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辛涛

作品数:41 被引量:159H指数:8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401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医学发展基金重点研究项目青岛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1篇血管
  • 18篇动脉
  • 18篇动脉瘤
  • 16篇出血
  • 13篇蛛网膜
  • 13篇蛛网膜下
  • 13篇蛛网膜下腔
  • 13篇蛛网膜下腔出...
  • 13篇网膜
  • 13篇下腔出血
  • 13篇膜下
  • 9篇血管痉挛
  • 9篇脑血
  • 9篇脑血管
  • 9篇痉挛
  • 8篇脑血管痉挛
  • 7篇脑脊液
  • 6篇血管内支架
  • 6篇内支架
  • 5篇动脉狭窄

机构

  • 21篇解放军第40...
  • 20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山东省千佛山...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0篇辛涛
  • 18篇刘建民
  • 17篇洪波
  • 17篇许奕
  • 17篇黄清海
  • 16篇赵文元
  • 15篇周晓平
  • 10篇卢佩林
  • 10篇高述礼
  • 8篇张珑
  • 7篇张鑫
  • 7篇潘源
  • 6篇陈峰
  • 6篇姜绪涛
  • 5篇张在金
  • 5篇汪凯
  • 4篇顾正云
  • 4篇林军
  • 4篇彭均
  • 3篇祝宏春

传媒

  • 7篇第二军医大学...
  • 5篇中华神经外科...
  • 4篇介入放射学杂...
  • 4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海军医学杂志
  • 2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齐鲁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山东医药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实用医药杂志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医学诊断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4
  • 3篇2003
  • 14篇2002
  • 3篇2001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闭塞法治疗破裂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同时闭塞动脉瘤及载廇动脉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及并发症,并分析动脉瘤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位置关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13例,其中PICA远端动脉瘤8例,PICA近端动脉瘤5例,采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体,并采用膨胀圈栓塞系统HydroCoil或COOK公司栓塞弹簧圈同时闭塞夹层动脉瘤及载廇动脉。临床随访2~36个月,4例采用DSA随访。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全部病人夹层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完全,PICA通畅;术后早期发生WALLENBEEG综合征1例,病变位于PICA近端,临床随访无再出血病人。结论闭塞法虽然对防止再出血疗效确实,但是容易引起穿支血管闭塞,导致延髓梗死,尤其是PICA近端的病变;随着血管内重建技术的不断进步,闭塞法应该慎用。
贺西亮辛涛潘源丰育功
关键词: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
双支架治疗椎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一例被引量:1
2007年
患者 男,35岁。因头痛,头晕,阵发性双眼视物模糊3个月于2005年8月21日入院。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及CT血管成像(CTA)示:椎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扁平血管腔,夹层内血栓形成。于8月23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三维重建(3D)显示(图1,2);左侧椎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双腔症明显,夹层最宽处直径8.7mm,
辛涛陈峰高述礼卢佩林张在金汪凯
关键词:夹层动脉瘤左侧椎动脉神经系统检查视物模糊头颅CT
支架联合弹簧圈技术栓塞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三维 (3D)数字减影 (DSA)辅助下血管内支架联合弹簧圈 (stent coil)技术栓塞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  12例瘤体 颈比值≤ 1的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 (瘤体最大径≤ 4 .0mm) ,全部经二维 (2D)造影及 3D重建 ,前交通动脉 2例采用双侧置管 ,微导管头端到位后 ,通过对侧导引导管内释放颅内自膨胀支架Neuroform ,再通过微导管使用弹簧圈塞动脉瘤。后交通动脉 8例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起始部 2例 ,先释放支架覆盖瘤颈 ,通过支架网眼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使用弹簧圈栓塞 ,术后 6~ 12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  12例 2DDSA检查中 7例需经 3D确定为宽颈动脉瘤 ;12例全部技术成功 ,动脉瘤致密栓塞 ,载瘤动脉通畅 ;1例前交通动脉瘤栓塞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 ,经治疗后恢复正常 ,其余 11例恢复顺利。 12例临床随访 6~ 12个月 ,无动脉瘤再出血或脑血栓形成 ,7例DSA随访 ,无支架内膜增生狭窄及动脉瘤复发。结论  3DDSA在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中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支架~弹簧圈技术栓塞颅内微小宽颈动脉瘤疗效确实 ,颅内专用支架为特殊部位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方便。
辛涛陈峰林军高述礼祝宏春彭均顾正云
关键词: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
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治疗顽固性痉挛性斜颈1例被引量:2
2001年
王来兴周晓平胡小吾姜秀峰徐波涛辛涛
数字减影三维重建在前交通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 (DSA)三维重建 ( 3D)在前交通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0例前交通动脉瘤进行二维血管造影 ( 2D) ,对 2 2例前交通动脉瘤进行 3D分析 ,对比两组的影像结果、对比剂用量和X线照射剂量。结果  3D组可以更加简便、清晰地显示动脉瘤颈及动脉瘤与邻近动脉的关系。 3D组对比剂用量和X线照射剂量比 2D组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辛涛陈峰林军高述礼祝宏春彭均顾正云
关键词:三维血管重建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颅脑外伤性癫痫危险因素的临床回顾性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继发性癫痫的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临床对策,为预防与治疗外伤性癫痫提供依据。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68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2例诊断为外伤性癫痫,重点从年龄、性别、受伤原因、损伤部位、外伤类型、外伤程度等因素综合分析外伤性癫痫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对52例外伤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表明,年龄、外伤类型、外伤程度、皮质挫裂伤、颅骨凹陷性骨折、颅内血肿、早期癫痫等因素与外伤性癫痫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外伤性癫痫的发生受年龄、外伤类型、外伤程度、皮质挫裂伤、颅骨凹陷性骨折、颅内血肿、早期癫痫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颅脑外伤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重视这些危险因素,并做到及早清除及控制,以期达到有效预防及治疗颅脑外伤性癫痫的目的。
荆洁荆洁辛涛辛涛卢佩林潘源
关键词:颅脑损伤外伤性癫痫
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被引量:1
2002年
辛涛刘建民许奕洪波赵文元黄清海张鑫张珑周晓平
关键词:介入治疗电解可脱卸弹簧圈颈内动脉瘤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中一氧化氮浓度的动态变化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一氧化氮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采集57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脊液标本(采集时间为入院后即刻,出血后第3、5、7、10、14天),采用镉粒还原法检测脑脊液中NO浓度。结果出血后第3天脑脊液中NO浓度即有明显降低(P<0.05),在出血后第7~10天达到最低(P<0.01),而后逐渐升高。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NO浓度明显低于未痉挛者及无症状的脑血管痉挛患者。结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脑脊液中NO浓度降低有一定相关性。
黄清海刘建民许奕洪波周晓平赵文元辛涛
关键词: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一氧化氮
过滤伞保护下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 分析过滤伞保护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及有效性。方法  2 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采用过滤伞装置 ,首先将过滤伞通过狭窄部位并释放 ,然后进行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观察手术期脑栓塞发生的情况 ,大体观察回收的过滤伞。结果  2 5例过滤伞放置及支架成形术均成功实施 ,回收的过滤伞中 15个发现组织碎片 ,无手术死亡及症状性脑血栓栓塞并发症 ,临床短期随访无脑缺血事件发生。
洪波刘建民许奕赵文元黄清海张珑张鑫辛涛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安全性有效性
神经外科高渗高血糖非酮症昏迷6例报告
2002年
申存瑛彭均辛涛汤深郭俭陈峰汪凯
关键词:神经外科高血糖非酮症昏迷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