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伟
- 作品数:79 被引量:464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机械工程更多>>
- 磁共振波谱成像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5年
- 前列腺癌在男性已成为第二个最常见的被诊断的癌症。前列腺癌的早期检测对该病的治疗尤为重要。有许多方法来检测前列腺癌。MR波谱成像(MRS)可较好地早期检测前列腺癌。作者将讨论MRS的原理,前列腺癌的不同诊断前方法,以及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不同的机器和设备。
- Janesya Sutedjo陈慧铀王利伟殷信道
- 关键词:前列腺癌磁共振波谱
- 双源CT中等螺距扫描模式在主动脉血管造影中的应用研究
- 目的 评价双源CT高、中、低三种螺距采集方案对主动脉血管造影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共90例患者进行主动脉全程血管造影,每组包括30例连续患者,A组应用螺距为1.0的双能量采集技术,B、C组...
- 智婷婷姜亮王利伟殷信道
- 双源CT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的应用及辐射剂量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双源CT在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随访中的价值,并比较双能量与单能量扫描模式的辐射剂量。方法:共40名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行双源CT扫描。双能量组20例,采用100 kV和140 kV,螺距1.0;单能量组20例,采用120 kV,螺距2.0。两组均采用CareDose4D自动追踪电流法。观察与分析支架状况、有无内漏、血栓吸收程度等情况。记录双能量组及单能量组的辐射剂量、采集时间、扫描长度,观察两种扫描模式的差异。结果:双能量组和单能量组扫描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能量组采集时间明显长于单能量组(P<0.05);单能量组受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双能量组(P<0.05)。结论:双源CT可以客观地评价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情况,全面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单能量中等螺距扫描模式辐射剂量低于双能量模式。
- 王利伟顾建平姜亮殷信道许权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血管造影术腔内隔绝术
- 扩散加权成像eADC值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结节价值探讨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的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 ADC)评价前列腺良恶性结节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行MRI DWI检查的可疑前列腺癌患者66例,年龄41~88岁,平均年龄60.00岁。行MRI检测,并与病理检测结果对照。MRI扫描序列包括T_1加权成像(T_1WI)、T_2加权成像(T_2WI)、脂肪抑制序列和DWI序列(b=0 s/mm^2、1 000 s/mm^2);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e ADC值。前列腺良恶性结节之间的ADC或e ADC值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绘制所测数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曲线下面积,根据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1)最大值,计算ADC和e ADC值的诊断阈值,比较两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共发现96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前列腺增生组)44个,恶性病灶(前列腺癌组)52个。前列腺增生组ADC值为(0.98±0.15)×10^(-3)mm^2/s,前列腺癌组ADC值为(0.63±0.15)×10^(-3 )mm^2/s;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1.62,P<0.01);以0.78×10^(-3)mm^2/s为最佳阈值,ADC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20%、88.50%。前列腺增生组平均e ADC值为(0.20±0.17)×10^(-3 )mm^2/s,前列腺癌组e ADC值为(0.34±0.10)×10^(-3 )mm^2/s;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30,P<0.01);以0.22×10^(-3 )mm^2/s为最佳阈值,e ADC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20%、84.10%。AD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3,e AD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4,两者的诊断效能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 ADC图消除了T_2投射效应,改进了组织对比度,是评估前列腺癌的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 胡蓝月王利伟薛海林殷信道卢铃铨毛存南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
- MR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英文)被引量:9
- 2015年
- 磁共振成像(MRI)已应用于前列腺癌(PCa)的诊断十多年。扩散加权成像(DWI)做为一种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在细胞水平提供定性和定量信息。DWI在提高MRI诊断前列腺癌的精确性方面可能发展成一个强大的技术。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DWI的原理及应用基础、临床应用、局限性及应用前景。
