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燕兵

作品数:8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青藏高原
  • 4篇地貌
  • 4篇青藏高原西北...
  • 4篇北缘
  • 3篇更新世
  • 2篇早更新世
  • 2篇青藏
  • 2篇裂变径迹
  • 2篇构造地貌
  • 1篇新构造
  • 1篇新构造运动
  • 1篇新生代
  • 1篇新生代构造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岩石圈变形
  • 1篇钥匙
  • 1篇展式
  • 1篇中更新世
  • 1篇上新世

机构

  • 8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福州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8篇潘燕兵
  • 7篇赵越
  • 6篇黎敦朋
  • 6篇刘健
  • 6篇何哲峰
  • 6篇裴军令
  • 2篇李惠娣
  • 2篇张拴宏
  • 2篇张克旗
  • 2篇万景林
  • 1篇郑德文
  • 1篇徐刚
  • 1篇胡健民
  • 1篇王瑜
  • 1篇郭芳芳

传媒

  • 2篇地质通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岩石学报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 4篇2008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克里雅河河谷地貌与塔里木盆地早-中更新世大湖环境被引量:11
2008年
克里雅河谷现今的地貌特征是其1.09Ma以来演化的结果,记录了构造-气候综合作用下的地表过程。在克里雅河流出西昆仑山山前的支流吾格也克河至克里雅河主支的康苏拉克河段,河谷地貌清楚地分为早期的宽阔河谷地貌和其后明显窄小的峡谷地貌。克里雅河近50年来的平均年径流量约为7.345×108m3,早期宽阔河谷发育阶段的河水年径流量推测值不小于146.9×108m3。这表明当时克里雅河的河水流量远比现今的观测值要高得多,当时上游来水、区域降水远比现在多,塔里木盆地的古气候环境与现今塔里木盆地的荒漠环境迥异。在邻区策勒河西域砾岩中观察到的泥石流沉积表明,早更新世及略早一些,西昆仑山有可观的季节性洪水,那时的克里雅河河谷更加宽阔。因此,早—中更新世塔里木盆地应当存在相当可观的大湖。
潘燕兵黎敦朋郭芳芳何哲峰裴军令刘健赵越
关键词:河谷地貌古气候环境
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面与陡坡地貌形成过程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约束被引量:23
2007年
对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内部和陡坡地貌带2个花岗岩体10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表明,高原内部大红柳滩—郭扎错逆冲断裂上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4.8±4.9~14.0±1.3Ma,此外,一个玄武岩烘烤的热事件年龄为7.9±0.8Ma;而陡坡地貌带的西昆仑中间逆冲断裂上盘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9±0.5~0.9±0.3Ma。进一步的热历史模拟结果显示,高原内部自渐新世以来经历了2期隆升-剥露,分别是渐新世—早中新世(30~16Ma)和上新世以来(≤5Ma),而陡坡带只记录了晚中新世以来(≤8Ma)的隆升-剥露,暗示他们经历了不同的热演化历史。结合前人在该区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和野外地质现象,认为现今高原边缘陡坡地貌带可能是自晚中新世以来(≤8Ma)高原边界断裂伴有向塔里木盆地后展式叠瓦逆冲产生的构造抬升的结果;现今高原面有可能是由高原边界断裂系于大约5~2Ma以来强烈活动逐渐形成的,其隆升-剥蚀幅度>2000~3000m。这对自晚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面与陡坡地貌形成过程提供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的重要约束。
黎敦朋赵越胡健民万景林李新林周小康杜少喜潘燕兵裴军令
关键词:构造地貌青藏高原西北缘
构造地貌--认识高原历史的钥匙被引量:14
2008年
