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裴树文

作品数:116 被引量:528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3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8篇历史地理
  • 48篇天文地球
  • 38篇生物学

主题

  • 64篇石器
  • 60篇旧石器
  • 45篇遗址
  • 38篇更新世
  • 37篇石器时代
  • 35篇旧石器时代
  • 34篇石制品
  • 21篇古人类
  • 19篇中更新世
  • 19篇泥河湾盆地
  • 15篇考古
  • 14篇旧石器遗址
  • 12篇旧石器时代晚...
  • 11篇水洞沟遗址
  • 8篇化石
  • 7篇晚更新世
  • 6篇盆地
  • 6篇旧石器地点
  • 6篇旧石器考古
  • 6篇更新世晚期

机构

  • 116篇中国科学院
  • 36篇中国科学院大...
  • 1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0篇北京自然博物...
  • 9篇重庆师范大学
  • 8篇河北师范大学
  • 6篇中国人民大学
  • 6篇安徽省文物考...
  • 5篇吉林大学
  • 5篇湖北省文物考...
  • 4篇北京大学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伦敦大学学院
  • 3篇河北省文物研...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贵州省文物考...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作者

  • 116篇裴树文
  • 42篇高星
  • 27篇陈福友
  • 19篇冯兴无
  • 14篇吴秀杰
  • 14篇卫奇
  • 14篇马宁
  • 12篇武仙竹
  • 12篇刘武
  • 10篇刘德成
  • 9篇彭菲
  • 9篇马东东
  • 8篇仪明洁
  • 8篇张晓凌
  • 8篇张乐
  • 7篇关莹
  • 6篇董哲
  • 5篇牛东伟
  • 4篇张双权
  • 3篇马宁

传媒

  • 61篇人类学学报
  • 15篇第四纪研究
  • 9篇科学通报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古脊椎动物学...
  • 2篇考古
  • 2篇化石
  • 2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北方文物
  • 1篇现代地质
  • 1篇江汉考古
  • 1篇文物春秋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边疆考古研究
  • 1篇2001三峡...
  • 1篇第九届中国古...
  • 1篇第九届中国古...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中国科协20...

