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秀 作品数:8 被引量:67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兴隆山马麝栖息地选择研究 马麝是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其分布区较以前大为退缩,数量也逐年下降,目前我国仅存19 300~23 200头.2006年春季(4月)、夏季(7-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我们在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兴隆峡管理站... 潘世秀关键词:马麝 栖息地选择 环境因子 文献传递 雌性圈养马麝行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007年 为了解雌性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行为特征,于2002-2003年在甘肃省兴隆山麝场采用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连续记录结合的方法,对雌性马麝在非交配季节及交配季节的行为进行取样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非交配季节,雌麝在交配季节的静卧频次较少,但差异不显著,站立凝视、环境探究、冲突行为和运动,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而摄食、反刍行为极显著减少,亲和行为下降,但差异不显著。此外,在繁殖交配季节,雌麝有蹭尾行为发生。雌麝季节间的行为差异同它们繁殖策略和时间、能量投资的调整有关。 孟秀祥 张东晶 潘世秀 惠岑怿 冯金朝 周宜君关键词:动物学 马麝 行为生态 小型林间独栖反刍动物(SSFR)栖息地选择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07年 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利用及选择是人们了解相对较少的生态过程之一,由于小型林间独栖反刍动物(Small Solitary Forest Ruminant,SSFR)具有相对孤居、行踪隐蔽、警惕性高及栖息地郁闭度较大而难以被目击等特点,对SSFR栖息地利用和选择的研究更加困难.由于栖息地保护是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种群恢复的最根本途径,野生动物栖息地利用及生境选择成为世界各国生态学家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本文简要概述了小型林间独栖反刍动物的特点,阐述了不同尺度水平的SSFR栖息地选择研究的现状,强调了多尺度研究的必要性,并对栖息地片断化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 潘世秀 孟秀祥 冯金朝 周宜君关键词:栖息地选择 小型林间独栖反刍动物栖息地选择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07年 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利用及选择是动物生态学的重要概念和研究领域。由于小型林间独栖反刍动物(small and solitary forest ruminant,SSFR)具有相对孤居、行踪隐蔽、警惕性高及栖息地郁闭度大而难以被目击等特点,对SSFR栖息地利用和选择的研究难度较大,文献报道相对较少。文章概述了SSFR栖息地的一般生态特征对其栖息地利用的影响,阐述了不同尺度水平的SSFR栖息地选择的研究现状,结合其他有蹄类动物的相关研究,论述了关于SSFR家域、觅食地和卧息地选择的研究进展,简要探讨了栖息地片断化对SSFR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强调了多尺度研究SSFR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潘世秀 孟秀祥 冯金朝 周宜君 徐宏发关键词:动物学 栖息地选择 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夏季栖息地特征及生境选择格局 被引量:18 2010年 2006—2008年夏季(7—8月),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栖息地特征和夏季生境选择格局进行了研究。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了马麝夏季利用生境样地(n=71)和对照性非利用样地(n=264)间的海拔等17个生态变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兴隆山马麝夏季利用生境的郁闭度[(53.87±3.09)%]和乔木均高[(7.57±0.83)m]均显著大于非利用样地[郁闭度:(49.07±1.66)%,乔木均高:(6.33±0.32)m],喜食植物多度[(12.97±1.80)]株也显著大于非利用样地[(9.61±0.67)株]。此外,与非利用样地相比,兴隆山马麝夏季倾向于选择位于中坡位较陡(67.61%)、距离水源较近(<1000m,77.46%)、隐蔽度(88.73%)和避风性均较好(90%)及距人为干扰较远(>1000m,76.06%)的生境;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72.45%,由乔木胸径和乔木郁闭度变量组成的乔木因子是决定马麝夏季生境选择的首要因素,此外,海拔因子,由地表植被盖度和食物多度组成的食物因子,由灌木盖度、乔木密度和灌木均高所组成的灌木因子也是表征兴隆山马麝夏季喜栖生境的重要因子。