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国荣

作品数:53 被引量:125H指数:5
供职机构:陕西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8篇肠癌
  • 14篇直肠
  • 14篇直肠癌
  • 14篇细胞
  • 10篇肿瘤
  • 9篇胃癌
  • 8篇角质
  • 7篇免疫
  • 7篇结直肠
  • 7篇结直肠癌
  • 7篇角质形成
  • 7篇角质形成细胞
  • 6篇手术
  • 6篇基因
  • 6篇肝素结合
  • 6篇肝素结合表皮...
  • 6篇表皮
  • 6篇表皮生长因子
  • 5篇组织化学
  • 5篇免疫组织

机构

  • 49篇陕西省人民医...
  • 11篇西安交通大学...
  • 8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内布拉斯加大...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西安医学院
  • 1篇西京医院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53篇王国荣
  • 23篇王小强
  • 18篇邱健
  • 16篇刘瑞廷
  • 13篇郑焱
  • 13篇阎立昆
  • 12篇李小军
  • 10篇彭振辉
  • 7篇何文宪
  • 7篇罗素菊
  • 7篇闫立昆
  • 5篇刘昌
  • 5篇侯亚莉
  • 5篇车向明
  • 4篇仝聪
  • 4篇张路坤
  • 4篇潘承恩
  • 3篇姚建锋
  • 3篇谭升顺
  • 3篇郗彦萍

传媒

  • 6篇现代肿瘤医学
  • 5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外科理论与实...
  • 4篇陕西医学杂志
  • 3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中国普外基础...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第五届全国肿...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年份

