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荆延德

作品数:63 被引量:620H指数:12
供职机构: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7篇农业科学
  • 8篇经济管理
  • 6篇文化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3篇污染
  • 10篇四湖流域
  • 10篇南四湖
  • 10篇南四湖流域
  • 10篇湖流
  • 9篇生物炭
  • 8篇土壤
  • 8篇基质
  • 7篇栽培
  • 6篇秸秆
  • 6篇
  • 5篇地理
  • 5篇栽培基
  • 5篇栽培基质
  • 5篇主成分
  • 5篇主成分分析
  • 5篇汞污染
  • 4篇生态
  • 4篇棕壤
  • 4篇面源

机构

  • 49篇曲阜师范大学
  • 13篇山东农业大学
  • 12篇浙江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东省鲁南地...
  • 1篇佛罗里达大学
  • 1篇美国农业部
  • 1篇泰安市公路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3篇荆延德
  • 10篇何振立
  • 9篇杨肖娥
  • 9篇张志国
  • 5篇赵石萍
  • 5篇林雪原
  • 4篇孙小银
  • 4篇孙笑笑
  • 3篇巩晨
  • 3篇刘兴
  • 3篇张华美
  • 3篇申磊
  • 2篇张全景
  • 2篇王清奎
  • 2篇王世亮
  • 2篇彭红云
  • 2篇魏宁宁
  • 2篇马丛丛
  • 1篇高明秀
  • 1篇曲晓华

