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水萍

作品数:74 被引量:45H指数:3
供职机构: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6篇文学
  • 8篇文化科学
  • 6篇哲学宗教
  • 4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0篇古典
  • 25篇古典主义
  • 21篇文学
  • 15篇白璧
  • 15篇白璧德
  • 14篇欧文·白璧德
  • 12篇国文
  • 10篇文化
  • 9篇学衡
  • 9篇学衡派
  • 9篇中国文学
  • 9篇国文学
  • 8篇人文
  • 8篇审美
  • 7篇人文精神
  • 7篇文艺
  • 6篇思潮
  • 6篇自信
  • 6篇文化自信
  • 6篇加缪

机构

  • 33篇暨南大学
  • 18篇广东工贸职业...
  • 10篇四川大学
  • 7篇湛江师范学院
  • 6篇广东外语外贸...

作者

  • 71篇潘水萍

传媒

  • 6篇社会科学论坛
  • 5篇学术探索
  • 3篇河北科技大学...
  • 2篇山西师大学报...
  • 2篇广西社会科学
  • 2篇理论月刊
  • 2篇衡阳师范学院...
  • 2篇西华师范大学...
  • 2篇教育与教学研...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文艺评论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学术界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电影评介
  • 1篇宁夏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3
  • 6篇2012
  • 23篇2011
  • 10篇2010
  • 1篇2009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内蕴与20世纪古典主义中国化被引量:1
2012年
"中国传统文化内蕴与20世纪古典主义中国化"此一研究命题的提出,将别开生面地触及到意味很重的中国文学理路生变之历史图景及满溢张力的多重文化视境之极致外射。这里极有必要勘探三大隐而不彰的文学现象: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主义审美理想,二是20世纪古典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境遇投射,三是人文精神危机与古典主义审美传统之现代审视。此一视角撰写的初衷在于:首先着眼于凸显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建构对自身古典传统文化资源之吸收、转化与应对,依然秘而不宣地保持着某种根本性的承袭与审美认定;其次则为20世纪现代中国文坛中这股被多数人盲视的古典主义思潮之历史现状、生变流迹及递嬗变迁的显现范式,提供了一种绵密而深邃的现代性反思、检视与批判之向度与深度。
潘水萍
关键词:古典主义审美传统学衡派欧文·白璧德人文精神
现代语境中新型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探析——以“文艺心理学”课程授课为例
2013年
在现代全球化历史语境中,高等院校教师如何透过大学生的文化心理观来界定、梳理与解读其求知欲,从而有目的地带着种种问题意识进行有效性的乃至新颖性的课堂教学,对营造或培养更高层次的现代新型的师生互动教学关系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启示影响及价值。
潘水萍
关键词:现代素质教育文艺心理学心理潜能师生情感
历史际遇与审美暗示:再评古典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被引量:1
2012年
对古典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可围绕三个有价值的命题展开重思: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衡派思想张力与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植入;对"浪漫"时风的反拨:梁实秋对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理论话语的承传;借镜西方与持守正统:古典主义与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的昭显。把此三大层面若干问题放置于历史"现场"而展开宏观与微观视野相结合的推进式新探,既可初步概说与读解新时期文学理论如何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发展的轨迹及现代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审美诉求,又可深度透视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创作重建、延伸及演变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可多重考察古典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多元共生的现代中国文艺创作新体系的辐射。
潘水萍
关键词:古典主义学衡派欧文·白璧德