  • 3篇2023
  • 8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5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B-EGF在进行期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样生长因子 (HB EGF)在银屑病发病早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正常皮肤组织、银屑病未受累皮肤和进行期银屑病皮损中HB EGF的表达。结果 正常皮肤中 ,HB EGF位于基底层 ( 10 0 % ) ,基底上层几乎不表达 ;在银屑病未受累皮肤和银屑病皮损的周围部分中 ,HB EGF表达升高 ,不仅位于基底层 ,且以灶状分布于基底上层 ( 95 .2 4% ,85 .71% ) ;在银屑病皮损的中央部分 ,全层均无HB EGF表达。结论 HB EGF在银屑病发病的早期阶段可能起一定作用 ,纠正其异常表达可能为银屑病治疗开辟新途径 ,提供新药物。
郑焱彭振辉谭升顺郗彦萍张磐谏王国荣
关键词:HB-EGF银屑病皮损发病机制
维A酸受体及其所调控因子HB-EGF在角质异常增生性皮肤病中的作用机制
彭振辉郑焱王一理王国荣谭升顺郗彦萍王琼曾维惠王冬云楚瑞琦牛新武田中伟
维A酸受体及其所调控因子HB-EGF在角质异常增生性皮肤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研究发现全反式维甲酸(tRA)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选择性的快速诱导HB-EGF的基因表达,并不诱导AR、TGFα和EGFmRNA转录,且此诱导...
关键词:
关键词:维A酸受体HB-EGF
依曲替酸对角质形成细胞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样生长因子mRNA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依曲替酸对培养的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KC)增殖和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样生长因子(HB-E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0.1和1μmol/L伊曲替酸处理正常人KC 12 h后,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KC增殖和HB-EGF mRNA表达的改变。结果依曲替酸处理12 h后,可剂量依赖抑制KC的增殖和上调HB-EGF mRNA的表达。0.1和1μmol/L伊曲替酸分别使KC增殖抑制10.2%和14.4%,使HB-EGF mRNA增加到正常对照组的3.2和7.1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曲替酸可剂量依赖上调HB-EGF mRNA的表达,其可能参与依曲替酸对KC增殖的抑制作用。
罗素菊彭振辉郑焱张路坤王蔚王国荣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角质形成细胞维甲酸
DNA结合蛋白A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研究DNA结合蛋白A(dbpA)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dbpA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及反转录PCR法检测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系FHC、人结直肠腺癌细胞系SW480、RKO、SW620、DLD-1、HT-29、SW1463及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中dbpA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细胞中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dbpA蛋白和mRNA无表达或低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dbpA表达明显增高.结直肠癌中dbpA mRNA阳性表达率升高,分别为80.0%(48/60)、10.0%(6/60),dbpA蛋白阳性表达率升高,分别为83.3%(50/60)、10.0%(6/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FHC细胞中dbpA无表达,在6株结直肠癌细胞中,dbpA不同程度高表达(P<0.05).dbpA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型及脉管侵犯相关(P<0.05),dbpA高表达组预后较差(P<0.05).结论 dbpA的升高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结直肠癌的一个预后指标。
刘瑞廷王国荣邱健王小强阎立昆李小军刘昌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原发灶切除对比单独化学治疗转移灶不可切除无症状Ⅳ期结直肠癌的远期生存:整合分析及试验序贯分析
2022年
目的整合分析原发灶切除(primary tumor resection,PTR)对比单独化学药物治疗(chemotherapy alone,CTA)对转移灶不可切除无症状Ⅳ期结直肠癌患者(asymptomatic stageⅣ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synchronous metastasis,ACRCUSR)远期生存获益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Central、CNKI、万方等数据库,全面收集PTR对比CTA治疗ACRCUSR的前瞻性或回顾性对照研究,观察指标包括总生存时间和1~5年总生存率。运用Stata 12.0及RevMan 5.3进行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或风险比(hazard ratio,HR)的整合分析;运用试验序贯分析软件(TSA v0.9)分析5年总生存率结局的可靠性并计算达到稳定结果所需的样本量。结果共纳入35篇研究共258478例ACRCUSR,整合分析结果显示,采用PTR治疗的总生存时间优于CTA[HR=0.57,95%CI(0.52,0.61),P<0.001];同时发现,采用PTR治疗的1、2、3、4、5年总生存率也优于CTA[1年:RR=1.33,95%CI(1.31,1.35),P<0.001;2年:RR=1.57,95%CI(1.46,1.68),P<0.001;3年:RR=1.84,95%CI(1.48,2.28),P<0.001;4年:RR=2.72,95%CI(2.41,3.07),P<0.001;5年:RR=3.12,95%CI(2.75,3.55),P<0.001]。试验序贯分析显示,5年总生存率结局指标可靠,达到稳定结局所需样本量为96662例。结论本研究分析结果看,对于ACRCUSR采用PTR治疗较CTA能够生存获益,此结论仍需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验证。
郑波波岳育民王新王权王国荣
关键词:化学药物治疗不可切除无症状
自固定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临床应用对比分析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比较自固定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Litchenstein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等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单侧腹股沟疝患者24例,随机分为二组,每组12例,对自固定补片疝修补组(试验组)与普通聚丙烯补片疝修补组(对照组)进行临床对照研究,观察术后疼痛VAS评分、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4、8、12h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2、1.451、1.402,P=0.059、0.079、0.094),但术后24h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且术后1个月时有更好的舒适感(t=2.793、1.856,P=0.009、0.040);试验组手术时间(29±5)min,对照组手术时间(36±7)min,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6,P=0.034);随访2~17个月,二组均无出现并发症及复发。结论在Litchenstein腹股沟疝修补术中,自固定补片相比普通聚丙烯补片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且手术安全,操作简单。
阎立昆姚建锋王小强刘瑞廷王国荣邱健李小军
关键词:腹股沟疝修补术聚丙烯类
中间入路与侧方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比较中间入路与侧方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106例患者资料,根据术中入路差异分为中间组(56例,中间入路)和侧方组(50例,侧方入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围手术期参数、术后胃肠功能指标、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并发症。结果:中间组与侧方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侧方组相比,中间组手术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淋巴结清扫数更多,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流质饮食恢复的时间缩短(均P<0.05)。术后7 d,两组血清标志物[糖蛋白抗原19-9(CA 199)、胸苷激酶1(TK1)、Polo样激酶1(Plk1)]、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较术前降低,中间组CA_(199)、TK1、Plk1水平低于侧方组,而CD^(3+)、CD^(4+)、CD^(4+)/CD^(8+)水平高于侧方组(均P<0.05)。中间组和侧方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方式疗效相当,但中间入路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较侧方入路具有术程短、创伤少、肠胃功能恢复快的优势,更有利于减轻恶性肿瘤的影响,对免疫功能影响小。
仝聪周哲琦李毅肖扬阎立昆王国荣
关键词:中间入路侧方入路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单细胞测序(single cell sequencing,SCS)技术在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is,CRLM)进展中的分子机制及临床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近年国内外有关SCS技术在CRLM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SCS技术能够在单细胞水平上对不同细胞亚群的遗传信息进行高通量测序,有助于探究CRLM的发生、发展、转移、免疫逃逸、耐药等过程中的分子作用机制,从而使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治和转归预测变得更加准确。结论SCS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测序技术,能够为我们探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肿瘤的防治提供更新的思路和更多的视角。
陈敬礼王国荣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
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安全手术切缘的临床病理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究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退缩规律,为直肠癌手术合理切除范围提供病理学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在陕西省人民医院接受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加根治性手术的40例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新鲜手术标本,纵行连续切片进行病理检测.判断肿瘤组织学反应情况。采用细胞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于显微镜下测量残余肿瘤在直肠肛侧黏膜下浸润距离以及残余肿瘤细胞空间分布特征;采用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评估残存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结果40例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获完全反应者5例(12.5%),中度反应19例(47.5%),轻度反应9例(22.5%),反应不良7例(17.5%)。新鲜直肠肠壁标本经病理学制片后,标本收缩率平均为18%。残存肿瘤细胞Ki-67增殖指数较放化疗前明显降低(P〈0.01)。以残余溃疡或瘢痕下缘为参照点,肠壁内癌逆向浸润平均距离为(6.1±4.7)mm;其中最远1例为11.0mm,根据病理制片收缩率换算,未受牵张的新鲜标本为13.0mm。残存肿瘤细胞散在分布于溃疡、纤维瘢痕组织周围,其空间分布呈向心性退缩。结论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其肿瘤具有不同程度的退缩,残余溃疡或瘢痕组织内存在增殖活性肿瘤细胞。术中应在体切除肿瘤下方肠壁2em:环周切除范围应以完整切除肿瘤区域残余瘢痕组织为度。
刘瑞廷白旭升邱健郭党学阎立昆王国荣李小军王小强
关键词:直肠肿瘤新辅助放化疗手术切缘环周切缘
肠道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左半结肠癌梗阻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比较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肠道支架置入后联合腹腔镜手术与急诊开腹手术治疗左半结肠癌性梗阻患者的短期疗效,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肠道支架置入后腹腔镜手术在左半结肠癌梗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普外一科治疗的56例左半结肠癌并完全性肠梗阻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急诊开放手术组)30例,支架组(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肠道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组)2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对支架置入并发症、一期吻合切除率、肠造口率、手术相关指标、住院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长、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数目、造口率、切口感染率、一期吻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的手术时长、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造口率、切口感染率高于支架组,支架组的住院时间、淋巴结数目高于对照组。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指导下的肠道支架置入联合腹腔镜手术疗效及安全性确切,可以提高一期吻合率,减少造口率。
仝聪宗伟李家扬王国荣阎立昆王小强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左半结肠癌肠梗阻肠道支架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