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晓利

作品数:41 被引量:187H指数:9
供职机构:济南军区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子宫
  • 12篇宫颈
  • 8篇细胞
  • 7篇上皮
  • 7篇射频
  • 7篇宫颈癌
  • 6篇妊娠
  • 6篇上皮内
  • 6篇射频热凝
  • 6篇射频热凝固
  • 6篇女性
  • 6篇排卵
  • 6篇皮内
  • 6篇热凝
  • 6篇热凝固
  • 6篇癌细胞
  • 5篇血小板
  • 5篇上皮内瘤
  • 4篇远期
  • 4篇妊高征

机构

  • 34篇济南军区总医...
  • 11篇第二军医大学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41篇赵晓利
  • 20篇尹格平
  • 15篇朱彤宇
  • 13篇杨树君
  • 13篇李娟
  • 12篇陈铭
  • 9篇张令浩
  • 8篇陈诵芬
  • 6篇龚素一
  • 5篇孙晓明
  • 4篇辜荣飞
  • 4篇李力
  • 3篇陈竹钦
  • 3篇方爱华
  • 3篇郭建新
  • 3篇赵秀娥
  • 2篇黄海士
  • 2篇徐德斌
  • 2篇黄腊梅
  • 2篇胡珊

传媒

  • 4篇中华妇产科杂...
  • 3篇实用医药杂志
  • 3篇中华妇幼临床...
  • 3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中华围产医学...
  • 2篇中国优生与遗...
  • 2篇中国妇产科临...
  • 2篇中华腔镜外科...
  • 1篇生殖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国外医学(肿...
  • 1篇山东医药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国外医学(妇...
  • 1篇国外医学(妇...
  • 1篇实用妇产科杂...
  • 1篇国外医学(计...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5篇1999
  • 7篇1998
  • 5篇1997
  • 1篇1995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临床检查原因不明的不孕妇女腹腔镜检查结果
1997年
对临床检查原因不明的87例不孕妇女进行腹腔镜检查。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38例,占4368%;慢性盆腔炎27例,占3103%;正常盆腔20例,占2299%;子宫畸形2例。内膜异位症患者中,输卵管4737%的通畅,4211%的通而不畅,1053%的阻塞。慢性盆腔炎患者中,输卵管3704%的通畅,3333%的通而不畅,2963%的阻塞。结果说明腹腔镜检查可为不孕妇女明确病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慢性盆腔炎所致输卵管不通畅和阻塞为妇女不孕的两个重要原因。
赵晓利张令浩辜荣飞方爱华
关键词:腹腔镜检查不孕症子宫内膜异位子宫附件炎
妊高征患者产前后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的动态变化被引量:6
1999年
赵晓利尹格平陈涌芬孙晓明孙少莉朱彤宇
关键词:妊娠高血压产前血小板膜纤维蛋白原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细胞hTERC基因扩增的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细胞涂片内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TERC)扩增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集济南军区总医院107例宫颈脱落上皮标本,包括对照组20例;研究组87例,其中27例CIN(Ⅰ级8例、Ⅱ~Ⅲ级19例)和45例宫颈鳞癌(原位癌7例、Ⅰ期14例、≥Ⅱ期24例),术后2年受访15例(宫颈电热圈环切术治疗后12例,宫颈癌术后3例)。应用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上述标本的hTERC基因扩增情况,并与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和病理学对照。结果(1)由对照组得出正常值为≤6.0%,〉6.0%即为阳性。(2)27例CIN:Ⅰ期出现hTERC基因扩增阳性细胞百分数为9.17±4.62,阳性率为50.0%(4/8);CINⅡ~Ⅲ期为16.00±14.44,阳性率为84.2%(16/19);原位癌为19.67±13.26,阳性率为85.7%(6/7)。CIN组、原位癌组和浸润型癌组hTERC基因扩增阳性细胞百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INⅠ期组和Ⅱ~Ⅲ组、原位癌组、Ⅰ期宫颈浸润型鳞癌组和≥Ⅱ期组之间hTERC基因扩增阳性细胞百分率递次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CIN,FISH检测宫颈上皮hTERC基因扩增是目前较新型的无创筛查方法,特别是对于辨别CIN是否具备恶性进展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尹格平李娟朱彤宇黄海士赵晓利赵秀娥何君梅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端粒酶
不同促排卵方案与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及妊娠率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1997年
不同促排卵方案与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及妊娠率的相关性研究赵晓利1张令浩2龚素一2陈静2黄腊梅2(1济南军区总医院2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正常子宫内膜受卵巢性激素调控,内膜厚度、形态、代谢、生殖内分泌功能呈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容受性是保证孕卵着床、胎儿和...
赵晓利张令浩龚素一陈静陈静
关键词:不育症促排卵方案子宫内膜形态妊娠率
小LEEP联合射频治疗年轻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初步探讨被引量:4