从《拉奥孔》“诗画界限论”看创作思维的超越与突破
2020年
与德国18世纪相对保守的学者相比,莱辛可以说是当时德国文坛上自觉警醒到必须走向"冲破旧制束缚"的进步人士。一方面文艺复兴运动在他心中种植下来的"文化根脉"与"文化自信"思想的推动,使得他始终坚信古典精神蕴有的力量所在;另一方面新兴资产阶级革命那种"推陈出新"的社会变革影响下引发的"启蒙运动",更是让莱辛反思到任何东西都是在历史面前不断生变的,包括文化本身也是需要引向"新生"才能带来期待想要中的"光明""自由"。总的来说,莱辛在古典艺术精神与古典传统意识标榜的基础上,对"诗歌美"与"绘画美"做出了相关研究的同时,整理并总结出来影响一时的"诗画界限"论。可以说,莱辛诗画文艺之思,恰是启开其古典主义审美倾向及学术思想维度的重要命题所在,特别是他那植根于希腊罗马诗艺理论基础之上的"诗画界限"之思,是一种透着深刻的古典历史时代意识与生命诗学精神的经验话语总结,对西欧各国的艺术启蒙及革新性发展产生了根本性的深刻影响。
潘水萍
关键词:《拉奥孔》
中国抒情文学体系深层建构的反思与期待被引量:2
2010年
中国抒情文学体系深层建构所面向的问题,值得当下学界加以重视与反思。在现代历史语境背景下对中国古典抒情传统论题之隐然迹出,一方面有力地印认了中国诗言志、诗缘情的传统文学之味;另一方面也为中国文学思想进一步的研究拓宽了意识视界与阐释空间。这对人们从文类特征的独到角度来重新体识与发现中国古典抒情传统之内在意蕴,无疑有着深远的助益与启示意义。
潘水萍
关键词:抒情文学诗言志诗缘情
加缪疏离哲学思想的批判性反思
2011年
加缪的疏离哲学思想蕴藉着其生命存在体悟的独异性,浸染着一种人生"未曾投入,却已疏离"的本真存在感。加缪在揭示此点的同时,更是向人们指明了面对疏离与荒诞,人要敢于承担无意义的世界。加缪以谨严而洗练的笔调刻描着当下人类存在的真实境遇,从生命本身的存在意义视角,无比有力地彰显了疏离的人生哲学思想内涵。
潘水萍
关键词:阿尔贝·加缪疏离
美:于生命中的张力与意义——林语堂对“美”的昭示与标举
2017年
林语堂的美育观,大部分都秘蕴于其所谈及的"读书的艺术"与"理想的大学教育"中。然而,学界对林语堂的美育观研究甚少关注与重视,也忽视了他对现代教育存在弊病的批判锋芒背后潜在的价值及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实际上,这是很有必要引起审视与探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育可以让人于其一生中常常体味到无比充实而丰瞻、快意而甘美的生命获得感。林语堂昭示并标举了培养成爱美的习惯——即培养"生命中的优美的性质"、"发达高等的情操"及"高尚的鉴赏",无疑是人生在世最值得的一种投资。因为它能将"永恒的喜悦"注进人的全生命,从而增加人的快乐的容量及增高人的品格,最终能够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毕竟,世界上惟有"美",能够净化、滋润与加丰人的生命的力量,能够导引现当代教育得以常态发展的必由之路。希望此一问题的拈出,可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美"的某种认同、启示与觉知。
潘水萍
关键词:美育
从“论情境”到“情味论”——读王文生新作《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有感被引量:1
2010年
"情境"、"情味"观在强调中国最具特色的"诗言志"的文学思想源流的基础上,提倡与总结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趣味倾向和普遍的美感经验,强而有力地突显了中国抒情文学思想脉络的精深体系特点。从"论情境"到"情味论",正是王文生诠释中国抒情传统文学中"情"、"味"、"境"的写照,更是他揭示潜在的中国文学独特体系中具有高度思辨的美学思想的隐然贡献。
潘水萍
关键词:美学史
林语堂想象中的“文化中国”
2019年
自20世纪以来,林语堂思想价值在中国文坛学界一度出现了诸多争议。事实上,林语堂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研究,特别是他向世界阐明中华民族思想核心意念所体现出来的想象中的"文化中国"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现当代学者的重视与关注。以林语堂想象中的"文化中国"为切入点,考辨、勾勒、阐扬和梳理他的儒道佛耶思想的,以达到对林语堂与现代中华文化复兴的把握。林语堂想象中的"文化中国"图景有如下四大面相:一、合情理的精神:人类文化的最高理想;二、德性:控占着人类的整个心灵;三、尽量图人生之快乐:中国人生活的艺术;四、自足于和平:中国人民的生存之道。期待对林语堂这一补充式的窥察研究,可以为当下人们深入探讨林语堂思想价值张力问题提供某种新的确证与认知。
潘水萍
中国文学中的“情”、“味”、“境”——兼谈王文生《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被引量:2
2010年
"情"、"味"、"境"是最能体现中国抒情传统文学旨要的核心概念,也是王文生对古典传统研究自始至终所执着追寻与探视的人生审美理想。《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是王先生继《论情境》后推出的力作。其最为新颖之处无疑是"以情味之线,牵美学之史"。他从中西文化语境纵观中国传统抒情文学并逗引出"情味论",并对"情味论的历史发展"作了交互式的潜在整合、梳理和大胆果敢的纠评与言说,给人以深刻的启悟。
潘水萍
关键词:美学史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