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 作品数:14 被引量:111H指数:6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多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的初步应用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初步应用的价值。方法:6例患者经CABG后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其中1例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进行了对照。结果:6例的17支旁路移植术血管中16支管腔开通,1支右冠状动脉移植血管闭塞,并经导管造影证实。结论:M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简便易行,又安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可随访观察CABG后移植血管的通畅情况,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段青薛蕴菁王华
- 关键词:MSCT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血管造影术断层摄影术
-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诊断甲状腺病变中的应用被引量:16
- 2009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甲状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正常甲状腺、32例甲状腺癌、69例良性病变(甲状腺瘤3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8例)行MSCT灌注成像,用CT perfusion 2软件分析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甲状腺组的BF、BV、MTT和PS分别为(549.61±187.91)mL·100 g-1·min-1、(9.34±3.41)mL/100 g、(2.65±0.97)s、(36.07±25.11)mL·100 g-1·min-1;甲状腺癌组分别为(326.81±139.14)mL·100 g-1·min-1、(7.95±5.65)mL/100 g、(3.90±2.60)s、(54.06±22.95)mL·100 g-1·min-1;良性病变组分别为(330.53±144.02)mL·100 g-1·min-1、(8.14±5.33)mL/100 g、(3.87±2.56)s、(41.84±24.54)mL·100 g-1·min-1。3组间比较,BF、PS值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性(P=0.001,0.018),BV、MTT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86,0.093)。各组BF值两两比较,正常组与良恶性组BF值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良恶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1.000)。PS值恶性组与正常组、良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20),正常组与良性组差别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41)。结论MSCT灌注成像中灌注参数PS值对甲状腺病变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价值。
- 王华段青
- 关键词:甲状腺疾病
- 下肢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的超低剂量成像分析
- 2022年
- 目的评估采用80 kV管电压、50 mA管电流的扫描方式并结合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V)的下肢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CTA)扫描方案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2年6月80例行下肢动脉CTA扫描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标准化低剂量扫描组(标准化组,n=40)和超低剂量扫描组(超低剂量组,n=40),标准化组采用100 kV管电压和自动调节管电流,图像重建采用滤波反投影(FBP)算法;超低剂量组采用80 kV管电压及50 mA固定管电流,图像重建采用50%权重的ASiR-V(ASiR-V 50%)算法。测量目标血管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超低剂量组各血管评估区的CT值均高于标准化组(P<0.05),且具有更高的SNR(P<0.05)和CNR(P<0.05)。超低剂量组的CTDIvol[(1.09±0.00)mGy vs(5.63±1.28)mGy,P<0.05]和DLP[(131.05±5.50)mGy·cm vs(714.94±189.23)mGy·cm,P<0.05]较标准化组明显降低,其中CTDIvol降低约81%。与标准化组比较,超低剂量组在腘下动脉节段具有更优的主观评分(P<0.05),其余节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80 kV低管电压、50 mA低管电流并结合ASiR-V 50%图像重建算法的超低剂量下肢CTA扫描方案,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且保持较高的图像质量。
- 威晋陈依林王华陈光亮段青
- 关键词:下肢动脉管电压管电流
-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征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研究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SGCA)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GCA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资料。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0.6~26岁,平均14.1岁。结果:12例患者中,皮脂腺瘤2例,癫痫发作2例,智力减退1例,室管膜下结节10例,脑皮质结节3例,颅压高症状9例,结节性硬化(Tuberous sclerosis,TS)家族史2例。12例患者共13个SGCA,其中12个肿瘤位于孟氏孔附近,1个位于侧脑室体部;大小1.0~7.3cm,平均3.6c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占位效应明显;其中2个肿瘤中央或周围囊性变;CT平扫等或高密度,偶见周边钙化。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显著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1例手术全切肿瘤,未见复发;1例次全切除肿瘤,复发再次手术全切肿瘤,未见复发。结论:伴发TS的SGCA,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室管膜下结节有助于诊断的确立;不伴发TS的SGCA诊断,发病年龄及部位具有一定帮助;手术全切肿瘤是治疗SGCA的有效方法。
