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许华

作品数:10 被引量:15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地貌
  • 4篇新生代
  • 4篇青藏高原
  • 3篇走滑
  • 3篇隆升
  • 2篇地貌过程
  • 2篇第四纪
  • 2篇断裂系
  • 2篇雪山
  • 2篇玉龙雪山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东南...
  • 2篇走滑断裂
  • 2篇晚第四纪
  • 2篇晚新生代
  • 2篇西昆仑
  • 2篇南缘
  • 2篇康西瓦断裂
  • 2篇构造地貌
  • 2篇阿尔金断裂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清华大学
  • 2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成都地质矿产...

作者

  • 10篇石许华
  • 6篇王二七
  • 5篇王刚
  • 5篇樊春
  • 3篇付碧宏
  • 2篇谢小平
  • 2篇王世锋
  • 2篇张松林
  • 1篇侯泉林
  • 1篇郝杰
  • 1篇刘小汉
  • 1篇方爱民
  • 1篇肖文交
  • 1篇丁林
  • 1篇孟庆任
  • 1篇严臻

传媒

  • 3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学前缘
  • 1篇构造地质学新...
  • 1篇2005青藏...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阿尔金断裂系西段—康西瓦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地貌特征研究
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近E-W向延伸2000多km,它构成了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重要地质边界。康西瓦断裂位于阿尔金断裂带西段,呈WNW-ESE向延伸约700 km。本研究在高分辨率卫星...
付碧宏张松林谢小平石许华王世锋
关键词:晚第四纪走滑断裂构造地貌康西瓦断裂阿尔金断裂系西昆仑
文献传递
青海湖近三十年来环境演化和地貌景观变迁的遥感分析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封闭式内陆断陷盆地,属于半干旱高原寒冷气候,海拔约为3193米。它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于1992年被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并于1997年...
付碧宏石许华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晚古生代大陆增生与中新生代陆内变形研究
王二七刘小汉肖文交孟庆任丁林郝杰侯泉林方爱民严臻王世锋樊春王刚石许华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的增生方式板块构造作用下的地壳增生-这种复杂的增生-碰撞造山作用导致了大陆的侧向生长;秦岭-大别山挤出构造,该造山带不仅发生了大规模的南北向缩短和增厚,而且还发生了大规模的近水平拆离,...
关键词: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陆增生陆内变形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新生代地壳缩短及其成因
<正>与青藏高原东部和西部对比,中部是起伏不平的地形,它以一系列北西西-南东东向分水岭和交互间隔的泄水盆地为特征,通天河,澜沧江和怒江便是沿着这些泄水盆地流向东南方向。基于野外考察,这些分水岭和泄水盆地的地形特征受控于北...
王二七樊春王刚石许华
文献传递
滇西哀牢山-点苍山形成的构造和地貌过程被引量:45
2006年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规模最大的一条新生代走滑剪切带沿云南滇西的哀牢山-点苍山山脉分布。构造和地貌证据表明,该山脉的形成可能经历了4个阶段:第1阶段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2.17百万年),以差异性大规模的隆升为特征,同时伴随着剥蚀,成因是剪切带的左行走滑运动;第2阶段发生在20.10百万年,以区域性侵蚀为特征,山体的大部分与周边地体同时被夷平;第3阶段发生在中新世中晚期(13-9百万年),以区域性隆升和河流快速下切为特征,差异性的侵蚀导致山体雏形的形成;第4阶段始于晚新生代(5百万年),以差异性隆升为特征,其中,点苍山的隆升是构造成因,而哀牢山山体的形成可能与红河的下切相辅相成,有限的隆升是地壳发生均衡反弹造成的。
王二七樊春王刚石许华陈良忠陈智樑
关键词:走滑正断层隆升
阿尔金断裂系西段——康西瓦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地貌特征研究被引量:79
2006年
