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静雯

作品数:17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虫病
  • 7篇源性
  • 7篇土源性
  • 7篇土源性线虫
  • 5篇土源性线虫病
  • 3篇寄生
  • 3篇寄生虫
  • 2篇线虫
  • 2篇寄生虫病
  • 2篇管圆线虫
  • 2篇广州管圆线虫
  • 2篇感染率
  • 2篇肠道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幼虫
  • 1篇原虫
  • 1篇支睾吸虫病
  • 1篇知识
  • 1篇蠕虫
  • 1篇蠕虫病

机构

  • 17篇四川省疾病预...
  • 1篇绵阳市疾病预...
  • 1篇自贡市疾病预...

作者

  • 17篇罗静雯
  • 16篇田洪春
  • 13篇张丽萍
  • 11篇谢红
  • 8篇刘阳
  • 6篇吴小红
  • 6篇陈漪澜
  • 4篇钟波
  • 3篇刘常华
  • 2篇李黎
  • 2篇郑德福
  • 1篇陈琳
  • 1篇张骥
  • 1篇吴子松
  • 1篇史映红
  • 1篇杨春梅

传媒

  • 5篇寄生虫病与感...
  • 3篇中国寄生虫学...
  • 3篇预防医学情报...
  • 2篇中国血吸虫病...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热带病与寄生...
  • 1篇国际医学寄生...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省2015年全国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竞赛测评成绩报告:蠕虫检测能力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了解当前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人员的蠕虫检测能力,以促进寄生虫病检测整体实力的提升。方法2015年8月,以单位推荐、个人自愿的原则,共26名来自四川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集训和测评,年龄不超过45岁。竞赛内容包括粪便标本改良加藤厚涂片制作(制片)和常见蠕虫(血吸虫、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和肺吸虫等)虫卵镜检鉴别两部分。结果 26名选手制片平均成绩为7.6分(满分10分),及格25名,占96.15%;常见蠕虫镜检平均成绩为28.4分(满分50分),及格10名,占38.46%。蠕虫卵平均检出率为63.90%。10种蠕虫卵中,姜片虫卵检出率最高,为80.00%;其次为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均为75.00%;蛲虫卵检出率最低,为15.00%。年龄大于或等于30岁选手镜检成绩优于年龄小于30岁选手,从事寄生虫病检测工作时间大于或等于2年的选手镜检成绩优于低于2年的选手,参加了全国第3次寄生虫病调查的选手镜检成绩优于没有参加的选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职称、学历选手的镜检成绩无明显差异;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学历、从事寄生虫病检测工作时间、地区(是否参加全国第3次寄生虫病调查)选手的制片成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寄生虫病防治专业检测人员的蠕虫卵镜检能力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应继续加强培训,增加后备人才储备,提高四川省寄生虫病检测专业水平。
罗静雯田洪春谢红
关键词:蠕虫标本制备内窥镜检查
2016-2021年四川省3~9岁儿童蛲虫感染情况调查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 了解2016-2021年四川省3~9岁儿童蛲虫感染情况,为制定四川省儿童蛲虫病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21年在四川省21个市州抽取140个县(市、区)开展蛲虫病监测。每个调查县(市、区)按东、西、南、北、中划分为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所有3~9岁儿童并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进行蛲虫感染检测,计算蛲虫感染率等指标并进行χ^(2)检验比较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6-2021年,四川省在140个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累计检测3~9岁儿童15 353名,蛲虫总感染率为0.45%;各年蛲虫感染率分别为0.69%、0.34%、0.72%、0.61%、0.17%和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8,P=0.005)。男、女童蛲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747)。不同年龄组之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5,P=0.008),以6岁组最高。结论 2016-2021年四川省3~9岁儿童蛲虫处于低感染水平。在今后儿童蛲虫病防治工作中,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重点加强小学入学阶段的蛲虫病防治工作。
铁磊田洪春罗静雯吴小红邓秀刘阳
关键词:儿童蛲虫病
四川省人群钩虫感染家庭聚集性研究
2024年
目的调查四川省人群钩虫感染家庭聚集性,探讨其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治钩虫病提供参考。方法2017—2022年,于四川省盆地、丘陵地区、盆周山区等钩虫病主要流行区选取3~4个县(区)作为人群钩虫感染固定调查点,并选取17~30个县(市、区)作为流动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抽取至少1000名≥3周岁的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KatoKatz法进行粪便钩虫虫卵检测。选取家庭人口数≥2人、且所在县(区)当年钩虫感染人数≥2人的调查对象,应用二项分布拟合优度检验进行钩虫感染家庭聚集性分析。2021—2022年在四川省合江县和乐山市五通桥区开展人群钩虫病防治知识与相关行为调查,比较两地钩虫感染聚集性家庭与非聚集性家庭成员钩虫病防治知识与相关行为差异。结果2017—2022年,在四川省钩虫病主要流行区共抽取25196户家庭的66812名居民进行钩虫感染调查,发现钩虫感染4403例,感染率为6.59%。