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翁清妹

作品数:8 被引量:155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水稻
  • 4篇基因
  • 3篇性状
  • 3篇褐飞虱
  • 3篇飞虱
  • 2篇蛋白
  • 2篇数量性状
  • 2篇重组自交系
  • 2篇自交
  • 2篇自交系
  • 2篇抗褐飞虱
  • 2篇基因定位
  • 2篇防卫反应
  • 1篇蛋白酶抑制
  • 1篇蛋白酶抑制剂
  • 1篇电泳
  • 1篇电泳分析
  • 1篇性状基因
  • 1篇药用
  • 1篇药用野生稻

机构

  • 7篇武汉大学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周口师范学院

作者

  • 8篇翁清妹
  • 7篇何光存
  • 7篇祝莉莉
  • 3篇黄臻
  • 3篇任翔
  • 2篇王小兰
  • 2篇谭光轩
  • 1篇游艾青
  • 1篇陈荣智
  • 1篇张启发
  • 1篇李维明
  • 1篇吴为人
  • 1篇周元昌
  • 1篇刘华清
  • 1篇祝彩磊
  • 1篇时振英
  • 1篇唐定中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Acta B...
  • 1篇Journa...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福建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水稻对褐飞虱抗性相关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英文)被引量:15
2002年
以药用野生稻 (Oryzaofficinalis)的转育后代B5 (高抗褐飞虱 (NilaparvatalugensSt l) )与感虫品种明恢 6 3(OryzasativaL .)为亲本 ,构建了一个重组自交系群体。通过抗褐飞虱鉴定 ,筛选出极端抗虫株系和极端感虫株系 ,运用分群分析法 (bulkedsegregantanalysis ,BSA)分别建成了极端抗虫集团 (resistantbulk)和极端感虫集团 (susceptiblebulk)的蛋白质池。利用双向电泳技术 ,分别分析了极端抗虫集团和极端感虫集团受虫害与未受虫害的秧苗蛋白质的变化。结果发现 ,虫害 48h后 ,感虫集团的一个分子量为 40kD的蛋白质P40 (pI=6 .3)的表达明显减弱甚至消失 ,而在抗虫集团中 ,P40的表达未受影响。与褐飞虱为害后抗虫株系和感虫株系不同的生理反应相联系 。
陈荣智翁清妹黄臻祝莉莉何光存
关键词:水稻重组自交系褐飞虱抗性双向电泳
褐飞虱诱导的水稻RH3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特性被引量:2
2003年
组蛋白H3基因的表达与个体发育、细胞组织特异性以及胁迫反应等相关.在褐飞虱取食后的水稻cDNA差减文库中筛选到编码水稻组蛋白H3(RH3)的EST(GenBank登录号:BU572343),以该EST为探针,从褐飞虱取食后的水稻CDNA文库中分离到RH3基因的全长。DNA.该基因编码一个含136个氨基酸残基的H3蛋白,与以前克隆出的一种抗病相关蛋白基因(GenBank登录号:AF467728)只有1个碱基的差异,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第 126位上由赖氨酸取代了天冬氨酸.应用 Northern blot技术,研究了褐飞虱取食后不同时间段水稻RH3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分析了植物激素、干旱、盐胁迫及机械损伤等因素对其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褐飞虱取食8 h后 RH3基因表达开始增强,96 h后达到峰值.干旱处理和稻瘟病菌接种能诱导RH3基因的表达增强,而脱落酸处理则对该基因的表达起负调控作用.利用 RNA原位杂交技术,对接种褐飞虱48 h后水稻的茎叶切片进行了 RH InRNA的原位定位.结果显示,在褐飞虱取食后,RH3基因的转录本在维管束及短细胞中的积累尤其明显.水稻组蛋白H3基因的表达与水稻对褐飞虱的应激反应相关.
王小兰翁清妹游艾青祝莉莉何光存
关键词:水稻克隆基因表达防卫反应组蛋白H3
5种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在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定位被引量:15
2003年
通过抗病虫害水稻品系"B5"与籼稻品种"明恢63"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一个187个F8代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的分子连锁图,对水稻抽穗期、株高、穗长、剑叶长和剑叶宽的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分别检测到影响抽穗期、株高、穗长、剑叶长和剑叶宽的农艺性状2、2、4、4、4个QTLs,并分别解释各表型性状总变异的50.6%、74.9%、34.1%、47.3%和46.2%.其中,控制抽穗期的Hd 6基因,控制株高的Ph 7基因和控制剑叶长的Fll 2b基因分别是效应值较大的主效座位,其余的为微效基因座位.相关性状的QTLs大多聚集在染色体的相近或相同区间,表现出成簇分布的现象.这些重要农艺性状的分析,可以为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有用的遗传信息.