简要评述了构造地貌的研究.并以青藏高原西北缘克里雅河流域地貌演化说明了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历。以西域砾岩顶部的玄武岩作为区域构造地貌的标志,获得的高质量Ar-Ar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09Ma±0.13Ma。该年龄不仅代表了西域砾岩沉积结束的时间,并制约了区域风沙堆积时代的下限,是一个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的转折点。更重要的是,该年龄标志了克里雅河演化的开始,即目前可观察的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过1.1Ma。另外获得的系统、丰富、翔实的沉积学、构造地质学、低温热年代数据和克里雅河流域地貌的测量结果还揭示了上新世晚期以来区域强烈的变形与构造地貌的演化。获得的重要结论还包括:能够分析恢复的前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超过西域砾岩沉积期,能够推测的青藏高原西北缘河流体系演化的最老历史不超过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期。在中新世乌恰组沉积时,基本观察不到青藏高原现今地貌体系产生的沉积作用的记录,而是更老的前青藏高原构造地貌格榘对沉积体系产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主体可能在中更新世早期前后才抬升进入冰冻圈。现今的克里雅河地貌主要是在区域构造抬升中由冰川融水侵蚀形成的。克里雅河源头可能残留了青藏高原演化的关键记录。
赵越黎敦明刘健王瑜潘燕兵何哲峰徐刚裴军令李惠娣张克旗张拴宏
关键词:构造地貌青藏高原早更新世
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晚新生代,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使青藏高原周缘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隆升作用,然而不同学者对高原强烈构造变形和隆升时代的认识却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沉积作用、岩浆活动与地貌响应等的综合研究,依据古新统至中新统地层的连续沉积和产状的协调一致,提出青藏高原西北缘在古新世—中新世末并未发生区域性强烈的构造变形,并基于褶皱、生长地层、楔顶沉积和冲断带中局部不整合等标定青藏高原西北缘强烈构造变形的时代为上新世—早更新世,其中最强烈的构造变形发生于西域砾岩沉积结束阶段,即约1.1~0.7Ma的昆黄运动最终使中更新世以前地层全面褶皱-抬升,形成区域性的乌苏群与西域砾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这为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的构造变形提供了关键的构造地质学证据;同时,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研究成果提出青藏高原西北缘的主要隆升可能是在上新世—早更新世通过高原边缘的边界断层系以后展式逆冲扩展作用抬升形成的,并就裂变径迹热历史模拟的剥蚀厚度提出西域砾岩很可能主要来自高原边缘地形变化最剧烈的陡坡带,支持西域砾岩属构造成因的认识。
黎敦朋赵越刘健潘燕兵裴军令何哲峰
关键词:青藏高原西北缘
青藏高原西北缘内流水系的起源和演化
赵越刘健黎敦朋潘燕兵何哲峰裴军令
青藏高原西北缘盆山过渡带陡坡地貌的形成时代与成因——来自西昆仑山北缘裂变径迹分析的证据被引量:1
2010年
平均海拔大于4 500 m的青藏高原,是通过高原边缘的陡坡地貌与海拔低于1 500 m的周缘盆地或平原相连接的,这些围绕高原的陡坡地貌是何时、如何形成的呢?本文通过对西昆仑山中段北缘主逆冲断层上盘陡坡地貌区9件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与长度分析表明:在海拔3 900~4 635 m的陡坡地貌中的裂变径迹样品年龄为6.2±1.4 Ma~0.9±0.3 Ma,呈现"上新下老"的反序分布特征;而通过热历史模拟显示约5 Ma,约3~2 Ma,约2~1 Ma和约1 Ma该地区出现多阶段的隆升与剥露。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地质的观察认为,现今青藏高原西北缘陡坡地貌的形成是中新世晚期以来高原边界叠瓦状断裂系经历了约8 Ma、约5Ma、约3~2 Ma、约2~1 Ma和约1 Ma多阶段后展式逆冲运动的结果,这为青藏高原周缘陡坡地貌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时代与型式提供了关键的热年代学约束。
黎敦朋赵越刘健万景林郑德文潘燕兵何哲峰
关键词:裂变径迹青藏高原西北缘
西昆仑山北缘克里雅河流域地貌的初步研究
青藏高原的构造变形及其隆升是国际地学界研究的热点与前缘,河流地貌是青藏高原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的地貌元素之一。它的形成和演化记录了青藏高原抬升过程和气候环境的变迁。本文以青藏高原西北缘克里雅河构造地貌的初步研究,说明现...
潘燕兵
关键词:河流地貌环境气候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与区域岩石圈变形和气候环境的响应
<正>长期以来,我国科学家通过古生物化石的记录和地貌学的证据说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上新世,甚至早更新以来的事件;而国际的一些著名学者则多认为这是一个中新世以来的过程。国际学者往往以构造模型作为出发点,但是问题涉及青藏高原地...
赵越黎敦朋刘健潘燕兵何哲峰裴军令李惠娣张克旗张拴宏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