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兴

作品数:61 被引量:330H指数:11
供职机构:宁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5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9篇农业科学
  • 10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5篇荒漠
  • 35篇草原
  • 34篇荒漠草原
  • 25篇土壤
  • 13篇植物
  • 9篇水分
  • 8篇土壤水
  • 8篇土壤水分
  • 8篇放牧
  • 7篇草地
  • 6篇群落
  • 6篇仓位
  • 5篇放牧干扰
  • 5篇飞播
  • 4篇短花针茅
  • 4篇针茅
  • 4篇中间锦鸡儿
  • 4篇柠条
  • 4篇农牧
  • 4篇农牧交错带

机构

  • 59篇宁夏大学
  • 13篇教育部
  • 4篇宁夏农林科学...
  • 2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铁路兰州...

作者

  • 60篇王兴
  • 47篇宋乃平
  • 32篇杨新国
  • 23篇陈林
  • 20篇王磊
  • 12篇肖绪培
  • 11篇杨明秀
  • 9篇王兴
  • 6篇柴永青
  • 5篇曲文杰
  • 5篇陈娟
  • 4篇谢腾腾
  • 3篇周娟
  • 3篇王丽
  • 3篇王丽
  • 3篇田娜
  • 3篇杜灵通
  • 3篇王磊
  • 2篇陈林
  • 2篇蒋齐

传媒

  • 6篇水土保持学报
  • 5篇干旱区研究
  • 4篇生态学报
  • 4篇草业学报
  • 3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农业科学研究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北方园艺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草业科学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年份