2013年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为宫颈癌的癌前病变,近年来由于广泛的筛查CIN的发现率有所增高,加之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患者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CIN的治疗常常应用局部切除的办法,尤其是以往CINⅡ或Ⅲ的治疗方法常常是行宫颈锥切术或全子宫切除术等破坏性手术。此方式,对于未生育者更是难以接受。为此,我院近年对年轻妇女CIN,应用小LEEP联合射频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杨树君赵晓利韩燕陈铭李娟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射频治疗年轻妇女LEEP破坏性手术宫颈锥切术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细胞hTERC基因扩增的研究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细胞涂片内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TERC)扩增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7例宫颈脱落上皮标本,包括对照组20例;研究组87例,其中27例CIN(Ⅰ级8例、Ⅱ~Ⅲ级19例)和4...
尹格平李娟朱彤宇黄海士赵晓利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端粒酶
文献传递
射频热凝固治疗子宫肌瘤的远期疗效
<正>目的探讨射频热凝固微创(RFTA)治疗子宫肌壁间肌瘤/肌腺瘤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216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两组:A组(生育期与中年组)为年龄<45岁,平均36.5...
尹格平陈铭杨树君李娟朱彤宇赵晓利
关键词:子宫肌瘤射频热凝固治疗微创技术远期疗效
文献传递
“先期化疗”在宫外孕腹腔镜手术前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13年
近年来,随着大众医学知识的增加,妊娠早期的就诊患者增加,且由于快速敏感的血清β-hCG测定和阴道超声的应用,大多数异位妊娠的患者均能在未破裂前得到诊断。同时患者中未婚未育人群及独生子女母亲的比例占绝大多数,特别是未婚未育患者,对保留生育功能的要求更为迫切,这就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腹腔镜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已成为首选的手术方式。但腹腔镜手术时反复电凝对输卵管的破坏给输卵管修复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这种问题,济南军区总医院于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应用"先期化疗"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赵晓利杨树君
关键词:先期化疗手术前宫外孕保留生育功能输卵管妊娠血清Β-HCG
顺铂诱导survivin表达改变与宫颈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关系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 探讨survivin基因在顺铂(DDP)诱导的宫颈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用宫颈癌Hela细胞株进行培养传代,MTT试验检测DDP不同药物浓度对宫颈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分别在加药前、加药后2 4、48、72h和96h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和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blot)检测survivinmRNA和蛋白的表达。同时利用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 DDP对宫颈癌细胞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有浓度和时间的依赖性。随浓度增加,宫颈癌细胞凋亡率表现先上升,后下降;随时间延长,在高浓度DDP组凋亡率明显增加,在低浓度DDP组凋亡率增加不明显。0 1mg/L和1mg/LDDP处理宫颈癌细胞,survivinmRNA和蛋白表达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结论 小剂量顺铂处理宫颈癌细胞,survivinmRNA和蛋白表达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这可能是宫颈癌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赵晓利李力郭建新徐德斌胡珊陈竹钦
关键词:SURVIVIN宫颈肿瘤顺铂
射频热凝固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远期疗效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固(RF)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功血)的远期疗效。方法2001年7月至2009年11月,选择在济南军区总医院治疗的、经药物治疗无效的功血患者1196例(其中127例伴有痛经),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两组:A组年龄≥45岁,平均48岁,共427例,以闭经为治疗目的;B组年龄〈45岁,平均37岁,共769例,以月经减量为目的。A、B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具备月经量评分(PBAC)、血红蛋白水平测定、诊刮病理诊断、治疗后即时宫腔镜观察内膜情况;部分患者有治疗6个月后不同时间段内膜病理及临床情况。治疗后随访6~10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72个月。治疗1个月后,A组以流血停止继之闭经并持续12个月以上为治愈;B组以流血停止继之月经恢复正常并持续12个月以上为治愈;12个月内有不规律少量流血,但PBAC评分〈100分为显效;症状和PBAC评分同治疗前为无效。痛经消失并持续12个月以上为治愈,明显改善为显效,同前为无效。有效率为治愈率与显效率之和。对照组为同期药物治疗的功血患者125例。结果(1)近期和远期有效率:RF治疗功血1个月内止血总有效率为94.82%(1134/1196),其中A组为96.5%(412/427),B组为93.9%(722/769)。痛经治疗有效率为82.7%(105/127),其中A组为86.4%(38/44);B组为80.7%(67/83)。治疗后即时宫腔镜内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A组内膜全部全层凝固性坏死,B组部分内膜遗存。治疗后12、24和36个月止血有效率分别是92.55%(969/1047)、93.9%(866/922)和93.7%(609/650),两组以上各时间段PBAC和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是治疗后1~2个月阴道少量不规则流血,占8.03%(96/1196);3个月后月经量仍多,占5.18%(62/1196),经�
尹格平李娟朱彤宇陈铭杨树君赵晓利
关键词:功能性子宫出血导管消融术电凝术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