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翟崇光

作品数:11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文学
  • 3篇美学
  • 2篇信仰
  • 2篇研究史
  • 2篇文化
  • 2篇民族
  • 2篇基督
  • 2篇基督教
  • 2篇国文
  • 1篇当前中国文学
  • 1篇导师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学
  • 1篇学史
  • 1篇学术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学术转向
  • 1篇哲学
  • 1篇拯救
  • 1篇政治哲学

机构

  • 10篇暨南大学
  • 1篇吕梁学院

作者

  • 10篇翟崇光
  • 2篇姚新勇
  • 1篇张海城
  • 1篇贺仲明
  • 1篇赵彦辉
  • 1篇李永杰

传媒

  • 2篇阿来研究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电影评介
  • 1篇华侨大学学报...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扬子江(评论...
  • 1篇百家评论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1
  • 2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灵性文学”与中国文化传播——以施玮的创作主张、文艺实践与编辑活动为中心
2018年
从百年华文文学创作的历史链上聚焦"灵性文学"创作,既有老舍等"灵的文学"的中国现代文学写作传统,也有陆征祥、吴经熊和原甸等作者于海外的华文书写历史,"新移民文学"作家施玮主张的"灵性文学"创作与其文艺实践诠释出了华文基督教文艺的特质。"灵性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化补入超验维度的启蒙书写具有深层的文化意义,华文"灵性文学"创作的独特文化交融性,显示出其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之"桥"的意涵,他们的写作和对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诠释,在更深层的意义上,使"中学西传"得以落实。施玮的创作主张、文艺实践以及编辑活动,是在当代进行这项文化交融活动的典型体现。
翟崇光
关键词:华文文学中国文化
困惑、反思、神圣、抑或诗意的栖居——镜头后“静默伫立”的田壮壮
2010年
田壮壮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猎场扎撤》、《盗马贼》、《德拉姆》三部影片是其以西南边陲为题材而拍摄的重要作品,无论是其80年代还是本世纪初的两次"出离"和"走向",田壮壮的电影始终都以它高度"静默"的语言视角、独特的影像题材,沉静地执着于边缘处。在他镜头下的"民族",我们看到的是欣赏、尊重、包容;在他展现的"宗教"中,我们可以体味到困惑、矛盾,但也可以发现他对信仰的体认——"敬畏、给予和施舍";随着他边缘处执着的行走,我们还看到了平凡而尊严者的静默的"栖居"。总之,田壮壮的电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介于多种文化之间而又静默直观的难得的视野。
姚新勇翟崇光
关键词:信仰栖居
当前中国文学中的伦理问题被引量:2
2017年
主持人 贺仲明: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参与者: 杨超高、蔡秋培、翟崇光、周哲、龙永琼等暨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会议时间:2016年12月10日 会议地点:暨南大学第一文科楼205室 一、文学与伦理的关系 贺仲明:在当前中国文学中,伦理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这与我们当前社会整体的伦理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自上世纪90年代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多方面的因素,如消费主义的盛行,
贺仲明杨超高蔡秋培翟崇光周哲龙永琼
关键词:伦理问题中国文学博士生导师市场经济消费主义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宗教研究史述评
2018年
从人类历史上看,任何一个民族,都曾有过宗教的印迹。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多宗教国家,各种宗教传统源远流长。纵然'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文化具有较强的世俗性,中国的本土道教混同民间信仰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被有些学者认为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中国文化在孔子之前就有祭天、祭祖等远古宗教传统,中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着原生性宗教传统,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对汉族和少数民族也有深刻影响.
翟崇光
关键词:回族文学民间文学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逍遥"与"拯救"-刘小枫基督教美学精神发生论
翟崇光
关键词:知识分子
刘小枫1980年代前期“诗化美学”解读
2018年
刘小枫上世纪末向大陆知识界引介基督教美学精神,产生过较大影响,他的美学思想里超越性的神性之思,已经"孕育"在其1980年代前期的美学思考中。刘小枫1980年代写作的硕士毕业论文,与他之后修改扩充的《诗化哲学》在价值立场上发生了变化,他当时写作的关于古今中西的"美学评论"、德国浪漫哲学的论述,为其写作《拯救与逍遥》积累了素材资源。"诗化神学"的"拯救"精神,是刘小枫1980年代早期"诗意批判"、"呼唤灵性"的"诗化美学"精神的进伸和延续。
翟崇光
刘小枫学术转向批判被引量:7
2017年
刘小枫是一位影响相当大的当代学者,三十多年来,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美学、文学、心理学、哲学、神学、社会理论、政治哲学等领域,其治学善“变”是其为学的特点。尤其近年来,刘小枫柏拉图式政治哲学的古典立场,与其上世纪末总体的启蒙立场形成了较大反差,引发不少争议。
姚新勇翟崇光
关键词:学术转向政治哲学学术研究社会理论启蒙立场心理学
从批判到悲悯:生命美学的“大事因缘”——潘知常美学转向初探
2010年
潘知常于上世纪90年代初曾是与实践美学进行论证的主将之一,当时他试图实现其心目中"个体的觉醒"。在新世纪的开头,他又试图给美学引进信仰、神性、爱之维度,以期能够实现个体"信仰的觉醒",他的观点得到了很多同仁的支持。
翟崇光李永杰赵彦辉
关键词:生命美学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史诗学研究史述评被引量:1
2019年
中国'史诗'观念的产生受近现代以来西学东渐的影响,来华传教士和晚清至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闻一多和茅盾等中国学者都曾探讨过有关'史诗'的问题~①。新中国成立初至20世纪60年代,在国家体制的组织推动下,大批少数民族史诗文本被搜集、整理出来,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格斯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统称'三大史诗'——于这一时期被发掘出来。
翟崇光张海城
关键词:史诗研究史诗传统口头程式理论研究史
北村“神性写作”的文化意义——以《安慰书》《施洗的河》为中心的解读
2018年
北村的"神性写作"作为一个当代"精神事件"曾获得广泛关注,其"神性写作"系列文本于新时期的"浮现",具有在当代"合法"言说中国基督教文学的开端性意义。中国基督教文学具有文化本土性质,对其的评论存在着"错读"、"误读"与"漏读"现象,在讨论中国"忏悔文学"等问题时,应该对中国的基督教文学创作给予关注。北村的"神性写作"不仅具有庚续神性启蒙价值维度、促进中西文化进行深层对话的作用,当北村的创作被纳入"灵性文学"而融进世界华文文学时,也具有了中外文化交流之"桥"的意涵。
翟崇光
关键词:神性写作中国基督教文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