  • 4篇2024
  • 8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8篇2019
  • 7篇2018
  • 3篇2017
  • 8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7篇2013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放牧干扰对灌草地土壤植被空间格局的影响
长期放牧导致荒漠草原地表凋落物储存较少,且干旱少雨气候不利于其分解,而家畜排泄物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将养分释放,对放牧草地生态系统有很重要的影响。同时,放牧及灌木入侵导致土壤资源斑块的空间异质性,影响植物物种的组成和群落分布...
王兴
关键词:放牧干扰微地形草地植物土壤空间
农牧交错带牧业系统波动性及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牧业系统波动是影响到农牧交错带农户生计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该研究以羊只总数为牧业系统特征变量,选取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当年造林面积、草地面积、植被指数、农业劳动力人数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影响因子.用经验模态分解法获得羊只总数及其10个影响因子的波动分量和趋势量;进而运用集对分析法对羊只总数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应波动分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54—2013年盐池县羊只总数波动较大,羊只总数及其10个影响因子存在3~4、7~15、22~26、40~45 a的准周期性波动,22~26 a准周期是羊只总数波动中最重要的.对羊只总数波动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粮食播种面积,其次是年降水量,二者的综合影响率占 75%.年平均气温、粮食总产量和造林面积也有一定影响.羊只总数波动分量的周期越长,受农业的影响越大;越短则受气候的影响越大.经济社会对羊只总数的波动影响很小.气候因子在3、7~9和30 a准周期上影响羊只总数波动,是其主控因子;而粮食总产量、当年造林面积是羊只总数波动的反向调节因子,其他 6 个因子兼有主控和反向调节两方面的作用.基于以上各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构建有效的农林牧复合系统将是实现盐池县牧业系统稳定发展的必然出路.
宋乃平王兴石云潘军安超平周娟
关键词:生态系统气候变化波动性农牧交错带
荒漠草原区不同粒径土壤理化性质对苜蓿种植年限的响应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探明宁夏中部荒漠草原区长期种植苜蓿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时空互代法,选取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为对照,分析不同种植年限苜蓿地不同粒径土壤颗粒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种植苜蓿后〈0.106mm的颗粒含量较草地(Oa)的含量高,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壤的细粒化。不同粒径间的pH值、EC、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速效磷在同一种植年限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0.5mm和〈0.106mm粒径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0.106~0.25mm粒径(P〈0.05)。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pH值有所降低,当苜蓿严重退化后(〉22a),pH值略有上升,而EC值则相反。苜蓿种植后对20-40cmpH值的影响要大于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各年限间差异不显著(P〉0.05),当苜蓿严重退化后(〉22a),其显著降低(p〈0.05)。0-20cm活性有机碳含量随种植年限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20-40cm则保持不变或略呈降低的趋势。0—20cm中〉0.5mm和〈0.106mm粒径的活性有机碳含量在各种植年限间均显著高于20-40cm(p〈0.05),而0.106~0.25mm粒径在不同土层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0—40cm土壤全磷含量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0-22a)后降低(〉22a),而0—20cm速效磷含量呈升一降,20-40cm速效磷则表现为升一降一升一降的“M”型波动。0—20cm全磷含量显著低于20-40cm(p〈0.05)。0—40cm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属于低和极低等级,且没有表现出豆科植物根系的固氮作用。
陈林杨新国宋乃平肖绪培王兴
关键词:苜蓿土壤理化性质风沙区
荒漠草原弃耕恢复草地土壤与植被的RDA分析被引量:28
2014年
土壤质量变劣是沙化的本质,核心内容为土壤物质流失,理化性质和生物特性退化,以及土体构型的变化。弃耕前土壤沙化程度和性质对弃耕地植被恢复进程、演替方向等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深入认识弃耕恢复草地不同覆沙厚度条件下,土壤环境因子和植物之间的关系,以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弃耕恢复草地为研究对象,应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analysisRDA),研究弃耕恢复草地随地表覆沙厚度在空间上的连续变化,植被分布及其多样性变化与主要土壤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覆沙厚度的增加植被由达乌里胡枝子群落向苦豆子群落转变;达乌里胡枝子的重要值由0.334降低到0.104,苦豆子的重要值由0增加到0.404。2)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从0.32增加到0.79,丰富度指数从0.13增加到0.40,均匀度指数从0.11增加到0.22。3)对弃耕地植物群落分布及其物种多样性变化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分别为碳酸钙和全盐(0~10cm)、碳酸钙(10~40cm)。表层土壤碳酸钙含量的变化表征了地带性灰钙土的沙化程度和退化阶段,弃耕恢复草地当前植物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还是特定土壤退化状态约束下物种随机扩散竞争的适应性结果,覆沙厚度所决定的表层土壤环境因子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是主要的决定因子,土壤养分对植被的直接作用尚未充分体现。
王兴宋乃平杨新国陈林刘秉儒曲文杰杨明秀肖绪培
关键词:荒漠草原
荒漠草原中间锦鸡儿林土壤养分效应对群落组分和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为系统认识荒漠草原中间锦鸡儿人工林草本植被特征及演变趋势对土壤养分的响应,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构建3个中间锦鸡儿林龄(16a、25a、37a)研究序列,调查不同中间锦鸡儿林灌丛内外土壤植被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林龄增加,不同功能群植物重要值呈不同变化趋势,其中禾本科植物显著增加,豆科植物显著降低,杂草类植物先减小后增加。(2)α多样性分析显示,荒漠草原中间锦鸡儿人工林16a灌丛外物种丰富度(S)、香浓维纳指数(H)最高(P<0.01);不同林龄均匀度指数(J)、优势度指数(P)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3)β多样性分析显示,Cody指数(βc)和Morisita-Horn(CMH)相似指数均表现出16a与25a、37a之间的物种差异较大、25a与37a之间物种差异相对较小、37a中间锦鸡儿林与天然草地物种组成相似,βws指数在25a中间锦鸡儿林最大。(4)人工中间锦鸡儿林存在显著的土壤碳氮"肥岛效应",其中土壤有机碳是不同林龄植物群落组成差异的显著性影响因子,土壤速效氮为不同林龄灌丛外植物多样性差异的显著性影响因子,但灌丛内植物多样性对土壤养分的响应并不显著。研究认为,中间锦鸡儿林土壤养分演替正效应提高了植物多样性,增强了植物物种的更替程度,但建植后期(37a)植物群落存在向天然草地演替趋势。