四川省主要流行区人群钩虫感染分布不符合二项分布,具有家庭聚集性(χ^(2)=2116.759,P<0.001);人群钩虫感染率≥1%的流行区均发现钩虫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χ^(2)=136.006~428.738,P均<0.001);不同年份(χ^(2)=87.615~471.838,P均<0.001)、不同地形流行区(χ^(2)=8.423~1144.176,P均<0.001)人群钩虫感染均具有家庭聚集性。钩虫感染聚集性家庭与非聚集性家庭中,钩虫感染者每克粪便虫卵数(egg per gram,EPG)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80(780)和72(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86,P<0.05)。钩虫感染聚集性家庭中知晓钩虫病防治知识者所占比例低于非聚集性家庭(24.49%vs.51.72%;χ^(2)=10.262,P<0.05),经常赤脚下地劳动者所占比例高于非聚集性家庭(30.61%vs.13.25%;χ^(2)=6.289,P<0.05)。结论四川省人群钩虫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钩虫病预防措施知晓情况、是否经常赤脚下地劳动等因素与钩虫感染家庭聚集性相关。
罗静雯田洪春刘阳吴小红铁磊张丽萍邓秀
关键词:钩虫感染家庭聚集性影响因素
四川省国家级监测点2006~2010年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国家级监测点2006--2010年居民土源性线虫病感染时段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居民的菜园、厕所周边、厨房和庭院4类环境中土壤蛔虫卵污染情况,掌握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和透明胶纸肛拭法,对监测点常住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2006--2010年共对50户农家的菜园、厕所周边、庭院、厨房采集土壤标本,每个场所各检测土壤样本50份,用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查土壤蛔虫卯污染情况。结果2006--2010年共检查5616人,其中男性2725人,女性2891人。2006--2010年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32.06%、14.4%、10.16%、3.21%和5.62%。男、女性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1.32%、11.16%、0.37%和1.56%、11.41%、0.42%。2006--2010年土源性线虫、蛔虫、钩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呈下降趋势;2006--2010年菜园、厕所周边、庭院、厨房土壤中活受精蛔虫卵的检出率分别为6.0%、4.0%、2.0%和4.O%,各场所未受精蛔虫卵、受精蛔虫卯、活受精蛔虫卵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受精蛔虫卵的检出和活受精蛔虫卵检出随年份变化呈下降趋势。结论四川省国家级监测点2006—2010年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与当地村民服药驱虫密切相关;土壤中人蛔虫卵的检出情况随着年份变化也呈下降趋势。
谢红田洪春王信刚罗静雯刘常华刘文林郑德福陈漪澜张丽萍
关键词:线虫感染土源性线虫病感染率
2015年四川省人体肠道原虫感染现状调查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人体肠道原虫感染现状。方法根据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和实施细则,于2015年4-6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四川省5个生态区的15个调查县(市、区)45个调查点。调查对象为各调查点0岁以上的农村常住居民,每个调查点调查人数不少于250人。采集受检对象粪样,采用卢戈氏碘液染色法(一粪一检)检查粪样原虫包囊,采用生理盐水涂片法(一粪一检)检查新鲜稀粪或脓血便的滋养体。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感染率通过χ^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共调查11403人,肠道原虫感染率为2.0%(223/11403)。共发现9种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人芽囊原虫、微小内蜒阿米巴、哈门氏内阿米巴的感染率分别为0.2%(22/11403)、0.7%(78/11403)、0.1%(9/11403)、0.5%(60/11403)、0.6%(67/11403)、0.2%(17/11403),结肠小袋纤毛虫、布氏嗜碘阿米巴、肠内滴虫的感染病例数分别为2、1和1例。江河源区-甘南生态区人群原虫感染率最高,为6.5%(148/2278);四川盆地生态区感染率最低,为0.4%(10/2289);不同生态区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马尔康县人群原虫感染率最高,为10.2%(102/1001);甘孜县感染率次之,为6.1%(46/755);不同县(市、区)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肠道原虫感染率分别为1.9%(97/5247)和2.1%(126/6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29岁年龄组肠道原虫感染率最高,为2.8%(23/813);≥80岁年龄组人群感染率为0;不同年龄组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文盲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最高,为3.2%(73/2317);大专、大学以上人群感染率为0;不同文化程度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牧民原虫感染率最高,为4.8%(20/421);学生感染率次之,为2.0%(30/1491);不同职业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罗静雯田洪春谢红钟波刘阳陈漪澜李黎
关键词:肠道原虫