- 王华段青梁辉顺陈阵王勇
-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磁共振成像
- 多层CT仿真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 CT(MSCT)仿真支气管镜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34例患者先行 MSCT普通检查 ,然后再行 MSCT仿真支气管镜检查。两组资料分别由两位影像科医师阅片并诊断 ,并与最终诊断进行对比。 结果 MSCT普通检查敏感性 1 0 0 % ,正确率为 91 .2 % ,MSCT仿真支气管镜检查敏感性 97.1 % ,正确率为88.2 %。 结论 MSCT普通检查与仿真支气管镜检查的敏感性及诊断率差异无显著性 ,但后者可提供三维信息 。
- 卢赠华王华段青邹松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内窥镜支气管镜检查
- 13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MR诊断被引量:6
- 2003年
-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FNH)的 CT和 MR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1 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 FNH的 CT和 MR表现 ,研究其影像的诊断价值。结果 1 3例 FNH的 CT和 MR中 7例表现较为典型 ,CT平扫等密度 ,T1 WI为等信号 ,T2 WI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 ;部分病灶可见中央区低密度瘢痕 ,增强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均明显强化 ,门静脉期常见明显强化 ,延时期多为等密度 ,瘢痕可稍有强化 ;术前作出正确诊断。6例 FNH表现不典型 ,CT低密度灶 ,T1 WI为低信号 ,T2 WI为高信号 ,无瘢痕和轻度强化 ;术前 3例诊断为恶性肿瘤 ,3例诊断为血管瘤。结论 FNH的 CT和 MR表现在术前进行综合分析 。
- 段青薛蕴菁王华
- 关键词:肝局灶性结节增生CT检查MR检查磁共振成像肝脏肿瘤
- 构建“新医科”、“AI2.0时代”背景下医学影像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影像核医学为例
- 2024年
- 新医科建设及AI2.0时代赋予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新的方向、思路和技术。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我们以影像核医学为例,充分利用新医科、5G网络、ChatGPT提供的有利条件,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视频的录制与发布、视频知识回顾、课堂教学、课程思政、课堂总结、线上及线下互动、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八个模块精心设计、完善,构建一种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联合应用LBL、PBL、CBL及ChatGPT,优势互补,旨在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叶进湖王华刘炎富叶天航
- 关键词:教学改革医学影像学
- 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定位诊断评价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评价影像学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价值,以指导临床手术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影像学诊断的45例嗜铬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左侧肾上腺单发17例,右侧肾上腺单发15例,双侧肾上腺单发2例,右侧肾上腺多发1例,异位10例。良性嗜铬细胞瘤39例,恶性嗜铬细胞瘤6例;USG、CT、MRI、131I-MIBGSPECT检查定位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0%,96%,95%,100%。结论:应用综合影像技术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季仲友倪希和段青卢赠华王华
-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应用被引量:43
- 2003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21例患者在放置冠状动脉支架后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其中5例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进行了对照。结果:21例的27枚冠状动脉支架中,能满足影像学评价的有25枚,占92%,不能满足评价的有2枚,占8%;5例同时作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者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相同。结论:M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随访观察的手段。
- 段青薛蕴菁王华邹松
- 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术多层螺旋CT检查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
- 肩胛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分析肩胛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例肩胛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和X线、CT及MRI影像学资料。结果 8例患者中,所有病灶均累及关节盂部。X线平片上所有病灶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局部骨皮质变薄。7例行CT检查者中,4例病灶骨质破坏区可见残存细小骨碎片。6例病灶可见周围骨皮质不规则破坏中断,其中3例可见软组织肿块形成,1例见骨膜反应;1例骨皮质规则完整。1例全肩胛骨弥漫性病灶呈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周围见多发结节及团块状软组织肿块,同侧腋窝见多发肿大淋巴结。2例行MRI检查者病灶表现为等T_1、长T_2信号,其中1例骨皮质中断破坏,周围软组织见大片稍长T_1、长T_2信号水肿灶,T_2WI及脂肪抑制序列可见病变边缘环绕线状低信号影。结论儿童及青少年肩胛骨尤其关节盂出现溶骨性骨质破坏,相邻骨皮质变薄或破坏中断,可伴有软组织肿块,影像学改变明显而临床症状轻微,应考虑到嗜酸性肉芽肿的可能性。
- 王承胜薛蕴菁王华黄新明王莉莉段青
- 关键词:肩胛骨嗜酸性肉芽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