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冬

作品数:9 被引量:12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稻田
  • 3篇氮肥
  • 3篇田面水
  • 3篇无机氮
  • 3篇绿肥
  • 3篇绿肥还田
  • 3篇环境效应
  • 3篇环境效应分析
  • 3篇还田
  • 2篇氮肥施用
  • 2篇氮肥施用量
  • 2篇氮量
  • 2篇氮素
  • 2篇施用
  • 2篇施用量
  • 2篇土壤
  • 2篇配施
  • 2篇作物
  • 2篇作物产量
  • 2篇环境指标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国土资源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9篇赵冬
  • 8篇颜廷梅
  • 7篇乔俊
  • 5篇杨林章
  • 2篇施卫明
  • 2篇汤芳
  • 2篇曹宏磊
  • 2篇周徽
  • 1篇朱励军
  • 1篇脱登峰
  • 1篇薛峰
  • 1篇许明祥
  • 1篇刘国彬
  • 1篇宋云飞
  • 1篇王如海
  • 1篇张蓉蓉

传媒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第15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太湖地区绿肥还田与无机氮追肥配施的环境效应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通过太湖地区绿肥还田与不同用量的无机氮追肥配施小区试验,研究了水稻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田面水氮素不同形态的变化特征、径流损失及水稻产量。结果表明:绿肥还田后,水稻苗期田面水中总氮浓度出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总氮浓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有机氮浓度的增加,而无机氮浓度先升后降;分蘖肥和穗肥施用后,田面水氮素浓度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升高,田面水总氮和有机氮在施肥后第1天达到最大,随后快速下降,而无机氮在施肥后则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变化过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稻季氮素径流损失不断增大,无机氮是氮素径流损失的主要形态,且径流水中无机氮以铵态氮为主,故应将铵态氮作为农田排水污染检测的主要指标;绿肥还田模式下,施用氮素基肥可大大提高田面水的氮素含量,增加氮素流失风险,而不施氮素追肥或者过量减施均可影响作物的产量。绿肥还田,稻季配施140 kg hm-2无机氮追肥,可减少48%无机氮肥投入,降低38.5%氮肥流失率,实现水稻产量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协调,是水体污染严重地区值得尝试的一种农作方式。
赵冬颜廷梅乔俊杨林章
关键词:绿肥还田田面水
太湖地区绿肥还田与无机氮追肥配施的环境效应分析
通过太湖地区绿肥还田与不同用量的无机氮追肥配施小区试验,研究了水稻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田面水氮素不同形态的变化特征、径流损失及水稻产量。结果表明:绿肥还田后,水稻苗期田面水中总氮浓度出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总氮浓度增加的...
赵冬颜廷梅乔俊杨林章
关键词:绿肥田面水无机氮肥
一种稻田氮肥施用量的确定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稻田氮肥合理施用量的方法。该方法首次提出建立稻田施氮量与作物产量和环境指标的直线平台模型,基于直线平台反映的数据信息确定稻田合理施氮量。通过该方法确定的氮肥施用量,不仅可以维持作物高产,而且可以有效降...
颜廷梅乔俊赵冬曹宏磊周徽施卫明
文献传递
用显微CT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团聚体微结构特征被引量:29
2016年
为了更好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微结构的影响,该研究采用显微CT技术扫描3~5 mm土壤团聚体,获取了3.25μm分辨率的二维图像,并应用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对团聚体孔隙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定量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自然草地、人工灌木和坡耕地)土壤团聚体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植被恢复模式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水稳性(P〈0.05),降低了土壤容重。与坡耕地处理相比,自然草地土壤团聚体总孔隙度、大孔隙度(〉100μm)、瘦长型孔隙度分别增加了20%、23%和24%,而分形维数和连通性指数欧拉特征值分别降低了2%和75%,且各指标二者间差异均显著(P〈0.05)。人工灌木土壤团聚体的上述各项孔隙参数均优于自然草地(较坡耕地分别增加了70%、88%和43%以及降低了4%和92%),且除欧拉特征值外,差异均显著(P〈0.05)。分形维数和连通性对土壤结构变化的响应相当敏感,可作为该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土壤质量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赵冬许明祥刘国彬张蓉蓉脱登峰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植被恢复黄土丘陵区
