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仲富

作品数:18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8篇稠油
  • 6篇降黏
  • 3篇沥青质
  • 2篇堵剂
  • 2篇性能评价
  • 2篇油藏
  • 2篇油田
  • 2篇油脂
  • 2篇塔河油田
  • 1篇缔合
  • 1篇盐岩
  • 1篇油藏热采
  • 1篇油藏原油
  • 1篇油剂
  • 1篇油溶性
  • 1篇有机氯
  • 1篇原油
  • 1篇原油加工
  • 1篇渣油
  • 1篇支化

机构

  • 14篇中国石化
  • 5篇长江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新疆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17篇程仲富
  • 9篇刘磊
  • 8篇曹畅
  • 8篇杨祖国
  • 4篇颜学敏
  • 3篇任波
  • 2篇邢钰
  • 1篇杨祖国
  • 1篇郭继香
  • 1篇苏高申
  • 1篇丁保东
  • 1篇刘磊
  • 1篇孙桓
  • 1篇许艳艳
  • 1篇李亮
  • 1篇王元庆
  • 1篇张亚刚
  • 1篇黄雪莉
  • 1篇何龙
  • 1篇张乐涛

传媒

  • 2篇合成化学
  • 2篇油田化学
  • 2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石油炼制与化...
  • 1篇化工进展
  • 1篇石油学报(石...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化工技术与开...
  • 1篇化学与生物工...
  • 1篇油气藏评价与...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新型稠油降粘剂的制备与评价被引量:14
2020年
以丙烯酸十二酯(LA),2-丙烯酰胺基十六烷磺酸(AMC 16 S)与α-甲基苯乙烯(BM)为单体,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新型油溶性稠油降粘剂AMS,其结构经红外和热重表征。并研究了其稠油降粘性能。当AMS最佳加量为4000 mg/L时降粘率为56.94%。探讨降粘机理可知AMS中的酰胺基、酯基、磺酸基和苯环破坏了胶质和沥青质形成的片状堆积结构,从而降低了稠油的粘度。
李洋杨欢刘磊曹畅程仲富颜学敏杨祖国范伟东
关键词:稠油降粘剂胶质沥青质油溶性
塔河油田井筒沥青质堵塞解堵剂的研制被引量:4
2015年
塔河油田部分油井存在沥青质严重沉积堵塞井筒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研制了一种高效沥青分散解堵剂,强渗透分散组分能够有效地渗透分散沥青质颗粒,油溶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够吸附在沥青质颗粒表面增加稳定性,高效溶剂能够部分溶解沥青质。结果表明:沥青分散解堵剂能够有效地溶解分散沥青质,70℃下平均溶解效率为81.1%,高于其他市售药剂,现场试验取得较好的效果。
丁保东杨祖国许艳艳邢钰程仲富欧阳冬李淑杰
关键词:沥青质沉积物
棉浆黑液-酚醛复合凝胶堵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被引量:1
2021年
为有效利用棉浆黑液、减少环境污染,以碱法棉浆黑液、苯酚、甲醛和聚丙烯酰胺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制备了黑液-酚醛复合凝胶,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扫描电镜对凝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苯酚加量对凝胶的影响,评价了凝胶的耐盐性、耐酸碱腐蚀性和封堵效果。结果表明,黑液-酚醛复合凝胶网络致密紧凑,热分解温度为200℃。苯酚加量为2%~4%的凝胶的成胶时间为24~14 h,含水率为72%~75%,吸水倍数为3.60%~3.92%。该凝胶具有黏度低、易泵入的优点,且具有良好的耐盐、耐酸碱性能。凝胶的封堵效果良好,对人工模拟岩心的封堵率大于99%。利用棉短绒黑液制备油田堵剂,不仅可以改善黑液污染,还可降低稠油开采成本。图4表3参13.
程仲富李倩茹刘磊何龙杨祖国邢钰闫科举黄雪莉
关键词:棉浆黑液酚醛树脂凝胶封堵剂
稠油致黏关键组分微观性质被引量:7
2020年
为明确稠油致黏机理,提高稠油采收率,选取塔河、胜利、辽河油田3种不同稠油研究黏度等性质,通过测定油品黏度及组分分散状态,确定稠油的致黏关键组分是沥青质;通过分析油品及沥青质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含量,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扫描电镜分析沥青质微观形态。结果表明:稠油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主要集中在沥青质中;稠油黏度随沥青质芳香性增加而增大,但不严格线性相关;沥青质基本结构单元为片层结构,片层厚度与黏度密切相关,层间距越小,原油黏度越大。可见,稠油中沥青质的含量、结构对稠油黏度具有重要影响。明确致黏关键因素沥青质的片层结构、层间距与稠油黏度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对沥青质结构的深入认识,为探索稠油高效降黏与开发提供新思路。
邢钰吴艳华郭继香刘磊程仲富曹畅赵丽莎
关键词:稠油沥青质微观结构
