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振江
- 作品数:28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 生态观念的自觉与传播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意义
- 2012年
- 生态文明观源于欧美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反思;生态观念原本融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形态中,应当加以传承和升华,使之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生态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根本,脱离或是偏离这一根本的建设都会成为"无本之木"。生态观念的传播关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大局,其重要性不容忽略。江西教育和传媒在生态观念传播中发挥重要职能。
- 谭振江
- 关键词:生态观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 汉字的文化特征与书写传承功用刍议——从文字学视角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被引量:1
- 2016年
- 汉字具有具象性的特征。汉字的具象性特征使书写传承成为必要;汉字对中华文化的总括性使书写传承的地位难以置换;汉字的具象性特征奠定了书写传承的美学观念。当今,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的键盘化输入行为,或将颠覆传统纸笔书写的思维方式乃至行为习惯。因此,传统书写活动不仅是汉字传承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一种文化态度、一种品格与习性。从文字学视角评议汉字文化特征与书写的功用和意义,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文化传播意义的认识。
- 谭振江
- 关键词:汉字具象性文化特征传承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文化传承意义探析
- 2015年
- 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下简称"听写大会"),自2013年暑期问世以来已走过三年历程.笔者虽曾撰文对其首届节目做过积极评价,但随着今年节目的革新和完善,有必要再探讨其文化传承的意义.
- 谭振江
- 关键词:文化传承中国汉字听写节目
-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说的佛学关联
- 2020年
- 宋明时期儒道释三教交融,各学派之间互学互鉴成为常态。王阳明早年"笃志"于佛老,深受熏染。尽管他后来对佛学持见偏颇,但还是难以割舍。为抵制"先知后行"说并消除知行分割的危害,王阳明援佛入儒,倡导"知行合一"。在佛学视域下就不难领悟其观念内核。知,之所以为行的起端,因"知"为意的"造作",就已构成了"行"的"业";而"行"包含身、口、意的"造作",所以知行不可分割。故王阳明要提出"致良知"作为补充。通过对"知行合一"说与佛学观念及经典的比照,印证了阳明心学"儒表佛里"的特质。
- 谭振江
- 关键词:阳明心学知行合一佛学佛性
- 广播电视融媒体重大专题报道传播试议——以江西广播电视台《江山多娇·我和我的家乡》为例
- 2021年
- 重大专题报道中融媒体传播方式是时代主流。省级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在重大专题报道中应牢牢把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引导思想宣传舆论方向,坚持文化自信,创新融媒体传播形式和内容供给,充分发挥融媒体重大专题报道的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播功能,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效力。
- 陈志林谭振江
- 关键词:融媒体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文化传播现象探析
- 2015年
-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蕴涵着博大深邃的人文智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传承、光大汉字文化,在纷扰喧嚣的电视娱乐风潮中异军突起成为值得探究的文化传播现象。这一现象表明:中华文化是电视节目创新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挖掘自身文化潜力文化类电视节目同样具有感召影响力;靠横向移植的电视节目是无本之木,缺乏生命力;电视节目的影响力离不开社会担当;电视节目需要创新风格,需要精心打造。
- 谭振江
- 关键词:电视媒体文化现象
- 试析当代社会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 2010年
- 现代社会传统形态的生活在各个领域都急剧变化。时空的变化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情感表达以及诗歌及其题材;科技化、标准化、程式化的生活影响了感知思维方式;不断细化的学科和社会分工又使诗歌文体及诗意发生流变;过度的娱乐低俗化影响创作者与公众的审美趣味;商业化的利诱更是影响了创作心境及创造力。因此,甘于寂寞、完善心性才有可能抗御对诗歌创作的诸多不利影响。
- 谭振江
- 关键词:现代社会诗歌创作心性
- 电视节目娱乐低俗化的负面影响探议
- 2017年
- 电视节目娱乐低俗化已是不争之事实。娱乐节目已超出怡情悦性的初衷。电视节目娱乐低俗化的社会负面影响不容低估:它不仅容易助长社会浮躁、奢靡、浪费之风,容易误导青少年的价值观,而且还容易催生娱乐低俗的文化环境,容易脱变为贪欲的催化剂。电视传媒应认清娱乐化是西方文化渗透的隐蔽方式;要考虑国情、文化包括宗教信仰的差异;要以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把握好审美习惯、趣味和心理特点,寓教于乐,提高广大观众的思想文化素养。
- 谭振江
- 关键词:电视娱乐低俗化
-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传统思维特征探析被引量:1
- 2014年
- 中国古典诗歌不仅是艺术的瑰宝,也是思维形态的堂奥。中华文化注重感悟。中国古诗人更是本真地体悟、诗意化生存、艺术与生命合为一的诗哲。不宜将直觉感悟排斥在思维之外,否则难以评析中国古诗人的创作。古诗人的创作显现多种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诗歌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整体思维的特征;从瞬间观照生命的吉光片羽中,便可透出直觉体悟思维的灵动;既启人心智,又拓展空间、深化意境,这是类比联想和想象思维的高妙;文字的凝练和具象性,语法的弹性,表达的温婉、曲折使古典诗歌流露出模糊思维的特点。这些思维特征不是孤立片面的,一篇佳作就尽现。
- 谭振江
- 关键词:古典诗歌思维方式直觉体悟
- 传统取象比类思维的认知与评价被引量:6
- 2017年
- 取象比类思维肇始于群经之首《周易》。它是中华传统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与现代类比推理有所不同。汉字的建构离不开这一思维;古典诗歌创作也得益于此;更重要的是它是诸子百家及儒道释历代思想智慧的基础。它不仅是"天人合一"智慧的体现,也是中华审美型文化智慧的体现。对它的认知与评价不仅关乎中华文化价值观念的合理性,而且关乎要不要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对它持一种严谨、审慎、辩证和包容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 谭振江
- 关键词:取象比类思维天人合一文化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