安超平王兴宋乃平周娟随金明
关键词:荒漠草原中间锦鸡儿土壤养分植物群落土壤养分效应
中间锦鸡儿冠层降雨再分配特征被引量:10
2019年
以荒漠草原人工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灌丛为对象,研究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对两类形态灌丛(健康组和退化组)穿透雨、树干茎流和冠层截留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试验期间共观测到有效降雨33次,以中小降雨事件为主,总降雨量为251mm,次平均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强度分别为7.6mm和1.14mm·h^-1,其中降雨量<2mm,降雨强度<1mm·h^-1的降雨事件出现次数最多。②健康组和退化组中间锦鸡儿平均穿透雨率、树干茎流率和冠层截留率分别为66.7%、8.5%、24.8%和75.4%、8.7%、16.0%,两类形态灌丛之间穿透雨和截留存在显著差异(P<0.05)。③两类形态灌丛的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截留量与降雨量成线性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关系,且其穿透雨率、树干茎流率和截留率与降雨量、降雨强度之间成对数函数和幂函数关系。灌丛形态退化显著改变了冠层降雨再分配格局,冠层截留显著降低,穿透雨显著增加,潜在提高了降水对土壤水分的直接补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工中间锦鸡儿稳定性的维持。
田娜田娜杨新国王磊杨新国陈林王磊
关键词:荒漠草原中间锦鸡儿穿透雨树干茎流毛乌素沙地
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林土壤水分周年动态变化被引量:33
2014年
水分承载力是干旱半干旱区植被重建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在9、16、26年生人工柠条林和天然草地(对照)各选择3个重复样地,在其中1个样地中心埋设300 cm深的土壤水分探管,从2012年4月15日—11月15日,用德国IMKO公司生产的TRIME/T3型TDR按每20 cm分层每半月测定一次;基于研究区人工柠条林土壤水分动态周年监测得出的土壤水分变化时间节点,分别在2012年4月底、8月底、10月初、次年3月初和4月底,采用土钻-烘干法对9、16、26年生人工柠条林和天然草地(对照)3个重复样地0~200 cm土壤水分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人工柠条林和草地的土壤水分的周年节律相同,5—8月为严重失水期,9月是蓄水期,10月至次年2月属于微弱失水期,3—4月失水量开始加速。(2)草地与人工柠条林之间的土壤水分差异并不显著,人工柠条林各林龄之间的土壤水分差异显著。(3)各种植被的土壤水分周年闭合差均出现亏缺。26年生柠条林的土壤水分亏缺最小,反映了其自我调整、适应环境、寻求新平衡的过程。(4)荒漠草原区土壤水分主要受降水分配、土壤性状等环境因子和植物根系分布显著影响,环境因子在土壤水分中的主导作用更明显。
宋乃平杨明秀王磊王磊王兴肖绪培
关键词:中间锦鸡儿荒漠草原区
平茬柠条的土壤水分动态及生理特征被引量:18
2019年
平茬作为荒漠草原区柠条林优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深入探究平茬复壮阶段的土壤水分的恢复状况及其对生理特征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设置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平茬年限柠条的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及其周期性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其对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光合作用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长季年内变化,PC1a—PC5a柠条在对土壤水分的保持能力均高于WPC柠条;对比不同平茬年限柠条土壤水分,PC3a增长迅速,PC4a水分条件最优,PC5a土壤水分消退逐渐向WPC柠条的土壤水分接近;土壤垂直剖面上,PC1a—PC4a柠条根系活跃区的土壤水分随着平茬年份的增加,深层的土壤水分得到有效改善,到PC5a时开始回落。(2)不同平茬年限土壤含水量变化剧烈程度分别为PC4a>PC5a>WPC>PC2a>PC3a>PC1a,且平茬措施对非根系活跃区的深层土壤水分影响不大,平茬后,对0—180cm土层深度的影响显著,且以平茬PC4a和PC5a的土壤水分周期性变化最长,振动强度变化最明显。(3)平茬早期(PC1a—PC2a)的土壤水分并未迅速提高,此阶段柠条的光合作用受自身性状的影响大于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平茬中期(PC3a—PC4a)的土壤水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柠条的补偿生长作用;平茬后期(PC5a),平茬柠条光合作用减弱及性状几乎不发生变化,土壤水分状况也开始接近WPC柠条。因此,对于荒漠草原平茬复壮阶段的柠条林的科学有效管理,PC5a柠条可作为饲草资源进行利用的最佳时段。
于瑞鑫王磊王磊杨新国陈林蒋齐王兴
关键词:荒漠草原柠条土壤水分动态生理特征
一种基于无人机的精准飞播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精准飞播系统,包括无人机,所述无人机上设置有多要素集成飞播决策模块、多光谱探测模块、飞控系统、多仓位飞播吊舱和稳定环境要素空间数据库服务器,所述无人机与所述稳定环境要素空间数据库服务器之间通过...
王磊宋乃平杨新国柴永青陈林王兴
荒漠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人工植被推动下水分介导的系统响应、生态阈值与互馈作用被引量:3
2023年
荒漠草原(生态区)横贯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二十年来,通过封育禁牧、退耕还林(草),植被覆盖显著改善,但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依然不高。由于长期将荒漠草原单纯视作草原的一部分,对其生态系统过渡性、脆弱性和复杂性本质特征认识不足,造成了荒漠草原生态学研究与区域生态建设实践之间不同程度的脱节。在分析荒漠草原生态区未来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突出的但是被一定程度上忽视的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了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指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以人工植被引入荒漠草原生态工程为案例,分析了人工植被驱动荒漠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过程与机制,归纳了“植被-水文-土壤”互馈作用驱动生态系统层级响应模式,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杨新国刘春虹王磊王磊王兴陈林宋乃平
关键词:荒漠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人工植被生态阈值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