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淙祺 作品数:6 被引量:10 H指数:2 供职机构: 台湾中山大学 更多>> 相关领域: 哲学宗教 更多>>
欧洲的理性理念:省思胡塞尔的文化论述 被引量:1 2011年 现象学创始者胡塞尔关于欧洲的论述,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欧洲不是用地理疆界来界定的,而是就其精神生活的整体来说的。其二,"欧洲的精神型态"内含一种历史使命或目的性,这是诞生于古希腊的一种只愿基于理性的理念而活的生命型态。古希腊哲学的诞生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独一无二的事件,类似的事件不曾出现于其他古文明。例如古代印度或古代中国都不曾出现具理性生活的关键因素——理论执态,根本不能和古希腊哲学相提并论。其三,没有忽略文化差异现象,但以追求具有普遍意义的同一世界为职志,所以探索文化差异问题,不得不预设了根源于古希腊理论执态的超越论现象学。在当代跨文化哲学的讨论中,胡塞尔是否带有浓厚的欧洲中心论色彩而该被批判?捍卫其立场者有之(黑尔德、瑟普),持批判角度者有之(霍伦斯坦、瓦登斐尔斯),东亚现象学研究者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它可以藉由追溯所谓"中心论"的含义作出响应。 游淙祺关键词:胡塞尔 现象学 欧洲中心主义 胡塞尔思想发展脉络中的心理学与现象学:从对立到调和 被引量:2 2019年 胡塞尔早期在对心理主义的批判中指出心理之物或心理学经验指涉相对于意向对象的实项内容,心理学则是有关于心理事实的经验科学。这时,现象学与心理学是被严格区分的。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心理学经验逐渐取得新的涵义,在1925年的《现象学心理学夏季讲稿》中,胡塞尔指出心理学经验本身也具有意向对象,心理学经验与超越论经验遂形成平行关系,甚至成为迈向超越论经验领域或超越论现象学的途径之一。胡塞尔对于心理学两种不同的看法是如何转变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针对相关的文本进行考察,其中包括《逻辑研究》(1900/1901)、《现象学的观念》(1907)、《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1911)、《观念》第一卷(1913)以及《第一哲学》(1923/1924),等等。胡塞尔在1913年的《观念》第一卷以及1917年的《现象学与心理学》讲稿中虽仍然严格区分心理学与现象学,但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胡塞尔已经不再严格区分现象学与心理学。为了说明这项演变,对于“心理现象”概念进行阐释是十分必要的。 游淙祺关键词:胡塞尔 现象学心理学 现象学心理学与经验的世界 被引量:3 2016年 本文阐释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在胡塞尔现象学中不明确的定位,说明它如何衔接超越论现象学和经验科学,并特别凸显经验的世界这个概念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论文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究现象学心理学和超越论现象学之间的关系,说明"现象学心理学如何是超越论现象学的预备",以及"现象学心理学如何平行于超越论现象学"这两个问题;第二部分阐述胡塞尔如何藉由经验的世界此概念来为事实科学奠定基础。 游淙祺关键词:胡塞尔 现象学心理学 自然态度 胡塞尔论作为差异性与普遍性脉络中的文化物 2020年 前言透过胡塞尔现象学探讨文化的相关问题,截至目前,大多集中在生活世界与欧洲中心论的问题之上。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论述以超越论现象学作为背景,这些论述所揭示的普遍主义思想,与超越论现象学本身亦脱离不了关系。当代学者霍伦斯坦与瓦登斐尔斯对于胡塞尔欧洲中心论的批评主要是着眼于胡塞尔对普遍主义的执着. 游淙祺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 欧洲中心论 普遍主义 当代学者 文化 身体、不良信念与文化认同的基本态度:从沙特谈起 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尝试透过沙特(Sarte)的"不良信念"、"身体"(body)等概念以及他关于犹太人问题的论述来探讨文化族群认同的问题。在其主要哲学著作《存有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一书中"不良信念"与"身体"虽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脉络,但就本文所讨论的主题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连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阐述沙特对犹太人问题的看法,除了整理出沙特关于族群问题的论点外,也藉此重新思索文化族群认同问题。 游淙祺关键词:身体 族群问题 文化认同 犹太人问题 现象学与生活——胡塞尔的方案 被引量:3 2016年 现象学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胡塞尔同时提出两个选项:一个是主张现象学脱离生活,另一个则主张现象学亲近生活。在理解胡塞尔时,任何一个选项都不应该被偏废。这两者并不必然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包含调和的可能性,为了充分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采用超越论的现象学是不足的。虽然胡塞尔本身的哲学最终以彻底的反思作为归宿,而只有超越论的转向可以达到彻底的反思,但为了能够厘清现象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亦即说明现象学和现实世界之间除了对立的关系,还存在非对立的关系,唯有借助于胡塞尔本人也相当重视的现象学心理学才或可竟其功。 游淙祺关键词:胡塞尔 现象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