吐哈稠油氧化-乳化降黏技术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以过氧化氢异丙苯为氧化剂、表面活性剂与醇为复合乳化剂,对吐哈稠油的氧化-乳化降黏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族组分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元素分析等手段对氧化反应前后稠油的物化性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能的氧化-乳化降黏机理。结果表明,稠油发生了氧化加氧、苯环侧链脱支或断裂、杂原子脱除、芳香环缩合等反应,其中沥青质为主要作用对象,氧化反应后重质组分含量大大减少,轻质组分含量增加,氢碳比(n_(H)/n_(C))增大;复配表面活性剂(SDBS+TX-100)与分散助剂异丙醇复合乳化剂能显著提高乳化效果,氧化油降黏率可达19.9%。
杨天天程仲富罗跃怀敬龙单金灵苏高申颜学敏李颢
关键词:乳化
新型沥青质分散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被引量:1
2021年
针对顺北油田井筒举升过程中,随温度逐步降低,沥青质及蜡质颗粒逐渐聚集、沉淀析出的问题,以顺丁烯二酸酐和二乙醇胺为原料,采用“伪一锅法”合成了端羟基超支化不饱和聚酰胺-胺,并对其末端活性基团进行改性,合成了一种新型超支化表面活性剂(HMPS)。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差热-热重、元素分析及凝胶渗透色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将HMPS与重芳烃油、异戊醇按一定比例配制成沥青分散剂,该分散剂对顺北油田井筒取样沥青具有良好的溶解分散性,在50、70和90℃条件下,10 g沥青质分散剂对2 g沥青的溶解率依次为85%、99%和100%。
范伟东范伟东刘磊曹畅刘磊刘磊程仲富邢钰颜学敏
关键词:聚酰胺-胺超支化表面活性剂溶解性
高矿化度油藏原油加工过程中次生有机氯来源探讨被引量:2
2013年
以硬脂酸铁为模型化合物、白油为模型油、T729原油为实验油探索了原油次生有机氯的生成途径,实验结果表明在铁盐存在下,原油中的烷烃会发生断链反应生成烯烃,进一步与盐酸等含氯无机物加成产生有机氯。
杨祖国高秋英吴文明程仲富何晓庆
关键词:原油加工次生有机氯
塔河常渣减黏裂化反应规律及生焦抑制方法研究
2019年
以塔河常渣(THAR)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下,进行减黏裂化反应,考察不同反应条件对产物分布及减黏油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增加,减黏油的黏度逐渐降低,生焦率呈上升趋势。塔河常渣的沥青质含量极高,即使在较缓和的操作条件下,依然易产生大量焦炭,影响其运输。为减小生焦量,本文提出供氢剂抑焦、供氢催化改质抑焦、超临界流体分散等3种方案,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供氢剂四氢萘只有在加压状态下呈现液相时才能起到供氢作用,其生焦量随着四氢萘加入量的增加而减少。油酸及环烷酸钴具有催化四氢萘的供氢作用,其加入能进一步降低生焦。甲苯在低压状态下对抑制体系生焦不明显,当压力升高到超临界压力后,超临界甲苯由于具有溶解及分散重油的作用,可减少缩合反应,使生焦总量降低。
曹畅杨祖国刘磊程仲富闫科举范伟东
多羟基阻垢剂PTMAS的研制与应用被引量:2
2018年
为解决塔河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因地层水不配伍而出现的碳酸垢和硫酸垢结垢问题,以自制三羟乙基烯丙基溴化铵(THAAB)、马来酸酐(MA)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反应单体,采用水溶液聚合,制得了多羟基聚合物型阻垢剂聚三羟乙基烯丙基溴化铵/马来酸酐/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PTMAS)。对产物进行红外光谱与凝胶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其分子结构符合预期设计且分子量大小适中,分子量在2×104~5×104之间,适于作为聚合物阻垢剂。热重分析证明其抗温性能较强,在250℃之前质量保留率高达80%,并未出现大的质量损失。在碳酸钙阻垢实验中,PTMAS添加量不低于25mg/L,适用温度为20~80℃,pH不超过10,有效阻垢时间不小于18h,阻垢率可高达92%,表明PTMAS的适用工况极为宽泛。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硫酸钙、硫酸钡与硫酸锶垢的析出成垢亦有良好阻垢效果。
程仲富杨祖国曹畅罗霄
关键词:阻垢剂阻垢性能水溶液聚合
塔河油田超深井稠油地面热裂化降黏回掺可行性研究被引量:8
2020年
针对塔河油田超深井稠油掺稀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稀油不足、经济性差等问题,提出蒸馏轻组分回掺+热裂解改质开采方法。一方面,进行稠油蒸馏循环掺稀实验,确定轻组分油循环回掺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将蒸馏后的重组分油进行热裂解改质,降黏至满足外输要求。结果表明:循环掺稀实验中,采用350℃蒸馏得到的轻组分收率稳定在27%左右,掺稀比稳定在0.39∶1,说明轻组分循环掺稀可行;热裂解改质实验中,蒸馏得到的重组分在380℃条件下反应60 min后,黏度从398800 mPa·s降低至1704 mPa·s,已能满足长距离输送要求,且密度从1.0018 g/cm^3降低至0.9911 g/cm^3,实现了稠油轻质化。该方法实现了稀油轻组分的循环利用,大幅减少了稀油用量,同时实现了稠油提质增效,为超深井稠油高效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程仲富任波姜莹芳刘磊杨祖国
关键词:塔河油田稠油降黏热裂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