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海涛

作品数:8 被引量:129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北联合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机器人
  • 5篇康复
  • 5篇步态
  • 4篇脊髓
  • 4篇脊髓损伤
  • 3篇完全性脊髓损...
  • 3篇肌肉
  • 3篇不完全性脊髓...
  • 2篇训练机器人
  • 2篇伤患者
  • 2篇偏瘫
  • 2篇下肢康复训练...
  • 2篇康复机器人
  • 2篇康复训练
  • 2篇康复训练机器...
  • 2篇脊髓损伤患者
  • 2篇关节
  • 2篇步态训练
  • 1篇动功
  • 1篇血性

机构

  • 7篇河北联合大学
  • 3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唐山市人民医...
  • 1篇唐山工人医院
  • 1篇保定市第一医...

作者

  • 7篇沈海涛
  • 6篇李建民
  • 5篇吴庆文
  • 4篇郭素梅
  • 2篇赵雅宁
  • 2篇郝正玮
  • 1篇樊蕴辉
  • 1篇刘广天
  • 1篇李立群
  • 1篇伊红丽
  • 1篇陈长香
  • 1篇马素慧
  • 1篇魏薇

传媒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机器人步态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肌肉及步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脊髓损伤可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步行功能障碍,而且,由于损伤平面以下神经输入减少所引起的骨骼肌萎缩可使患者产生运动功能的进一步减弱,因此,脊髓损伤后步行训练策略是很重要的。目前,减重运动平板训练已成为一种有希望的康复治疗手段,它能使脊髓损伤患者在减少或缺乏脊髓以上中枢控制的情况下实现正常步行模式的重复训练,
郭素梅李建民吴庆文沈海涛
关键词:脊髓损伤患者步态训练机器人肌肉骨骼肌萎缩
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4
2012年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以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Lokomat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每周进行3次,每次30min,共治疗10周。Lokomat组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为主的运动训练,辅以常规康复训练,每次30min,3次/周,共10周(2个疗程)。采用Berg平衡量表及单项评分(测定平衡功能)、踝-后足评分量表(AOFAS)及其中的异常步态、前足活动(屈/伸)、后足活动(内翻加外翻)、踝-后足稳定性和足部对线(评价踝关节的功能恢复和异常步态)和步长、步宽、步频、步速(评价患者每天活动时实际步行功能的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在Berg平衡量表,踝-后足功能评分以及异常步态、前足活动(屈/伸)、后足活动(内翻加外翻)、踝-后足稳定性和足部对线,步长、步宽、步速和步频的评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均具有可比性。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踝-后足功能评分及异常步态、前足活动(屈/伸)、后足活动(内翻加外翻)、踝-后足稳定性和足部对线,步长、步宽、步速和步频的评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Lokomat组改善均更明显(P<0.05);Berg平衡功能单项评分比较:训练后,Lokomat组从坐到站、无支撑站位、无支撑坐位、站到坐、转移、闭眼站立、并脚站立、前后脚成直线以及单脚站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踝背屈功能,对改善其平衡和步行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赵雅宁郝正玮李建民马素慧沈海涛陈长香
关键词:下肢康复机器人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步态踝关节
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12年
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既可以模拟正常人的行走姿态,又可以承担一部分的人体重量,可用以对下肢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传统的康复疗法通常包括体位变换、平衡训练、关节运动、步行、强化肌力、神经促进技术等方法,这些传统的训练方法能够提高患侧肢体的肌肉收缩力,促进运动模式的再学习及多方向的反应能力,提高步态控制能力,增加下肢的负重能力。
郝正玮李建民赵雅宁沈海涛
关键词:康复训练机器人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神经促进技术肌肉收缩力体位变换
步态训练机器人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态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全自动步态机器人训练与评定系统在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0例采用Lokomat系统行步态训练12周。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6周、12周记录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EMS)、步速、步长、双支撑期、单支撑期及对称指数(SI)、运动平板速度、运动平板步行距离、减重量。结果全部患者完成规定训练。LEMS、左下肢步长、右下肢步长、左下肢双支撑期、右下肢双支撑期、左下肢单支撑期、右下肢单支撑期及对称指数、运动平板速度、运动平板步行距离、地面步速、减重量,训练前、中、后比较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步态训练机器人有助于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异常步态。
郭素梅李建民吴庆文沈海涛刘广天
关键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康复机器人步态康复
机器人模式设计对脊髓损伤患者步态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
2011年
背景:治疗师帮助的减重运动平板训练方法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步态训练方法,但因其对治疗师体力消耗较大,且人员需要较多,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机器人帮助的减重运动平板训练受到广泛关注。目的:总结机器人在脊髓损伤患者步态康复中的作用及其对下肢运动及肌肉活动模式的影响。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95-01/2010-12涉及机器人、Lokomat、减重运动平板训练及脊髓损伤步态康复内容的文献,英文关键词为"spinal cord injury, gait, walking, locomotor, locomotion,rehabilitation,robot,robotic,Lokomat",排除陈旧性、重复性文献,保留30篇文献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虽然到时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证明机器人运动训练方法优越于其他方法,但其在脊髓损伤康复领域的应用也有明显的优势。机器人设备对下肢运动的被动引导及固定步行模式的重复训练不利于患者最大自主肌力的发挥及步行循环周期之间的变动,不能做到治疗师那样敏感地感受患者的运动表现。治疗师只有全面了解机器人设备并根据患者的运动能力不断调整训练参数,以致使患者在精确控制环境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运动能力,才能获得最佳的运动训练效果。
郭素梅李建民吴庆文沈海涛
关键词:机器人脊髓损伤肌肉步态
早期康复干预对偏瘫侧关节挛缩的疗效被引量:2
2013年
脑血管病致残率高,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共济失调均为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方面〔1〕。关节挛缩是脑血管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41%左右。长期肌张力增高,直接导致关节挛缩,严重降低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加大护理难度。本文对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进行综合早期康复干预,在关节挛缩治疗方面取得良好疗效,
樊蕴辉李立群魏薇伊红丽沈海涛吴庆文
关键词:偏瘫关节挛缩康复
Lokomat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训练与评定系统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8
2012年
背景:机器人设备能够在精确控制的环境下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重复性的高强度较长时间的步态训练,其在康复领域的应用有其明显的优势。目的:探讨Lokomat-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训练与评定系统在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2名男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参加Lokomat步态训练5.5个月,于训练前、训练后6,12周及训练5.5个月后对患者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ower Extremity Motor Scores,LEMS)、10m最快步速、6min步行耐力及Berg平衡量表测试。结果与结论:两名患者经过Lokomat自动步态训练,虽然LEMS分数无明显提高,但其10m最快步速、6min步行耐力、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训练前改善。这说明机器人自动步态训练能够有助于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
郭素梅李建民吴庆文沈海涛
关键词:机器人脊髓损伤步态康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