年份

  • 4篇2023
  • 6篇2022
  • 7篇2021
  • 2篇2020
  • 8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7篇2016
  • 6篇2015
  • 8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8篇2009
  • 8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 6篇2004
1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三峡地区人类化石的发现与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在三峡地区已发现8处人类化石地点,既有距今200万年左右的欧亚大陆早期人属成员,也有距今1万余年的晚期智人。这些材料对研究直立人及早期人类和晚期现代人的起源与演化等,均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客观总结并科学规划三峡地区的古人类研究工作,是该地区相关科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
武仙竹裴树文邹后曦侯江王运辅
关键词:人类化石
郧西人遗址洞穴发育与埋藏环境初步观察被引量:17
2007年
湖北省黄龙洞“郧西人”遗址是2004年新发现的一处重要的更新世晚期古人类遗址。3年来已经进行过3次发掘,出土了距今约10万年的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及文化遗物,是在东亚地区发现时代最早的现代人遗址。黄龙洞处于秦岭东段南麓的两郧断裂带,发育于上震旦系陡山沱组细晶灰岩和泥灰岩地层中,周围紧闭褶皱和次级断裂发育,为岩溶的发育提供了先决条件。黄龙洞的形成表现为前期以岩溶裂隙水溶蚀为主,后期则转变为大型管道状溶洞。古人类进入洞穴的出入口可能从洞顶“天窗”型开口入洞。古人类遗物属原地埋藏环境,活动期气候以温暖、干燥为主。
武仙竹裴树文吴秀杰刘武
关键词:更新世晚期岩溶发育埋藏环境
奥杜威工业石制品分类综述被引量:6
2014年
石制品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研究对象,其分类是旧石器生产技术和文化研究的基础与前提,然而,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有关石制品分类目前尚无一致标准,这对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术研究的国际交流产生了负面影响。鉴于似奥杜威(Oldowan-like)或模式I工业在我国古人类石器工业面貌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因此,本文对以非洲为代表的奥杜威(Oldowan)工业(模式I)石器技术研究中有关石制品的分类体系进行整合和梳理,同时借鉴Mary Leakey、Glynn Isaac和Nicholas Toth等为代表的不同分类系统,并对中国境内有关石制品分类的现状进行讨论。
裴树文
关键词:石制品MARY
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动物化石初步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2003~2005年发掘出土动物化石2000余件。初步鉴定包括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水牛(Bubalussp.)等十多个动物属种。该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标本表面少见食肉类啃咬痕迹且未有啮齿类啃咬痕迹及水流磨蚀等现象,表明这一动物骨骼组合应当不是食肉类、啮齿类与水流等自然性营力带入遗址的。遗址动物群中一定比例的具切割痕骨骼标本的出现表明了古人类在动物群富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动物考古学观察表明,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该地点古人类主要对遗址附近的大中型食草类动物进行了猎捕与肢解、利用,这与相对更晚阶段的第12地点古人类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要猎食对象的生存策略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对比。
张双权裴树文张乐王惠民高星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晚期哺乳动物化石埋藏学动物考古学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行为探讨被引量:14
2008年
湖北郧西黄龙洞古人类遗址自2004年发现以来已进行过3次系统发掘,出土了距今约10万年的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38件石制品。文章从类型、原料、剥片技术、加工技术等方法对石制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龙洞古人类选择围岩内部的石英质岩脉和洞外河流形成的河卵石进行剥片和加工石器,类型包括石锤、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碎屑等,个体以中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少量使用;石器多为片状毛坯制作而成,刮削器是石器的主要类型,此外还有手镐、砍砸器、石锥和雕刻器等,石器为锤击法单向简单加工而成。另外,结合洞穴自然环境、动物化石埋藏及考古分析等证据,探讨了古人类于更新世晚期对黄龙洞的利用方式和生存行为。
裴树文武仙竹吴秀杰
关键词:更新世晚期
宁夏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发掘报告被引量:9
