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静

作品数:9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5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文学
  • 2篇翻译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独幕剧
  • 1篇序跋
  • 1篇学语
  • 1篇艺术
  • 1篇艺术构思
  • 1篇意译
  • 1篇译论
  • 1篇译诗
  • 1篇异化
  • 1篇语文
  • 1篇语文教科书
  • 1篇寓言
  • 1篇寓言诗
  • 1篇直译
  • 1篇苏珊·格拉斯...
  • 1篇天涯

机构

  • 9篇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蔡静
  • 2篇方维保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中国戏剧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黄山学院学报
  • 1篇合肥学院学报...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近在咫尺 远在天涯 论苏珊·格拉斯佩尔的独幕剧《琐事》被引量:1
2009年
《琐事》是一部在美国戏剧史上不可多得的有着广泛影响的独幕剧,该剧在首演之际就获得了观众和评论家们的一致好评,数十年来不断地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其作者苏珊·格拉斯佩尔(Susan Glaspell)是20世纪初美国小戏剧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在美国戏剧史上有过突出贡献却又被长期忽略的女性戏剧家。她凭着高超的编剧技巧、细腻的人物塑造以及深刻的主题把握使得《琐事》成为一部有着永久魅力的短篇戏剧精品。《琐事》作为一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典型的女性非商业先锋剧,除了高尚的文学价值外,还有着很高的社会价值。该剧以异常简约的笔墨揭示了无比深邃的社会主题,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该剧的创作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动机,一些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结合促使了该独幕剧的诞生。
蔡静
关键词:《琐事》独幕剧主客观因素戏剧史
多重三角结构的交织统一——论《呼啸山庄》的创作模式
2010年
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呼啸山庄》充分体现了她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悟与思考。该小说在叙述视角、故事情境和人物关系等层面上表现出多重三角模式的交织统一,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及巧妙的艺术构思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同时也反映出艾米莉与众不同的创作才能。
蔡静
关键词:《呼啸山庄》艺术构思
清末民初文言译诗中的形意张力被引量:1
2019年
清末民初是外国诗歌在华译介的发轫期,文言和传统格律诗体在当时的诗歌翻译中依然作为主流模式存在。这时期译者在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熏陶和民族中心主义情结的影响下,往往会在翻译过程中,展开诗歌创作的"偷梁换柱":以中国传统文言诗的形与神诠释国外诗歌中的意与情,充分彰显汉语文言的表现力和渲染力,通过吸纳和同化的方式实现译诗中形意张力的重构与再现。
蔡静
关键词:清末民初
汉英词语中同义反复现象的对比和翻译策略被引量:2
2009年
同义反复是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中,由不同词语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用现象,主要涉及到词与词之间的同现关系。通过对汉英词语搭配中同义反复现象的对比,了解该现象在两种词语结构中的差异和原因,从而可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两种语言在形式相异下的语义对等。
蔡静
关键词:同义反复翻译策略
传统译论中“文质之争”的探本与祛魅被引量:5
2020年
传统译论中的"文质之争"看似翻译方法论之争,实则为古代文论中的"文道之辩"在译学范畴内的延伸和体现,且一度成为译学史上持续几百年之久的核心话题。近现代以来,"文质观"在译学研究中逐渐"失语",并被西方"直译意译"的理论范式所遮蔽和替换。随着新时期中国翻译学科的建设发展,有必要对传统译学理念及其价值进行探本溯源和内涵厘清,以促进本土译论体系的重构与完善。
蔡静
关键词:直译意译传统译论
再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解殖民化”问题
2018年
近年来学界兴起了关于中国现代翻译文学殖民化和解殖民化的讨论。一些学者依据现代翻译文学中的语言表现形式、改写及归化译法以及对弱势域外文学的引介,对相关翻译行为及其产生的影响作出一种笼统的"解殖民化"界定,实际上却忽略了对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和相关翻译思想的关注和探讨。从中国社会现代时期的文化语境、译者的文化心理和翻译策略,以及不同文本的选择动机等方面展开探究,"解殖民化"的概念内涵和现实状况可以得到客观而理性的阐释和描述。
蔡静
《海燕之歌》《鹰之歌》汉译与中国左翼政治寓言诗
2016年
谈起外国文学对于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影响,或许没有谁能比得过高尔基。高尔基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中国形成传播的热潮,其影响力一直随着中国左翼革命的进展而伸展,并且持续到80年代。在高尔基所有的作品中,《海燕之歌》和《鹰之歌》虽然只是其众多创作中两个篇幅不大的作品,但在中国的受众群体却可能是最为广大的。这两首诗以及高尔基的其他作品的翻译和出版,数量难以统计;它们经常被革命青年在集会中朗诵,还被编绘成连环画出版,改编为话剧,并收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它们对几代中国人思想意识的塑造起了很大作用。
蔡静方维保
关键词:寓言诗左翼小学语文教科书连环画出版
从传播视角看林译小说序跋的价值被引量:4
2017年
考察林译小说在晚清得以风行和广为接受的缘由,仅仅从外部社会语境和传播方式的变化来分析是不够的,还应从林纾自身的翻译目的出发,展开对其翻译动机和效果的剖析。从林译小说的序跋中,可见当时翻译小说主题的时代性流变及林纾"救国、警世、正德、求新"的译书动机,也正是因为他固本补末、求同存异、吸纳改良的翻译观念与目标受众取得了"呼应和共鸣",使得其作品迎来民族整体性阅读热潮。
蔡静方维保
关键词:序跋林译小说
从鲁迅、孙致礼看现当代文学翻译异化观
2011年
鲁迅、孙致礼是现当代文学翻译两次异化思潮的领军人物,但译学界鲜见对两者及其异化思想的综合性比较和探讨。通过两者的对比研究,围绕其内在联系和差别展开探析,可系统梳理我国现当代文学翻译异化观的形成和发展,阐明两种思想的时代内涵和实质。
蔡静
关键词:异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