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婧
- 作品数:14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经济管理社会学语言文字更多>>
- 乔治·艾略特小说中宗教文化向公民文化的现代转向被引量:1
- 2016年
- 早期的乔治·艾略特宗教观曾发生巨变,从虔诚的基督教徒转为宗教批判者。思想成熟后的乔治·艾略特更理性地看待宗教文化和宗教情感,她将宗教观念和个人实践融入小说创作,在文本中实现宗教文化向公民文化的现代转向。乔治·艾略特成熟阶段的转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她对孔德人性宗教有保留地接受,翻译费尔巴哈的哲学书籍,传播其人本理念;第二,她将具有现代进步意义的新史学观念融入传统宗教文化传播,扩展了宗教文化维度,丰富了人本哲学内涵,强化了小说社会教化功能;第三,小说叙述者破除宗教派别间的森严边界,将传统的宗教文化转变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从而孕育出公民文化,推动民众向现代公民身份转化。
- 赵婧
-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费尔巴哈宗教文化公民文化社会转型
- 解读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被引量:7
- 2008年
- 通过对伍尔夫经典之作《到灯塔去》的解读,展示她如何对自然特征以及自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进行细致描述,揭示自然与女性一样,如何努力摆脱受压制、受破坏的地位,解构父权社会"二元对立"的结构,并最终阐释"天人合一"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 赵婧
-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到灯塔去》父权社会
- 《丹尼尔·德隆达》的犹太景观与民族认同
- 2023年
- 《丹尼尔·德隆达》是乔治·艾略特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因犹太主题引发了学界颇多争议,但却体现了小说家同情弱势民族,并通过书写犹太族群的生存状态,思考民族身份和民族关系问题的深刻用意。该文本立足日常生活,将经验事实与超验情感相结合,扩充了对现实景观的想象图景。人文景观作为特殊文化符号,隐喻其所关联主体的集体记忆。其中,犹太教堂景观有助于溯源犹太传统宗教,而犹太市井反映了犹太人的日常生活情状。通过这些人文景观,小说阐释了流散英国之犹太族群的民族想象与集体认同。同时,小说寄予了艾略特对建立和而不同的民族关系之希冀。因此,其景观书写不仅具备文学审美价值,更诠释了小说家的政治思想倾向。
- 赵婧宁瑞琴
- 关键词:景观犹太民族民族认同
- “雌雄同体”:杜拉斯一生的诠释被引量:4
- 2007年
- 杜拉斯的人生足迹和作品风格一直是中外学者们感兴趣的话题,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研究、甚至模仿。杜拉斯作为女人进行写作、参与政治、对待爱情婚姻的独特态度和方式,兼具男女两性的特质。
- 赵婧
- 关键词:杜拉斯
- 杜拉斯《情人》反叛意识的根源和表现被引量:6
- 2006年
- 杜拉斯创作的内容和文字形式都充满了叛逆的符号。她的反叛是自发的,这一根源来自紧张压抑的家庭气氛和少得可怜的母爱,以及她对过去历史有意识的颠覆,塑造理想镜像自我的渴望。杜拉斯强烈的女性意识、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独特的叙述风格使她的作品表现出了非凡的魅力。
- 赵婧
- 关键词:杜拉斯《情人》反叛镜像女性主义
- 婚恋交友节目中“女性气质”的话语构建——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被引量:3
- 2011年
- 通过对《非诚勿扰》样本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时下盛行的电视婚恋节目对"女性气质"的话语构建。研究发现:虽然女性敢于在公共场所展现自己,参加相亲,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元素,但节目的"女性气质"构建比较单一、刻板,主要表现了以男性为主体、男女二元对立等传统观念。由于节目本身的限制,当代多元化女性气质,如智慧、主动、独立个性等方面涉及较少,在节目话语中未能得到充分展示。并且,"女性气质"单一的建构无法真实反映现实生活,不利于社会性别关系的健康发展。
- 赵婧
- 关键词:婚恋交友节目女性气质话语
- 论《A.P.》之“迷”的叙事策略
- 2007年
- 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我们似乎耳熟能详的家庭故事,但因为作者采用了多种叙述方法来描述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夫妻各自的、尤其是父亲与另一女子的一段感情瓜葛,使故事充满神秘和悬疑。本文以申丹在《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中关于叙述视角的观点为基础,对作品的叙述者和叙事眼光进行分析,同时本文也探讨了其编排精巧的对话及作者对文本细节的独特表现手法。
- 赵婧
- 关键词:话语分析
- 乔治·艾略特笔下的犹太复国主义被引量:2
- 2017年
- 复国主义思想在犹太族群内部存在分歧,他们无法就锡安山建国是否符合上帝旨意达成一致。《丹尼尔·德隆达》未强调犹太族群内部之异见,未展现业已居住在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利益。艾略特在小说的文本场域中行使权力,有意识建构了犹太复国主义主题,反应了19世纪欧洲民族统一和民族国家建立这一政治风向,反拨了当时欧洲社会流行的反犹思潮,强调各民族和谐共存的政治理想。不可否认,小说家无法彻底摆脱现实中的帝国思维影响,但后世评论家不应就此批判艾略特滥用犹太复国主义主题,苛责其对巴以冲突等20世纪国际政治环境变化推波助澜。
- 赵婧
-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犹太复国主义帝国主义
- 从压迫到反叛——《丹尼尔·德隆达》中的犹太复国主义思想
- 2022年
- 20世纪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利维斯对《丹尼尔·德隆达》一书中的犹太情节始终持批判态度,认为糟糕的犹太情节该被早早删去[1]。然而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角度来看,该小说所展现的犹太人生存状况及犹太复国主义异见颇具研究价值,犹太族裔缺失话语权,身份模糊,却从未放弃各种探索民族未来发展方向的尝试。犹太民族内部对眼前生存困境和复国主义所秉持的不同看法和尝试,实质上体现了后殖民时代下弱势族群为对抗主流文化采取的种种反叛策略,以及为摆脱主体民族压制,力求新型对话地位所做出的努力。
- 潘凌薇赵婧
-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犹太复国主义乔治·艾略特
- 审美、救赎、情感: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工作福音”被引量:2
- 2016年
- 学界对维多利亚时期的“工作福音”曾做过整体性描述,但乔治·艾略特小说在其中的作用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她立足于19世纪英国社会文化语境,从宗教、社会文化和心理等多角度,阐释了“工作福音”的道德、审美以及精神救赎内涵.“工作福音”由托马斯·卡莱尔首次提出,成为维多利亚文化界对抗“现金福音”的利器.“工作”也是宗教界一直宣扬的重要价值理念.与同期的其他文人相比,艾略特不仅倡导民众摆脱“现金联结”的困扰,反对机械理性的刻板工作,提倡情感结构平衡,强调女性工作的重要意义,具有时代前瞻性.她以小说家身份传播“工作福音”理念,参与维多利亚时期民族共同体的建构.
- 赵婧
- 关键词:乔治·艾略特共同体情感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