2016-2020年四川省华支睾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现状,为指导四川省华支睾吸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2020年,按照全国及四川省肝吸虫病及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每年在未开展规范化监测的县(市、区)选定流动监测点,乐山市五通桥区为固定监测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检查人群华支睾吸虫虫卵。2017—2020年在固定监测点用压片法检测淡水鱼虾囊蚴,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猫、犬等保虫宿主粪便,对粪检人群开展人群卫生知识与行为问卷调查。结果2016—2020年,流动监测点共调查143311人,查出华支睾吸虫感染者28人,感染率为0.02%。2016—2020年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均为较低水平,分别为0.01%(5/34967)、0.02%(6/33507)、0.04%(7/19326)、0.02%(7/30256)、0.01%(3/25255),不同年份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49,P=0.373)。川西平原和丘陵地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最高,分别为0.03%(6/20217)和0.03%(19/64989);川西北高原未查出华支睾吸虫感染,不同地形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49,P=0.028)。共有18个县(市、区)查出了华支睾吸虫感染,占流动监测点总数的14.06%。男性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0.02%(13/68316),女性为0.02%(15/749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7,P=0.895);40~59岁组和≥60岁组感染率分别为0.02%(12/48446)和0.02%(12/48873),0~9岁组未检出,不同年龄组人群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21,P=0.291);初中组和高中、中专或中技组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03%(12/35401)和0.03%(2/7772),大专及以上组未检出,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155,P=0.326);农民组和其他职业组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02%(24/107679)和0.02%(2/9525),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医务人员组未检出,不同职业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4,P=0.805)。2016—2020年,固定监测点的人群�
罗静雯田洪春谢红铁磊张丽萍龚希吕城燊
关键词:华支睾吸虫病
2016—2021年四川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分析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 了解2016—2021年四川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的现状和趋势,为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21年,在四川省140个县(市、区)分别设立固定监测点(4个)和流动监测点(136个)。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随机抽取1个乡(镇、街道)的1个行政村(社区),每个行政村调查当年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00人。采集受检对象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查肠道蠕虫卵。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分析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共监测165 551人,总感染率为7.02%(11 614/165 551),各年度分别为8.19%(2 946/35 985)、 7.75%(2 675/34 520)、 8.14%(1 654/20 316)、 8.05%(2 518/31 292)、 3.57%(937/26 264)、 5.15%(884/17 174)(χ2=415.370,P <0.05)。钩虫、蛔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5.63%(9 326/165 551)、1.04%(1 730/165 551)和0.60%(993/165 551)。四川省5类地形中,以丘陵地区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9.42%(7 648/81 168);川西北高原最低,为1.8%(205/11 406)(χ2=1 771.185, P <0.05)。男性和女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6.84%(5 389/78 777)和7.17%(6 225/86 774)(χ2=7.018, P <0.05)。不同年龄组中70~79岁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1.85%(2 319/19 569)(χ2=2 056.363,P <0.05)。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中文盲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0.04%(2 133/21 244)(χ2=994.429,P <0.05)。不同职业人群中农(牧、渔)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7.93%(9 921/125 079)(χ2=734.068,P <0.05)。不同民族中彝族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9.48%(890/4 569)(χ2=1 638.694,P <0.05)。结论 2016—2021年四川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以钩虫为主。丘陵地区、川西南山地感染率较高,是重点防治地区。女性、年龄较大者、文化程度较低者、彝族人群感染率较高,是重点防治人群。