稻季田面水不同形态氮素变化及氮肥减量研究被引量:45
2011年
通过氮肥减量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稻季3次施肥后田面水不同形态氮素的变化特征、水稻产量与氮肥农学效率和环境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了田面水的氮素质量浓度,且氮素质量浓度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田面水总氮,有机氮在施氮后1 d达到最大,随后快速下降;铵态氮和无机氮在基肥和分蘖肥施用1 d后也达到最大,而在穗肥施用后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变化过程;无机氮是田面水氮素的主要形态,应将无机氮作为农田排水污染检测的主要指标;施氮后1周是防止稻田田面水氮素大量流失的关键时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农学效率不断下降,氮素径流损失不断增大,综合水稻产量、农学效率和环境效应,试验区氮肥减量50%是可行的,但其产量持续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赵冬颜廷梅乔俊薛峰杨林章
关键词:稻田田面水氮素形态
太湖地区绿肥还田模式下氮肥的深度减量效应被引量:12
2015年
通过绿肥还田条件下免施基肥的氮肥深度减量试验,研究了稻季田面水氮素含量、氮素径流损失及水稻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太湖地区绿肥还田模式下,追施150 kg·hm-2无机氮,与施基肥相比,不施基肥可以大大降低田面水的氮素浓度,减少了17.2%的氮素径流流失,且作物产量提高了2.8%.无机氮肥仅作追肥的施肥方式是可行的,但过量减施或增施无机氮肥均不能获得最高的产量.在太湖地区尝试紫云英还田条件下免施基肥,同时补充133 kg·hm-2无机氮作追肥,既可以大大减少无机肥的投入、保证水稻产量,也可以减少稻田氮素的排放量,实现水稻产量效应和环境效应的协调.
赵冬颜廷梅乔俊杨林章汤芳宋云飞
关键词:绿肥还田
太湖地区水稻产量、根圈土壤矿质态氮及氮素径流损失对氮肥的响应被引量:9
2015年
通过氮肥梯度小区试验,研究了施氮对水稻根圈土壤及土壤溶液矿质态氮、叶片SPAD值、氮素累积量、水稻产量和氮素径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显著增加了苗期水稻根圈土壤矿质态氮,追肥对水稻根圈土壤及土壤溶液矿质态氮含量影响较小;施氮对水稻顶三叶SPAD值影响较为显著,而不同氮肥梯度下SPAD值无显著差异。分蘖期后,施氮量和植株氮素累积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收获期秸秆氮累积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籽粒氮累积受施氮量影响较小。施氮量的增加对水稻增产效果并不显著,却显著提高了总氮径流损失,降低了氮肥农学效率,综合考虑产量、农学效率和总氮径流损失,该地区施氮量需低于理论最高产量施氮量(243 kg·hm-2);该季135 kg N·hm-2施氮量处理产量虽有所下降(差异不显著),但其农学效率最高且总氮径流损失最低。针对污染严重区域,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采用低氮肥投入而极大限度地降低施氮对环境的潜在污染是可行的。
乔俊汤芳朱励军颜廷梅赵冬王如海杨林章
关键词:SPAD值土壤溶液水稻
一种稻田氮肥施用量的确定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稻田氮肥合理施用量的方法。该方法首次提出建立稻田施氮量与作物产量和环境指标的直线平台模型,基于直线平台反映的数据信息确定稻田合理施氮量。通过该方法确定的氮肥施用量,不仅可以维持作物高产,而且可以有效降...
颜廷梅乔俊赵冬曹宏磊周徽施卫明
文献传递
太湖地区稻田氮素损失特征及环境效应分析被引量:27
2012年
通过氮肥减量小区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稻田氮素径流损失、渗漏损失、氨挥发损失以及氨挥发通量的动态变化特征,阐述了氮素损失量、水稻产量与施氮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稻季氮素径流损失和氨挥发损失均随施氮量的增加不断增加,而渗漏损失与施氮量没有显著相关性。综合整个稻季,氨挥发损失以分蘖肥期最高,基肥期次之,穗肥期最低。稻季氮素总损失为13.7~59.8 kg·hm-2,占总施氮量的16.5%~22.2%,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其中氨挥发损失占42.2%~72.0%,径流损失占22.2%~38.4%,渗漏损失占5.8%~22.7%。稻季181 kg·hm-2的氮肥用量,较常规施氮量减少了33%的氮肥,增加了10.3%的产量,降低了48.5%的氮素损失,较好地兼顾了粮食产量和环境效应;而对于重要环境区域或高污染区域,还可以尝试更低的氮肥投入,以达到更好的环境效益。
赵冬颜廷梅乔俊杨林章吕寒
关键词:稻田氮素损失环境效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