颤动血栓形成
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162例临床上怀疑冠心病患者用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然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有无冠心病及其病变血管的数目,分析hs—CRP与冠状动...
陈水龙王焱王挹青郑剑涛周法光江宏飞
文献传递
颈动脉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英文)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观察70位中国人所接受的76次颈动脉内膜旋切术 (CEA),对CA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做初步探讨。人选者均属高危患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同侧CEA史、对侧颈动脉狭窄、颈动脉放疗后狭窄及其他严重的合并症。患者于术前、术后及半年后随访时均接受独立的神经专科检查;于远期随访时复查脑血管造影。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前平均狭窄程度达(82±18)%,术后狭窄程度下降至(5±10)%。所有患者共发生3次小卒中(5.7%),均无大卒中事件;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内均无心肌梗死及死亡事件。平均随访期达 (20±12)月;2例患者发生无症状颈动脉再狭窄;2例患者发生非Q波型心肌梗死;两例患者因非神经源性因素死亡;3 例患者发生小卒中;远期随访未发现大卒中。结论在中国人群中,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是安全可行的,它的远期再狭窄率亦低。
王挹青何世华王焱郑剑涛江宏飞陈炳煌
关键词:颈动脉支架安全性有效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