祝莉莉谭光轩任翔翁清妹何光存
关键词:农艺性状重组自交系QTL基因定位水稻
水稻分蘖能力QTL的定位被引量:22
2003年
基于水稻分蘖发育性状的复杂特性 .利用 187个株系的MH6 3/B5重组自交系和已建成的分子遗传连锁图对水稻分蘖能力进行了数量性状座位 (QTL)分析 .通过对连续 8个时间段分蘖增加数的检测 ,在第 2、第 5、第 8和第 9染色体上发现 4个QTL座位在不同时间段对分蘖能力有贡献 .同时检测到该群体中影响分蘖能力的上位效应广泛存在 ,在多个时间段其贡献率甚至大于单独的QTL座位 .QTL和上位效应座位中共有多个与以往报道的分蘖相关座位位置相近或相同 ,并在第 1和第 2染色体上有成簇分布 .水稻分蘖能力QTL的定位 。
任翔翁清妹祝莉莉何光存
关键词:水稻分蘖能力QTL定位数量性状座位分子遗传学发育性状
用2个不同来源的DNA探针构建水稻RFLP连锁图谱(英文)被引量:7
2000年
基于籼稻品种圭 6 30与粳稻品种台湾粳杂交产生的一个包含 111个株系的加倍单倍体 (DH)群体 ,构建了一个水稻 RFL P连锁图谱 .该图谱 (记为 DH图谱 )含有 175个 RFL P座位 ,全长 12 2 4 .6 c M,相邻标记间平均距离 7.0 c M.用于 RFL P分析的探针选自分别由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 (RGP)和美国康耐尔大学 (CU)构建的 2个水稻图谱 .9个染色体区域发现明显的偏分离 ,但 DH图谱与 RGP和 CU图谱之间仍表现出较好的共线性 .因此 ,DH图谱可以作为那 2张图谱之间遗传信息相互沟通的桥梁 .
翁清妹吴为人李维明刘华清唐定中周元昌张启发
关键词:水稻遗传连锁图RFLPDNA探针数量性状
药用野生稻转育后代一个抗白叶枯病新基因的定位被引量:76
2004年
从药用野生稻渗入后代选育的水稻株系B5表现为高抗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白叶枯病。对B5与籼稻品种明恢 6 3杂交组合的 187个重组自交系 (RILs)进行了抗白叶枯病接种鉴定 ,采用分离集团分析法 (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 ,在第 1染色体上筛选到与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相连锁RFLP分子标记。利用RILs抗病性表现型鉴定资料和构建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 ,将抗白叶枯病基因定位在第 1染色体短臂的C90 4和R5 96之间 ,这两个分子标记间遗传距离为 1 3cM。该基因对RILs群体抗病性变异的贡献率为 5 2 96 % ,是一效应值较大的主效基因。这一抗白叶枯病基因不同于已报道的抗白叶枯病基因的位点 ,因此将其命名为Xa2 9(t)。
谭光轩任翔翁清妹时振英祝莉莉何光存
关键词:分子标记基因定位白叶枯病药用野生稻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被引量:17
2004年
评述了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的进展。褐飞虱在热带越冬 ,每年 4~ 8月逐代北迁 ,是我国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稻作害虫。褐飞虱栖息于稻丛基部 ,以刺吸式口器吸食韧皮部汁液 ,严重时稻田成片枯萎 ,造成减产甚至失收。褐飞虱也是一些水稻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在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研究中通常采用人工接虫方法鉴定材料的抗虫性 ,以达到大批量、指标量化和可重复的要求。常用的方法有苗期集团鉴定、虫口密度及产卵量测定、蜜露量测定等。褐飞虱种群中有生物型的变异。在抗虫品种抗性的选择压力下 ,褐飞虱群体致害性会发生变化 ,经多次传代后可转变为能致害该抗虫品种的新的生物型。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研究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初 ,至今已命名了 10多个主效基因 ,并鉴定了重要的QTL。通过分子标记分析 ,一些抗褐飞虱基因已被定位。克隆水稻的抗褐飞虱基因是下一阶段研究的关键课题。
祝莉莉祝彩磊翁清妹黄臻何光存
关键词:水稻褐飞虱刺吸式口器生物型表现型
蛋白酶抑制剂mRNA在抗褐飞虱水稻中的原位定位被引量:4
2003年
利用RNA原位杂交技术,对抗虫水稻B5植株接种褐飞虱若虫72 h后的根、茎、叶组织切片进行了蛋白酶抑制剂基因(E61932)的原位定位.结果显示,在未接虫的材料中,该基因在根、茎、叶等部位都有表达,但表达水平很低;褐飞虱取食后,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在水稻茎、叶的薄壁组织中大量表达,根中表达较弱,说明受褐飞虱若虫取食诱导该基因表达上升.
翁清妹黄臻王小兰祝莉莉何光存
关键词:抗虫水稻褐飞虱植物防卫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