2014年
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发现于2002年,位于水洞沟遗址核心区,2003年至2005年共进行三次系统发掘,揭露35个水平层,面积25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鸵鸟皮及装饰品等文化遗物上万件。遗址埋藏在边沟河左岸第二级基座阶地,文化层为灰白一灰黄一灰绿色粉砂及黏土质粉砂,厚度在3m以上,遗址堆积后期局部受到小规模水流改造,但石制品组合基本保留了制作完成后的总体面貌。石制品原料取自附近的河流和湖泊成因的砾石;石制品是一个包含石核、废片、石器、砸击品和打制工具但以废片为主体的组合,个体以小型居多;锤击法为剥片的基本方法,砸击法被偶尔使用,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石器为锤击法简单修理而成。石器工业总体显示北方小型石片石器传统。光释光年代初步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大致发生在27-25kaBP,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裴树文牛东伟高星陈福友冯兴无张双权张乐张晓凌马宁彭菲周振宇关莹王惠民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晚期
人类牙齿表面痕迹与人类生存适应及行为特征--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使用痕迹被引量:19
2008年
人类为获取食物和满足其他需求而使用牙齿从事的各类非咀嚼性活动在牙齿表面形成使用痕迹。牙齿使用痕迹与古人类的行为特征关系密切,记录了丰富的古人类生存环境、食物构成、获取食物的方式、行为模式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信息。对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的观察发现:黄龙洞人类前部牙齿表面具有釉质破损与崩裂、齿冠唇面破损、齿间邻接面沟3种类型的使用痕迹。根据这些牙齿使用痕迹的分布和表现特点,推测生活在黄龙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经常使用前部牙齿从事啃咬、叼衔、或剥离坚韧的食物或非食物物品等活动,并可能将前部牙齿作为工具使用;齿间邻接面沟提示当时人类经常从事剔牙活动。结合已经在黄龙洞发现的其他人类活动证据,我们认为当时人类可能从事狩猎活动,食物构成中包含有较多的肉类及粗纤维植物。
刘武武仙竹吴秀杰裴树文
关键词:剔牙
湖北郧西白龙洞遗址骨化石表面痕迹研究被引量:18
2008年
湖北省郧西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属于中更新世早期,发掘出表面带有痕迹的骨化石标本。使用肉眼裸视观察法、低倍显微观察法、高倍显微观察法、三维扫描数字模型技术等多种观测分析法进行综合研究,鉴定出痕迹种类包括人工改造痕迹和其他动物改造痕迹。人工改造痕迹包括锤击痕迹、切割痕迹、砍斫痕迹、戳刺痕迹等,其中锤击痕迹主要出现在骨器表面(用于骨器制造),其他痕迹则出现在多种骨骼部位的残片上(可能由狩猎、屠宰、分割和剥皮行为产生)。动物改造痕迹包括食肉目动物啃咬痕、偶蹄目动物踩踏痕、啮齿目动物啃咬痕等。其中制造啃咬痕的啮齿目动物中,可能包括有豪猪、竹鼠和鼠科动物等。人工改造痕迹的研究对认识当时人行为模式提供了具体证据,如当时人对洞穴占据使用形式、骨质工具制造与使用、狩猎与分食行为(狩猎工具与剥皮技巧)等。本研究对其他动物改造痕迹也作了必要分析,如豪猪与鼠科动物的不同啃啮形态等。该遗址研究、鉴定出的多种痕迹标本,以及多种鉴定、分析方法的使用等,显示出古人类遗址中痕迹标本的复杂性,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的必要性。三维扫描数字模型技术,是国内在该领域研究方法中的首次使用。
武仙竹李禹阶裴树文吴秀杰
关键词:骨化石古人类研究方法
湖北郧西黄龙洞骨化石表面改造痕迹研究被引量:13
2008年
湖北黄龙洞遗址出土有距今约10万年的7枚晚期智人牙齿化石,以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掘出石制品和骨制品等。本研究使用光学显微镜、超景深数码显微镜以及三维扫描仪等对该遗址骨化石表面具有明显改造痕迹的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参考国内外关于标本表面改造痕迹的认识,对痕迹性质(种类)进行鉴定。然后以鉴定工作为基础,对痕迹在骨骼表面的分布组合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痕迹研究结果支持了发掘者此前提出的关于黄龙洞骨骼堆积属于原地埋藏的研究结论,并表明:黄龙洞内古人类的狩猎与屠宰等活动,是造成洞穴内骨骼堆积的主要原因;当时古人类可能在居址附近猎获动物后,将动物集中到洞穴内进行过较细致的屠宰。居住在黄龙洞的古人类屠宰技术行为主要有:切割、刮切、砍斫和砸击等。大多数切割痕迹主要是为了剥取肉食,部分位于骨骺端的切割痕迹以及砍斫痕迹是肢解行为的结果,而砸击痕迹则与取食骨髓以及骨器制作的行为有关。与人工痕迹同时出现的动物改造痕迹还反映出食肉动物和啮齿动物对人类遗留在洞穴内的骨骼有一定程度的再利用。
王运辅武仙竹裴树文钟丽英
关键词:狩猎屠宰
泥河湾盆地大长梁旧石器地点被引量:19
2002年
大长梁旧石器地点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端 ,埋藏在泥河湾层里。它东距小长梁遗址 1 70米 ,野外观测和地层对比显示 ,二者的地层层位及文化层一致 ,应为同时期遗址。该地点试掘近 7平方米 ,共获得 33件石制品和一些动物化石。出土石制品以小型为主 ,原料剥片利用率高 ,成器率低 ,动物化石多为哺乳类肢骨。其年代大于 1 0 7万年 。
裴树文
关键词: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早期试掘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