兴隆山马麝对夏季生境的选择是多维层面进行的生境适宜性的权衡,是对其夏季的食物、隐蔽地、水源和栖息基底等生态需求的综合反映。 佟梦 潘世秀 王向伟 安谈红 冯金朝 孟秀祥关键词:夏季 生境选择 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濒危马麝(Moschus sifanicus)秋季利用生境特征 被引量:16 2011年 于2006~2007年9~10月间采用样线样带法研究了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的秋季生境利用特征,共布设286个空白对照样地和55个利用样地,测量并比较两类样地内的海拔等17个生境变量.结果表明,马麝秋季利用样地的乔木密度(0.90±0.14)和灌木均高(1.92 m±0.53 m)显著低于非利用样地(乔木密度1.35±0.07;灌木均高3.01 m±0.53 m),而且距水源距离(〈1 000 m,76.37%)和人为干扰活动距离(〈1 000 m,76.36%)较近的中下坡位生境(82.82%)(P〈0.05).对喜好生境变量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地理因子(由海拔、水源距离、植被类型和坡向构成)是制约兴隆山马麝秋季栖息地选择的首要因子,此外,郁闭度因子(由郁闭度和坡度构成)、食物因子(由食物多度和乔木胸径构成)和隐蔽因子(由隐蔽度和避风性构成)也是影响兴隆山马麝秋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由于秋季对食物和水源的强烈选择,兴隆山马麝对生境隐蔽性和距人为干扰距离的选择强度较低,即承受较大强度的人为干扰. 孟秀祥 潘世秀 惠岑怿 张学炎 潘世成 冯金朝关键词:秋季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春季生境选择 被引量:31 2010年 于2006年3月和2007年4月,采用样线样带结合调查法,在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对野生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春季生境选择和栖息地利用格局进行了研究,共布设280个空白对照样地和52个利用样地,对海拔和郁闭度等17个生境变量进行了计测和比较,结果表明,与对照的非利用样地相比,兴隆山马麝春季利用样地的海拔相对较低(2280.94±17.06)m、乔木平均高度较高(9.36±1.21)m、乔木胸径较大(102.44±14.25)cm及地表植被盖度较好(26.67±3.27)%,上述差异均达显著程度(P<0.05);此外,马麝春季趋于利用南坡(44.23%)和西坡(36.54%)的中下坡位(86.54%)的坡度适中(30°—60°,55.77%)的生境,其避风性(63.46%)和隐蔽度(76.92%)均较差,距离水源(<1000m,80.77%)和人为干扰距离(<1000m,76.92%)也较近(P<0.05)。马麝春季生境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可以解释76.08%的数据差异,灌木因子(由灌木盖度组成)、乔木因子(由乔郁闭度和乔木密度组成)、食物因子(由坡位、乔木高度、食物多度组成)和隐蔽因子(由植被类型、隐蔽度组成)是影响马麝春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兴隆山马麝的生境选择是多维度进行的,是对其春季生境的食物可得性、隐蔽性、水资源及栖息基底等生态需求的综合适应。 孟秀祥 潘世秀 栾晓峰 冯金朝关键词:春季 生境选择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 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冬季生境喜好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2011年 本研究于2006~2007年的冬季(11月~12月)在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开展,计测了马麝冬季生境的海拔等17个生态变量方面的特征,并比较了其冬季喜好生境(利用样地,n=91)和非选择生境(非利用样地,n=258)间的生态特征差异。结果表明:兴隆山马麝冬季利用样地的海拔(2038·43m±6·88m)、郁闭度(17·14%±1·62%)、乔木均高(3·12m±0·48m)和乔木胸径(8·97cm±1·54cm)均极显著低于非利用样地(海拔:2363·65m±9·11m;郁闭度:27·34%±1·32%;乔木均高:5·10m±0·36m;乔木胸径:11·45cm±0·70cm);马麝冬季对南坡(53·85%)和东坡(26·37%)的下坡位(90·11%)平坡及缓坡生境的利用率较大(36·27%),距人为影响也较近(<1000m,46·16%)。此外,马麝冬季喜好选择针阔混交林(31·87%)和灌丛(34·07%)、距水源较近(75·82%)、较开阔(59·34%)及避风性较好(81·25%)的生境。对喜好生境构成特征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因子"(由郁闭度、乔木均高、乔木胸径和乔木密度构成)、"水源因子"(由人为干扰、距水源距离和海拔构成)、"食物因子"(由植被类型和食物多度构成)、"坡度因子"(坡度)、"开阔度因子"(由坡向和开阔度构成)和"地表因子"(由雪深和地表植被盖度构成)是影响兴隆山马麝冬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这6个因子提供了70·94%的信息累积贡献率。兴隆山马麝冬季的生境选择综合反映了马麝冬季对喜好温度、食物、水源及反捕隐蔽的生态需求。 杨萃 潘世秀 安谈红 马光 冯金朝 孟秀祥关键词:马麝 生境特征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