罗静雯田洪春铁磊张丽萍谢红龚希吴小红邓秀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
2015年四川省肠道蠕虫病感染调查报告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人体肠道蠕虫病流行现状。方法四川省于2015-04/06开展了第3次寄生虫病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根据生态区和经济水平进行抽样。农村地区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检查肠道蠕虫卵,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别钩虫虫种,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城镇地区采用Kato-Katz法检查肠道蠕虫卵。感染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标化感染率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年龄性别构成为标准,对地区分布的感染率进行标化。结果在四川省181个县中调查15个县45个调查点,调查11403人。肠道蠕虫感染率为13.69%(1762/11403),标化率为24.13%。肠道蠕虫感染率与第2次寄生虫病调查相比下降了67.52%。钩虫、蛔虫、鞭虫和带绦虫的标化感染率与第2次寄生虫病调查相比分别下降了27.04%、74.04%、14.19%和47.22%。蛔虫、钩虫和鞭虫以轻度感染为主,轻度感染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6.44%、65.19%、83.06%。结论相比2001-2004年进行的前次四川省寄生虫病调查,本次调查肠道蠕虫感染率大幅降低,但仍处较高水平,应继续加强防治。
罗静雯田洪春谢红刘阳钟波龚希张丽萍
关键词:寄生虫病
2015年四川省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方法2015年4-6月,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査方案和实施细则,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四川省5个生态区的15个调査县(市、区)45个调査点。调查对象为各调査点0岁以上农村常住居民,每个调査点调査人数不少于250人。采集受检对象粪样,通过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测肠道蠕虫卵,通过卢戈氏碘液染色法和生理盐水涂片法检测肠道原虫包囊、滋养体,通过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査3~6岁儿童娩虫卵。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感染率通过才检验进行比较。采用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重点寄生虫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査11403人,总感染率为15.5%(1762/11403),检出蛔虫、钩虫、鞭虫、蜒虫、粪类圆线虫等5种线虫,感染率分别为4.7%(540/11403)、7.1%(811/11403)、3.2%(360/11403)、0.1%(10/11403)和0.1%(6/11403);带绦虫、缩小膜壳绦虫、曼氏迭宫绦虫等3种绦虫,感染例数分别为55、3和1例;溶组织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人芽囊原虫、微小内蜒阿米巴、哈门氏内阿米巴、结肠小袋纤毛虫、布氏嗜碘阿米巴、肠内滴虫等9种原虫的总感染率为2.0%(223/11403)。川西南-滇中北山地生态区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率最髙,为24.9%(563/2257),藏东-川西生态区感染率最低,为8.2%(186/2273),不同生态区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雷波县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率最高,为53.9%(407/755),若尔盖县感染率最低,为1.9%(10/522),不同县(市、区)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14.6%(768/5247)和16.2%(994/6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79岁和≥80岁人群重点寄生虫感染率最高,均为21.4%(221/1034、46/215),20-29岁和40-49岁感染率最低,均为12.3%(100/813、273/2217),不同年龄组人群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
罗静雯田洪春谢红刘阳钟波吴子松陈琳张骥陈漪澜李黎龚希张丽萍
土源性线虫病防控技术集成与效果研究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 对土源性线虫病的防控措施进行优化集成,探索更经济有效的防治对策。方法 选择四川省丹棱县和威远县作为观察县,在2个观察县实施不同的防治措施。通过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等指标评价防治效果。结果丹棱和威远县从2006年基线调查到2009年考核评价,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χ^2丹=799.41,χ^2威=367.172,P均〈0.01),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从57.12%和32.60%下降到10.06%和3.21%,下降幅度分别为82.39%和90.15%。结论 丹棱县开展的综合防治措施和威远县对目标人群开展的长期、持续地健康教育干预,并引导居民主动服药驱虫的措施对降低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均有显著成效,各地可因地制宜,集成优化防控措施,选择经济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土源性线虫病感染率。
谢红田洪春唐猛王信刚刘常华罗静雯张丽萍郑德福陈漪澜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病防控技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