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健强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南通市中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低场
  • 2篇原发性
  • 2篇原发性肝癌
  • 2篇肿瘤
  • 2篇转移瘤
  • 2篇脊柱
  • 2篇骨折
  • 2篇骨质
  • 2篇骨质疏松
  • 2篇肝癌
  • 1篇低场MR
  • 1篇低场MRI
  • 1篇动脉
  • 1篇压缩骨折
  • 1篇压缩性
  • 1篇压缩性骨折
  • 1篇造影
  • 1篇栓塞
  • 1篇栓塞治疗
  • 1篇肿瘤转移

机构

  • 4篇南通市中医院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江苏省南通市...

作者

  • 5篇蒋健强
  • 2篇陆锦贵
  • 2篇胡振民
  • 2篇施海彬
  • 2篇周卫忠
  • 2篇王生锋
  • 2篇杨正强
  • 2篇刘圣
  • 2篇周春高

传媒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上海医药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黑龙江医学

年份

  • 3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低场MR在骨质疏松、转移瘤所致椎体骨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和转移瘤致脊柱压缩性骨折的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证实的骨质疏松性骨折34例及病理证实的转移性骨折26例,所有病例均行低场MRI(0.35T)T1WI、T2WI及脂肪抑制T2WI扫描,部分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压缩椎体后缘成角、内见残留正常骨髓信号多见于骨质疏松性骨折(P<0.01);压缩椎体后缘膨隆、弥漫性T1WI低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附件受累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多见于转移性骨折(P<0.01)。结论:低场MRI对骨质疏松和转移瘤所致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王生锋胡振民蒋健强陆锦贵
关键词:骨折脊柱骨质疏松肿瘤转移
原发性肝癌胃左动脉分支供血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程序性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及肝总动脉造影在发现原发性肝癌(PLC)胃左动脉(LGA)分支供血中的作用;总结PLC LGA分支供血的一般规律,提高PLCLGA分支供血的发现率。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0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首次介入治疗中患者的血管造影资料。依据造影模式分为两组,A组作程序性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及肝总动脉造影(526例);B组则直接肝总动脉造影(850例)。将LGA供血分支进一步分为替代肝左动脉、副肝左动脉及寄生供血,并就其发现率进行统计分析。对LGA分支供血的病例就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染色及碘油沉积情况比较分析。结果 A组42例作选择性LGA造影,其中36例见PLC有LGA供血:B组82例作选择性LGA造影,其中39例发现LGA供血,A、B两组LGA供血阳性率分别为85%(36/42)和48%(39/8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36例LGA供血中,副肝左动脉10例,B组39例LGA供血中,4例为副肝左动脉,A组和B组副肝左动脉的发现率分别为1.9%(10/526)和0.5%(4/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而替代LGA及LGA寄生性供血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共75例LGA供血的病例中,肿瘤单纯位于肝左叶的61例,14例侵犯肝左右叶;75例中LGA增粗70例(93%),病灶肝总动脉造影染色不全者62例(83%,62/75);常规肝动脉栓塞碘油沉积缺损者54例(72%,54/75)。结论程序性造影能提高LGA造影的阳性率,特别是副肝左动脉肿瘤供血的发现率。对于侵犯肝左叶、程序性造影LGA增粗、常规肝动脉造影及栓塞中肿瘤染色不全或碘油沉积欠佳时,须行超选择性LGA造影,以提高LGA分支供血肿瘤的发现率。
蒋健强施海彬刘圣杨正强周春高周卫忠
关键词:肝脏造影胃左动脉
程序性造影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程序性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及肝总动脉造影在TACE发现肝癌非常规供血动脉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所有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首次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管造影资料及介入手术治疗报告。根据造影程序将其分为两组:A组526例患者常规行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及肝总动脉造影,B组850例只行肝总动脉的造影,均在明确病灶的供血动脉后进行TACE治疗。两组患者动脉造影时均在肿瘤染色不佳或无染色时寻找异位肝癌供血动脉,对肿瘤的供血动脉为腹腔干-肝总动脉之外的血管分别根据其起源进行分类及统计,并就两组的发现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发现率的高低并分析产生此统计学差异的原因。结果两组肝癌的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供血的发现率为A组14.1%(74/526)、B组8.9%(76/850);胃左动脉分支供血的发现率为A组6.7%(35/526)、B组3.3%(28/850);膈动脉供血的发现率分别为A组4.6%(24/526)、B组2.6%(22/850);腹腔干供血的发现率分别为0.5%(3/526)、0(0/850)。此4组侧支血管的发现率A组均高于B组(P<0.05)。而对于胃十二指肠动脉、右肾动脉、肋间动脉、胸廓内动脉及脾动脉的肝癌异常供血的发现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程序性造影可以提高肝癌侧支供血动脉的发现率,特别是提高副肝动脉对肝癌供血的发现率,在提高肝癌的早期完全栓塞率,控制肿瘤的复发中有一定的意义。
蒋健强施海彬刘圣杨正强周春高周卫忠
关键词:肝细胞性肝癌
骨质疏松和转移瘤致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低场MRI鉴别诊断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评价脊柱骨质疏松和转移瘤致压缩性骨折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证实的骨质疏松性骨折34例及病理证实的转移性骨折26例,所有病例均行低场MRI(0.35T)T1WI、T2WI及脂肪抑制T2WI扫描,部分行Gd-DTPA增强扫描。数据统计采用χ2检验。结果:压缩椎体后缘成角、内见残留正常骨髓信号多见于骨质疏松性骨折(P<0.01);压缩椎体后缘膨隆、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附件受累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多见于转移性骨折(P<0.01)。结论:MRI对鉴别骨质疏松性和转移性压缩性骨折具有重要的价值。
王生锋胡振民蒋健强陆锦贵
关键词:脊柱压缩骨折骨质疏松转移瘤
椎管内肿瘤MRI诊断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分析椎管内肿瘤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椎管内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1~2007-06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37例,比较各类肿瘤的影像学改变。结果室管膜瘤3例,星形细胞瘤2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神经鞘瘤14例,神经纤维瘤6例,脊膜瘤3例,脂肪瘤1例,转移瘤7例(脊髓内2例,硬脊膜外5例)。术前定位准确35例(准确率94.6%),定性准确30例(准确率81.1%)。结论MRI对椎管内肿瘤的定位及定性准确率较高,应为当前首选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蒋健强
关键词:椎管内肿瘤MRI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