传媒

  • 7篇土壤通报
  • 6篇曲阜师范大学...
  • 6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国土与自然资...
  • 2篇环境污染与防...
  • 2篇地理教育
  • 2篇水土保持科技...
  • 2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西南园艺
  • 1篇北方园艺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地理教学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2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用于异型瓶的清洗刷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异型瓶的清洗刷,具有刷杆和刷毛,其刷杆的一端与手持式电动机的转轴紧固,刷杆的另一端套有橡皮帽,橡皮帽上设有覆盖瓶底的辐射状刷毛,刷杆上沿轴向分布有横向刷毛,横向刷毛形成的空间形状与异型瓶的形状相同,...
荆延德杨肖娥何振立彭红云
文献传递
济宁地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2004年
介绍了济宁地区矿产、水、土地和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荆延德赵石萍
关键词:自然资源矿产旅游资源
基于格网的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耦合关系
2023年
基于2000、2010和2020年3个时点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究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双变量Moran的I方法探讨了ESV强度与土地利用程度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0和2020年南四湖流域ESV总值分别为416.23亿元、523.25亿元和424.16亿元,其中研究区ESV的贡献主体为耕地和水体;各类用地存在空间相关性,且性质为正(P<0.05),但各类用地的空间聚集特征各异,未利用地和耕地的聚集性逐步削弱,而建设用地则增强.半变异函数分析表明,ESV强度具有很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南四湖湖区,低值区集中于人口活动活跃的城镇和耕地集中区;土地利用程度与ESV强度在空间上呈显著负相关(P<0.05),极显著相关区域主要在南四湖湖区.
王丹荆延德韩善梅
关键词: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土地利用程度
乙烯利在草坪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1年
本文综述了乙烯利对草坪草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的影响。并且指出乙烯利可有效降低草坪株高、减少修剪次数、促进草坪草分蘖、改善草坪色泽、提高草坪的抗逆性 ,从而形成高质量草坪、降低养护管理费用。
王清奎刘玉贵张志国荆延德
关键词:植物生长抑制剂乙烯剂生长发育抗逆性草坪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机制的济宁市农业面源污染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运用清单分析、等标污染负荷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济宁市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以明确济宁市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的污染防治措施。结果表明,济宁市农业面源污染中最主要的污染源为畜禽养殖,最主要的污染物为TN。2011年济宁市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综合水质指数平均值为1.73,达到轻度污染水平。梁山县、兖州市处于高压、高敏感区,是全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济宁东部农业面源污染中度敏感区是占整个控制区比例最高的区域,畜禽养殖是中度敏感区的重点污染源;复合污染型是全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最为困难的类型。针对污染现状及类型,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控制对策。
林雪原荆延德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
不同来源及老化生物炭对北方茶园土壤吸附Cd2+
以北方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衡实验和土柱淋溶实验研究小麦秸秆炭和鸡粪炭及其老化对茶园土壤吸附Cd2+的影响,探讨其修复镉污染茶园土壤的可行性.结果 表明:生物炭施用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茶园土壤对Cd2+的吸附能力,相较于...
申磊荆延德孙小银郝郝曹永强
北美黑土带解冻期水土流失被引量:10
2001年
部分冻结的土壤能加重地表径流的流失并降低土地的生产力。美国明尼苏达州在 1986~ 1990年及 1987~1988年解冻时节分别对普通黑土、钙质黑土进行了水土流失评估。在秋季耕作前分别采取有覆盖、无覆盖处理 ,翌年解冻时节 ,分 4个时期分别对经前 1a秋季用铧式犁、凿形犁耕作过的地块进行 6 4mm/h的人工降雨。在降到 96mm的雨后 ,普通黑土、钙质黑土的水土流失差别不大。方差分析表明 ,降雨日期和覆盖处理都影响径流 ,但仅仅覆盖处理影响两类土的土壤流失。回归分析表明表层土愈湿愈平整 ,冻土层离地表愈近 ,则径流量愈大。在春季雨量为 96mm的条件下 ,径流、随机糙度、土壤含水量和残余物覆盖度决定了土壤流失近 6 0 %的变异性。在同一天内连续降雨将使黑土的水土流失速率提高至少 5 0 % ,黑钙土的水土流失速率提高 10 0 %。在寒冷地区 ,秋季的耕作能促进土壤增温并有利于春季的播种和土壤质地变粗。土壤的快速解冻和作物残余物的覆盖是解冻时节减少水土流失的理想方法。
B.S.SharrattM.J.LindstormG.R.BenoitR.A.YoungA.Wilts荆延德
关键词:冻土人工降雨耕作水土流失
施加不同种类生物质炭及冻融交替后土壤吸附Cu(Ⅱ)的变化被引量:1
2017年
以棉花和花生秸秆为原料于500℃下限氧慢速热解制备得到两种生物质炭,通过批处理恒温振荡法,探讨了土壤施加不同种类生物质炭及冻融交替后吸附Cu(Ⅱ)的变化。结果表明,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各处理土壤对Cu(Ⅱ)的吸附,土壤施加棉花和花生秸秆炭后对Cu(Ⅱ)的吸附能力显著提高,吸附能力分别提高了3.8和17.9倍;冻融交替后施加棉花和花生秸秆炭的土壤对Cu(Ⅱ)的吸附能力均降低,吸附能力分别下降了1.6和1.1倍;花生秸秆炭比棉花秸秆炭更适宜作为土壤改良剂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申磊荆延德鞠文亮孙小银
关键词:生物质炭冻融交替土壤
花生秸秆生物炭输入对棕壤中铜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人工模拟铜污染棕壤,通过添加不同裂解温度(350℃、500℃和650℃)和不同施用量(2%和4%)的花生秸秆生物炭,探究生物炭输入对土壤pH和铜形态(Tessier连续提取法)的影响,分析生物炭输入对棕壤铜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生物炭产率、平均孔径减小,pH、灰分、阳离子交换量(CEC)和比表面积增大;施加生物炭提高了土壤pH,土壤pH与交换态铜含量成负相关,且随生物炭裂解温度和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施炭量一定条件下,随着输入生物炭裂解温度的升高,土壤交换态铜、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含量显著减少(P<0.05),有机化合态铜含量显著增加(P<0.05),残渣态含量增多,其中650℃裂解温度生物炭处理对降低土壤铜有效性效果最好;在相同的裂解温度下,随着施炭量增加,土壤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含量减少,有机化合态铜和残渣态铜含量增多,其中以4%施炭量处理对降低土壤有效态铜的效果最优。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炭裂解温度和添加量是影响棕壤pH和铜生物有效性的因子,其中SP4-650处理最有利于降低棕壤中铜生物有效性。
韩梦杰荆延德
关键词:棕壤生物有效性
关于缓冲带改善灌溉牧场径流水质效果的评估被引量:7
2001年
用未经放牧的植物缓冲带使水体免受牧场径流中沉积物和营养物的污染 ,常被认为是最好的管理方法。研究的目的是测出径流中NO3 N ,总P及悬浮物的质量浓度 ,并评估山麓牧场经灌溉后产生的径流经 10m缓冲带后水质的变化。喷灌水量和大水漫灌水量中分别有 15 %和 6 9%变成了径流。灌溉期间径流中各成分质量浓度的变化非常迅速且明显。 10m缓冲带并没有明显降低喷灌和大水漫灌下径流中NO3 N的质量浓度和输移率。缓冲带既不能减少灌溉方案下总P的质量浓度 ,又不能减少喷灌方式下总P和悬移质输移率。但缓冲带在两种灌溉方式下确能降低悬浮物的质量浓度 ;在大水漫灌方式下能减少总悬浮物的输移量和总P量。这些结果反映了缓冲区建立后第 1年的缓冲效果。为了从这些系统中减少对水质的潜在污染 ,通过提高灌溉水分的利用效率来减少径流量 ,是最易让人接受并且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K.W.TateG.A.NaderD.J.LewisE.R.AtwillJ.M.Connor荆延德
关键词:草场硝酸盐缓冲带灌溉径流水质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