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蒋树怀

作品数:7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先正达农业科教及农村发展基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水分
  • 3篇土壤
  • 3篇农田
  • 2篇生理指标
  • 2篇生态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微集水
  • 2篇微集水种植
  • 2篇微集水种植技...
  • 2篇绿豆
  • 2篇抗旱
  • 2篇集水
  • 2篇旱作
  • 2篇旱作农田
  • 1篇栽培
  • 1篇栽培技术
  • 1篇秩次分析法
  • 1篇生理生态
  • 1篇生态适应

机构

  • 7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7篇蒋树怀
  • 6篇冯佰利
  • 5篇王鹏科
  • 4篇高小丽
  • 3篇屈洋
  • 3篇高金锋
  • 2篇柴岩
  • 2篇宋慧
  • 1篇李琴琴
  • 1篇张盼盼
  • 1篇陈佳
  • 1篇曹莉
  • 1篇赵如浪
  • 1篇朱瑞祥
  • 1篇张小东
  • 1篇王颖

传媒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2010年作...

年份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旱作农田黑豆微集水技术效应研究
2012年
在长城沿线风沙区,设置带型150cm(DX1)、带型120cm(DX2)、带型80cm(DX3)、双沟覆膜(DX4)、平膜穴播(DX5)、露地平作(CK)6种微集水种植模式,研究各模式对黑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平作相比,微集水种植模式条件下土壤表层含水量高,黑豆生育期提前,叶面积、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增加;不同微集水模式中,双沟覆膜集水效果最为明显,黑豆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露地平作提高19.6%和31.4%,其他栽培模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微集水技术具有较好的聚雨保墒效果,能明显提高黑豆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李琴琴周艳梁鸡保蒋树怀曹莉冯佰利高小丽高金锋王鹏科柴岩
关键词:黑豆微集水种植技术土壤水分生理指标
长城沿线风沙区春绿豆抗旱节水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长城沿线地处干旱半干旱风沙区,生态条件严酷,自然降雨稀少且季节分布不均。春绿豆是该区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但栽培技术相对落后,科研力量比较薄弱,这些生态和生产因素严重制约春绿豆产量的提高。 本研究在不同垄沟垄覆膜集...
蒋树怀
关键词:水分利用效率节水效益肥料
高产苦荞品种筛选及其在北方种植区生态适应性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选用2006~2008年国家苦荞品种区域试验的14个苦荞品种(品系)在40个试验环境点的数据资料,运用秩次分析法对参试品种产量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并对参试品种中高产稳产品种(品系)进行生态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参试苦荞品种中,KQ08-05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稳定性,优势种植区生育期内有效积温1 870.0℃,有效降水量247.68 mm,宁夏西吉是该品种的优势种植区。
屈洋冯佰利高金锋高小丽王鹏科陈佳蒋树怀王颖
关键词:苦荞秩次分析法生态适应性
旱作农田绿豆微集水技术及其效应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在陕北神木,设置带型150 cm(DX1)、带型120 cm(DX2)、带型80 cm(DX3)、双沟覆膜(DX4)、平膜穴播(DX5)、露地平作(CK)6种微集水种植模式,观测各模式对绿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地平作相比,微集水种植模式条件下土壤表层(0~40 cm)含水量高,绿豆生育期提前,叶面积、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不同微集水模式中,双沟覆膜(DX4)集水效果最为明显,绿豆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提高24.5%和32.88%,DX5、DX3、DX2、DX1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微集水技术具有较好的聚雨保墒效果,能明显提高绿豆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蒋树怀王鹏科高小丽刘建平屈洋宋慧冯佰利
关键词:绿豆微集水种植技术土壤水分生理指标
不同品种(系)小豆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探讨不同品种小豆地上部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规律。【方法】2008-2009年,以高产小豆品种(系)"2000-75"、"冀红9218"和低产小豆品种(系)"红宝1号"、"湾选1号"为材料,研究小豆开花至成熟期植株茎秆、叶片、幼壳、籽粒等的干物质积累特性。【结果】小豆开花后,植株地上部干物质和籽粒干物质积累均呈近"S"型变化趋势,花后7~14d是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产品种"2000-75"和"冀红9218"地上部干物质和籽粒干物质积累速率明显较低产品种"湾选1号"和"红宝1号"快;主茎上部开花节位叶片是籽粒充实的主要源器官,其转运率高达17.23%~22.31%,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最大。不同品种小豆间干物质积累和转运能力差异显著,高产品种"2000-75"和"冀红9218"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和转运能力强,尤其是主茎上部开花节位叶片干物质积累较多,为后期产量形成奠定了基础。【结论】在小豆生产实践中,提高籽粒产量的关键是选用库容大的多荚、大粒型品种;加强花后田间管理,以延缓主茎开花节位叶片衰老;采用去除无效分枝等措施,增强源库间的物质运输与分配。
宋慧冯佰利高小丽高金锋王鹏科柴岩张盼盼蒋树怀
关键词:小豆干物质积累
糜子抗旱生理生态研究进展
糜子抗旱耐瘠薄,是旱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本文总结分析了糜子抗旱的的形态特征及生理机制,提出糜子抗旱机制研究的思路。
蒋树怀王鹏科冯佰利
关键词:糜子生理生态抗旱机制
文献传递
黄土高原旱地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特性变化研究被引量:17
2011年
以春玉米品种沈玉17为材料,设置保护性耕作(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传统耕作(CT)3种耕作方式,通过多年定位试验,研究黄土高原旱塬地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NT与TS和CT相比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干筛法分析结果表明,0-30 cm深度,NT处理粒径〉0.25mm的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均显著高于TS和CT处理。湿筛法分析结果表明,水稳性团聚体MWD在0-10 cm深度为NT〉TS〉CT,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0-20 cm深度,NT处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均低于CT处理。保护性耕作能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团聚体的稳定性,而传统耕作则由于人为扰乱土层结构,降低了土壤团聚体数量和稳定性。
赵如浪冯佰利蒋树怀张小东屈洋蔡晓青朱瑞祥
关键词: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团聚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