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近EW向延伸2000多公里,它构成了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重要地质边界。康西瓦断裂位于阿尔金断裂带西段,呈WNW-ESE向延伸约700km。文章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印度遥感卫星5.8m分辨率)和数字高程地形模型(DEM)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野外构造地貌考察观测,对康西瓦断裂的第四纪构造活动及其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沿断裂带发育的系统错断水系、错断冲积扇、挤压脊、走滑拉分盆地等典型构造地貌特征表明,该断裂晚第四纪经历了强烈的左旋走滑活动。同时,研究还揭示沿康西瓦断裂发育了一条长约80km的地表地震破裂带,最大同震左旋水平错位为4m,估算产生该地表破裂带的地震是一矩震级为肘。7.3的大地震。另外,文章根据不同年代地表地貌特征的左旋错位距离,估算出康西瓦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长期走滑速率为8-12mm/a,远低于早期估算的20-30mm/a,但是与阿尔金断裂带中、东段的地质估算结果9±2mm/a及GPS测量结果9±4mm/a接近。
付碧宏张松林谢小平石许华王世锋
关键词:晚第四纪走滑断裂构造地貌康西瓦断裂阿尔金断裂系西昆仑
青藏高原东南缘玉龙雪山(5596m)晚新生代隆升的侵蚀与构造控制作用被引量:21
2008年
玉龙雪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它以其独特的地貌特征而引人关注。其顶部为一古残留面,在30×20km^2范围内海拔〉5000m的山峰达18座,高出其周围地区平均海拔近1000m。在分析该区地质地貌特征基础上,我们根据岩石圈弹性挠曲地壳均衡理论,以较保守的残留面海拔4250m为当时金沙江下切玉龙雪山的基准面,结果表明:由于虎跳峡中大规模物质剥蚀而引起玉龙雪山地壳均衡反弹,导致山体隆升了468m,这完全是侵蚀作用对于玉龙雪山隆升的贡献。而玉龙雪山与周围地区的剩余地势高差,主要由正断层等构造作用造成。因此,玉龙雪山的隆升是侵蚀与构造作用共同控制的结果。该区最大量地壳均衡反弹的触发机制是5.0~2.5Ma期间玉龙雪山东西两侧正断层的发生。另一方面,作为玉龙雪山的南东延伸部分——点苍山(4122m)在5.0~2.5Ma同样也发生了构造伸展,但是没有遭受大规模的河流侵蚀作用,因此其海拔相对要低很多。这进一步说明地壳均衡反弹导致了玉龙雪山隆升,并加大了玉龙雪山与点苍山在原有基础上的地势高差。
石许华王二七王刚樊春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缘玉龙雪山虎跳峡隆升
金沙江水系下切与玉龙-哈巴雪山顶峰的隆升
玉龙-哈巴雪山是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青藏高原以及地势向云贵高原二级地势过渡的关键地区。玉龙雪山最高峰海拔5596米,哈巴雪山海拔为5396米,该区平均海拔约4500米。地貌上,雪山顶部为一残留剥蚀面,在30×10k...
石许华王二七王刚樊春刘静
文献传递
板块汇聚带的造山和重力垮塌作用及其力学成因:以雅鲁藏布江-喜马拉雅山汇聚带为例被引量:16
2006年
从大洋底部磁异常条带的宽度变化可以看出,大洋的扩张速率是时常变化的,这种变化与板块俯冲角度的变化一样,对板块汇聚带的应力和应变场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中国存在众多不同特征、不同年代的板块汇聚带,根据其中发生的构造作用可以反演汇聚带在板块扩张速率和俯冲角度控制下的演化。有着巨大高差的喜马拉雅山构造带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喜马拉雅山东、西构造结逐渐交汇在一起,其平均海拔高度随之增大而宽度不断变小。喜马拉雅山中段的推覆发生在中新世早期,在推覆的过程中,其北缘沿藏南拆离系还发生了大规模的南北向伸展。这表明在中新世前,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可能存在一个规模很大的造山带,在这里称之为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江造山带,它在中新世初发生了垮塌。作为这个造山带的前缘,喜马拉雅山中段发生向南的推覆,这就是喜马拉雅山中段的推覆时间要远远滞后于印度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时间的原因。造山带的垮塌可能是印度与欧亚大陆间水平汇聚速率的突然减小造成的。发生在古近纪的日本海和中国的松辽盆地的弧后扩张与喜马拉雅山—雅鲁藏布江造山带的重力垮塌作用可以对比,可能是太平洋和欧亚大陆汇聚速率的突然减小造成的。在白垩纪,太平洋和欧亚大陆汇聚速率很大,所以,欧亚大陆东缘,包括日本海和中国的松辽盆地,在当时可能是规模很大的造山带。位于秦岭南侧,上覆在四川盆地之上的大巴山推覆带的形成机制与喜马拉雅山在中新世的推覆成因类似,与晚白垩世—古近纪秦岭的垮塌有成因关联。秦岭的垮塌可能是华南—华北汇聚速率减小造成的,在此之前秦岭要比现今高得多。
王二七王刚樊春石许华
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地貌过程——以点苍山和玉龙雪山为例
炼铁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点苍山西北,是剑川左行走滑断裂与点苍山-罗坪山西坡断裂系的交接部位。通过对该盆地进行详细地层测量和构造变形调查,获得了130多个地层产状,查明近30个断层点位,并统计分析了盆地内砾岩的成分、含...
石许华
关键词:区域地质晚新生代青藏高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