- Janesya Sutedjo陈慧铀姜亮王利伟殷信道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弥散磁共振成像
- 多层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价值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评价多层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2例患者行骶髂关节16层螺旋CT扫描,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各向同性的扫描,原始采集层厚0.75mm,矩阵512×512,层厚3mm,在工作站进行三维骨成像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最大强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结果:23例表现为不同程度关节面模糊、破坏,表现为软骨下骨质虫蚀状改变,11例发现皮质下小囊状透亮区。按CT表现分级,11例属于I级,8例属于Ⅱ级,8例属于Ⅲ级,5例属于IV级。结论:多层CT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鉴别诊断与分级中有较大价值,应作为临床可疑患者的优选检查。
- 朱利君王利伟冯敏张卫东薛海林
-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
- MRI对腰椎间盘退变患者椎体的定量研究
- 2009年
-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腰椎体的横向驰豫时间随年龄变化规律,及其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51例腰椎间盘退变患者,行MRI检查,FSE序列:矢状位T1WI、T2WI及横断面T2WI。测量每个腰椎体的两个不同TE值的信号强度,计算出各腰椎的横向驰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T2)。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年龄组腰椎的T2值的差异性以及椎间盘退变与腰椎的T2值的关系。结果不同年龄组各腰椎的T2值是有明显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随年龄增长有延长趋势;并且在同一年龄组中,不同椎体的T2值有差异;在椎间盘退变组中,椎体的T2值较正常组明显延长(t检验,P<0.01)。结论MRI的T2值的测量能较好的反映腰椎骨髓随年龄变化规律以及腰椎骨髓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关系。
- 张林殷信道王利伟卢铃铨王丽萍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椎间盘退变
- 肝脏囊腺癌的CT和MR影像表现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肝脏囊腺癌(hepato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HBCC)的CT、MR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囊腺癌的CT和MR表现。结果 CT扫描和MR扫描均显示肝脏内囊实性肿块影,增强后实性成分有强化。结论肝脏囊腺癌CT和MR表现具有特征性,在病灶内强化的实性成分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 沈莉殷信道王利伟
- 关键词:囊腺癌磁共振成像
- 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和CT对肺结节鉴别诊断的价值
- 目的:比较生长抑素受体(SSTR)显像和螺旋CT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评价联合应用两种检查方法对提高肺结节诊断特异性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肺结节患者29例,男19例,女10例。病灶直径范围0.8-4.0cm。29...
- 王利伟
- 关键词:肺结节生长抑素体层摄影术螺旋CT
- 文献传递
- CT静脉造影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分布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探讨CT静脉造影(CTV)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在下肢静脉各段分布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5例下肢DVT患者CTV和DSA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CTV三维图像和DSA造影结果 ,观察下肢深静脉各段内血栓分布,分析血栓形成原因。χ^2检验法对比CTV和DSA对下腔静脉,双侧髂外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髂内静脉、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CTV显示105例患者中DVT在双下肢11例,左下肢71例,右下肢23例。DSA未能显示20处髂内静脉血栓和31处股深静脉血栓。CTV显示下肢血栓近心段及双侧肾静脉是否受累比DSA更清晰。CTV和DSA对下腔静脉血栓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P>0.05);对左髂外静脉(χ^2=0, P>0.05)、右髂外静脉(χ^2=1.33, P>0.05)、左股浅静脉(χ^2=0.50, P>0.05)、右股浅静脉(χ^2=0, P>0.05)、左腘静脉(χ^2=0, P>0.05)、右腘静脉(χ^2=0, P>0.05)血栓诊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左髂内静脉(χ^2=12.07, P<0.05)、右髂内静脉(χ^2=4.16, P<0.05)、左股深静脉(χ^2=22.04, P<0.05)、右股深静脉(χ^2=5.14, P<0.05)血栓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局部血栓形成好发于易受到外压的左髂总静脉分叉处、腹股沟区和腘窝区。CTV既能清晰显示下肢各段静脉血栓形成,也能显示DSA难以诊断的髂内静脉和股深静脉血栓形成,为介入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帮助。
- 周星帆周文珍王利伟杨春霞殷信道卢铃铨王书智顾建平
- 关键词: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